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2689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含有上下输出轴。齿轮箱上方两侧均有内滚筒,内滚筒外侧均有外滚筒。上下输出轴同一端上分别有两个上下带轮,其特点是:两个上带轮和两个内滚筒该端的内带轮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该端上的外带轮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多契带与一个内滚筒相连。邻近进线侧和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该端的外带轮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两个下带轮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同步轮与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的同步轮间连有同步带,多契轮与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的多契轮间连有第三多契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被辐照电线的质量。

Under beam device for wire and cable irradi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束下传动装置。具体说,是用电子辐照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流来对绕过两个外滚筒和两个内滚筒上的电线进行辐照的四滚筒束下传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线电缆生产行业都知道,为提高电线电缆的性能,电线电缆出厂前都要采用电子辐照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流进行辐照。目前,对电线电缆进行辐照用的束下装置含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与齿轮箱的输入轴相连。所述齿轮箱含有上输出轴和下输出轴,上下输出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防方向旋转。齿轮箱的上方两侧均有呈对称布置的内滚筒,两个内滚筒的外侧均有外滚筒,内滚筒的外径均小于外滚筒。两个内滚筒之间、相邻内外滚筒之间均有间距,内外滚筒之间相平行且它们的轴向中线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内滚筒的上侧低于外滚筒。上下输出轴的同一端上分别有两个上带轮和两个下带轮,与上下带轮相应的内滚筒和外滚筒的该端上分别有内带轮和外带轮,两个内带轮与两个上带轮间分别通过内传动带相连,两个外带轮与两个下带轮间分别通过外传动带相连。其中的外带轮和下带轮均为传统带轮,它们的外侧面均为光滑面。所述外传动带均为传统的传动带,其内侧面均为平面。工作时,在动力机构和传动机构带动下,下输出轴和两个外滚筒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两个内滚筒均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被辐照电线的前端先沿着逆时针方向依次从右侧的那个外滚筒上侧、左侧的那个外滚筒的外侧绕过后,再依次从两个内滚筒的上侧和右侧的那个外滚筒下侧绕过。然后,按照上述过程经过多道次绕过外内滚筒,从右侧输出,实现了对电线辐照过程的传输。由于外带轮和下带轮的外侧面均为光滑面。所述外传动带的内侧面均为平面,对内外滚筒滚面的精度要求较高。如果滚面出现误差或磨损,就会出现累计误差,从而在电线传输过程中出现损齿、爬齿和抖动现象,不仅会对内外滚筒带来危害,而且难以保证被辐照电线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采用这种装置,可避免对内外滚筒带来的危害,确保被辐照电线的质量。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上述问题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与齿轮箱的输入轴相连。所述齿轮箱含有上输出轴和下输出轴,上下输出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齿轮箱的上方两侧均有呈对称布置的内滚筒,两个内滚筒的外侧均有外滚筒,内滚筒的外径均小于外滚筒,两个内滚筒之间、相邻内外滚筒之间均有间距,内外滚筒之间相平行且它们的轴向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上输出轴和下输出轴的同一端上分别有两个上带轮和两个下带轮,其特点是:两个上带轮和两个内滚筒该端的内带轮以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该端上的外带轮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分别通过第一多契带和第二多契带与一个内滚筒相连。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和远距离进线侧的外滚筒该端的外带轮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两个下带轮中:一个为同步轮,另一个为多契轮,其中的同步轮与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的同步轮间连有同步带,其中的多契轮与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的多契轮间连有第三多契带。所述多契轮是在轮圈外圆周向均布契形槽而形成,所述多契带是在传动带的内圆周向均布契形凸筋而形成,所述契形凸筋的宽度和高度与契形槽的宽度和深度相同,多契带与多契轮间借助契形凸筋和契形槽啮合在一起。所述动力机构含有电机和减速机,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相连,减速机的输出轴与齿轮箱的输入轴相连。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由于两个上带轮和两个内滚筒该端的内带轮以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该端上的外带轮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分别通过第一多契带和第二多契带与一个内滚筒相连。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和远距离进线侧的外滚筒该端的外带轮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两个下带轮中:一个为同步轮,另一个为多契轮,其中的同步轮与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的同步轮间连有同步带,其中的多契轮与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的多契轮间连有第三多契带。通过第一~第三多契轮和的第一多契带,可弥补由滚面出现误差或磨损而导致的累计误差。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对内外滚筒滚面的精度要求不高,即使滚面出现误差或磨损,也不会出现累计误差,从而在电线传输过程中避免了损齿、爬齿和抖动现象的发生。与
技术介绍
相比,不仅消除了对内外滚筒带来的危害,而且确保了被辐照电线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I点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含有底座17,底座17上设置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11,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与齿轮箱11的输入轴相连所述齿轮箱11含有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上下输出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齿轮箱11的上方两侧均设置有呈对称布置的内滚筒2,两个内滚筒2的外侧均设置有外滚筒1,内滚筒2的外径均小于外滚筒1,两个内滚筒2之间、相邻内外滚筒之间均留有间距,内滚筒2与外滚筒相平行且它们的轴向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的同一端上分别安装有两个上带轮6和两个下带轮10,两个上带轮6和两个内滚筒2该端的内带轮3以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该端上的外带轮1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6分别通过第一多契带4和第二多契带41与一个内滚筒2相连。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和远距离进线侧的外滚筒7该端的外带轮1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两个下带轮中:一个为同步轮,另一个为多契轮,其中的同步轮与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的同步轮间连有同步带9,其中的多契轮与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7的多契轮间连有第三多契带91。所述多契轮是在轮圈外圆周向均布契形槽而形成,所述多契带是在传动带的内圆周向均布契形凸筋而形成,所述契形凸筋的宽度和高度与契形槽的宽度和深度相同,多契带与多契轮间借助契形凸筋和契形槽啮合在一起。所述同步轮是在轮圈外圆地轴向均布纵向槽而形成,所述同步带9是在传动带的内圆周向均布横向凸筋而形成,所述横向凸筋的宽度和高度与纵向槽的宽度和深度相同,同步轮有与同步轮间借助横向凸筋和轴向槽啮合在一起。所述动力机构含有电机16和减速机14,电机16的输出轴借助第一联轴器15与减速机14的输入轴相连,减速机14的输出轴借助第二联轴器13与齿轮箱11的输入轴相连。工作时,在动力机构和传动机构带动下,下输出轴12和两个外滚筒7均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两个内滚筒2均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被辐照电线8的前端先沿着逆时针方向依次从右侧的那个外滚筒7上侧、左侧的那个外滚筒7的外侧绕过后,再依次从两个内滚筒2的上侧和右侧的那个外滚筒7下侧绕过。然后,按照上述过程经过多道次绕过外内滚筒,从右侧输出,实现了对电线辐照过程的传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包括底座(17),底座(17)上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11),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与齿轮箱(11)的输入轴相连;所述齿轮箱(11)含有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上下输出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齿轮箱(11)的上方两侧均有呈对称布置的内滚筒(2),两个内滚筒(2)的外侧均有外滚筒(1),内滚筒(2)的外径均小于外滚筒(1),两个内滚筒(2)之间、相邻内外滚筒之间均有间距,内外滚筒之间相平行且它们的轴向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的同一端上分别有两个上带轮和两个下带轮,其特征在于:两个上带轮和两个内滚筒(2)该端的内带轮(3)以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该端上的外带轮(1)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6)分别通过第一多契带(4)和第二多契带(41)与一个内滚筒(2)相连;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和远距离进线侧的外滚筒(7)该端的外带轮(1)分别为同步轮和多契轮;两个下带轮中:一个为同步轮,另一个为多契轮,其中的同步轮与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的同步轮间连有同步带(9),其中的多契轮与远离进线侧的外滚筒(7)的多契轮间连有第三多契带(91)。/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线电缆辐照用束下装置,包括底座(17),底座(17)上有动力机构和齿轮箱(11),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与齿轮箱(11)的输入轴相连;所述齿轮箱(11)含有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上下输出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齿轮箱(11)的上方两侧均有呈对称布置的内滚筒(2),两个内滚筒(2)的外侧均有外滚筒(1),内滚筒(2)的外径均小于外滚筒(1),两个内滚筒(2)之间、相邻内外滚筒之间均有间距,内外滚筒之间相平行且它们的轴向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上输出轴(5)和下输出轴(12)的同一端上分别有两个上带轮和两个下带轮,其特征在于:两个上带轮和两个内滚筒(2)该端的内带轮(3)以及远离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该端上的外带轮(1)均为多契轮,两个上带轮(6)分别通过第一多契带(4)和第二多契带(41)与一个内滚筒(2)相连;邻近进线侧的那个外滚筒(7)和远距离进线侧的外滚筒(7)该端的外带轮(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蔚李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爱邦辐射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