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壳及红外语音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264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护壳及红外语音控制装置,通过设置盖体套件、中框套件及封壳套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传音弧形槽的开设,由于传音弧形槽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能够很好的保证用户的语音信号进入防护壳内部时不会发生失真现象,保证对语音信号识别度;此外,由于定位柱上开设有螺纹孔以及锁紧件的设置,防护壳的装配采用的是螺丝锁紧的装配方式,相比于卡扣装配方式,能够防止装配防护壳产生较大的装配缝隙,有效地防止了外界异物从装配缝隙中进入防护壳内,进而损坏了红外语音控制装置。

Protective shell and infrared voice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护壳及红外语音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红外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护壳及红外语音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红外是红外线的简称,它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得到很普遍的应用,如红外线鼠标,红外线打印机,红外线键盘等等。红外的特征:红外传输是一种点对点的传输方式,无线,不能离的太远,要对准方向,且中间不能有障碍物也就是不能穿墙而过,几乎无法控制信息传输的进度,IrDA已经是一套标准,IR收/发的组件也是标准化产品。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为760nm~1mm,不为人眼所见。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现有的采用红外语音控制技术的产品,又称红外语音控制模组,为了保护红外语音控制模组内部的部件,其外部会配备专门的防护壳对红外语音控制模组内部的部件进行保护。但对于红外语音控制模组的防护壳,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由于要实现语音控制,防护壳内会设置有麦克风,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的语音信号,但对于防护壳,用户的语音信号不容易传输至设置在防护壳内部的麦克风上,即用户的语音信号传输至防护壳内部时,容易发生失真的现象,导致后续麦克风无法准确识别到用户的语音信号;此外,现有的防护壳,其没有设置相应的定位结构,导致装配人员装配防护壳时,没有办法快速完成装配,大大降低了防护壳的装配效率,导影响企业的产出;再者,现有的对防护壳的装配,为了提高装配的效率,会采用卡扣装配的方式完成防护壳的装配,但卡扣装配会导致防护壳存在一些装配缝隙,外界异物容易从这些装配缝隙中,例如水滴,若水滴进入防护壳内,就极容易导致红外语音控制模组的短路,进而损坏红外语音控制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户的语音信号进入防护壳内部时不会发生失真现象的,保证对语音信号识别度以及不容易产生装配缝隙的防护壳及红外语音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防护壳,包括:盖体套件,所述盖体套件包括顶盖、顶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柱和若干防呆顶凸,所述顶盖于中部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传音弧形槽,所述传音弧形槽上开设有入音孔,所述顶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传音弧形槽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面上,各所述定位柱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各所述定位柱上均开设有螺纹孔,各所述防呆顶凸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中框套件,所述中框套件包括透光环形框体和若干防呆柱,各所述防呆柱均设置于所述透光环形框体上,各所述防呆柱上均开设有防呆孔;及封壳套件,所述封壳套件包括底壳、底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凸起、若干防呆底凸和若干锁紧件,所述底壳于中部位置处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底壳上,且各所述出音孔均位于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内,各所述定位凸起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各所述定位凸起内均开设有过孔,各所述防呆底凸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其中,所述顶盖、所述透光环形框体和所述底壳顺序堆叠时,以使各所述防呆顶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并使各所述防呆底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还使各所述定位柱一一对应与各所述定位凸起相接触,各所述锁紧件用于一一对应穿设各所述过孔时,以使各所述锁紧件的端部一一对应螺合于各所述螺纹孔内。一种红外语音控制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防护壳,还包括红外语音控制模组,所述红外语音控制模组设置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红外语音控制模组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一级电压单元、二级电压单元和喇叭电压单元,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二级电压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喇叭电压单元的输入端均与外部电源连接;语音模块,所述语音模块包括语音芯片、晶振单元、存储单元、麦克风单元、喇叭单元、加密单元和跑马灯单元,所述语音芯片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二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语音芯片分别与所述晶振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加密单元连接,所述存储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密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麦克风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喇叭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跑马灯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及红外模块,所述红外模块包括红外芯片、学习单元、发射单元和状态显示单元,所述红外芯片的通讯端与所述语音芯片的通讯端连接,所述学习单元的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学习单元还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单元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发射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状态显示单元的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状态显示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灯Q6、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二极管D8和电容C27,所述学习灯Q6的第1脚顺序串联所述电阻R35和所述电阻R39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所述电阻R36的一端与所述学习灯Q6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阳极与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学习灯Q6的第2脚接地,所述学习灯Q6的第3脚串联所述电阻R38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2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单元包括电阻R28、电阻R29、MOS管Q12、电容C3、二极管D07和若干发射支路,所述电阻R28的一端作为所述发射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1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所述MOS管Q12的源极与所述电阻R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1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07的阴极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在一个所述发射支路中,所述发射支路包括电阻RB、三极管QA、发光二极管DA和电阻RC,所述三极管QA的基极串联所述电阻RB与所述二极管D07的阳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A的发射极与所述MOS管Q12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A的集电极顺序串联所述发光二极管DA和所述电阻RC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状态显示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D02和电阻R27,所述发光二极管D02的阳极作为所述状态显示单元的电源端,所述发光二极管D02的阴极串联所述电阻R27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麦克风单元包括电阻R01、电阻R02、电阻R03、电阻R04、电容C08、电容C0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和麦克风CONT3,所述电容C0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0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n盖体套件,所述盖体套件包括顶盖、顶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柱和若干防呆顶凸,所述顶盖于中部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传音弧形槽,所述传音弧形槽上开设有入音孔,所述顶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传音弧形槽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面上,各所述定位柱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各所述定位柱上均开设有螺纹孔,各所述防呆顶凸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n中框套件,所述中框套件包括透光环形框体和若干防呆柱,各所述防呆柱均设置于所述透光环形框体上,各所述防呆柱上均开设有防呆孔;及/n封壳套件,所述封壳套件包括底壳、底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凸起、若干防呆底凸和若干锁紧件,所述底壳于中部位置处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底壳上,且各所述出音孔均位于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内,各所述定位凸起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各所述定位凸起内均开设有过孔,各所述防呆底凸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其中,所述顶盖、所述透光环形框体和所述底壳顺序堆叠时,以使各所述防呆顶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并使各所述防呆底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还使各所述定位柱一一对应与各所述定位凸起相接触,各所述锁紧件用于一一对应穿设各所述过孔时,以使各所述锁紧件的端部一一对应螺合于各所述螺纹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套件,所述盖体套件包括顶盖、顶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柱和若干防呆顶凸,所述顶盖于中部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传音弧形槽,所述传音弧形槽上开设有入音孔,所述顶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传音弧形槽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面上,各所述定位柱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各所述定位柱上均开设有螺纹孔,各所述防呆顶凸均设置于所述顶盖上;
中框套件,所述中框套件包括透光环形框体和若干防呆柱,各所述防呆柱均设置于所述透光环形框体上,各所述防呆柱上均开设有防呆孔;及
封壳套件,所述封壳套件包括底壳、底部嵌置环形板、若干定位凸起、若干防呆底凸和若干锁紧件,所述底壳于中部位置处上开设有若干出音孔,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设置于所述底壳上,且各所述出音孔均位于所述底部嵌置环形板内,各所述定位凸起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各所述定位凸起内均开设有过孔,各所述防呆底凸均设置于所述底壳上,其中,所述顶盖、所述透光环形框体和所述底壳顺序堆叠时,以使各所述防呆顶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并使各所述防呆底凸一一对应落入各所述防呆孔内,还使各所述定位柱一一对应与各所述定位凸起相接触,各所述锁紧件用于一一对应穿设各所述过孔时,以使各所述锁紧件的端部一一对应螺合于各所述螺纹孔内。


2.一种红外语音控制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语音控制模组,所述红外语音控制模组设置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红外语音控制模组包括:
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一级电压单元、二级电压单元和喇叭电压单元,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二级电压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喇叭电压单元的输入端均与外部电源连接;
语音模块,所述语音模块包括语音芯片、晶振单元、存储单元、麦克风单元、喇叭单元、加密单元和跑马灯单元,所述语音芯片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二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语音芯片分别与所述晶振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加密单元连接,所述存储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密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麦克风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喇叭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跑马灯单元与所述语音芯片连接;及
红外模块,所述红外模块包括红外芯片、学习单元、发射单元和状态显示单元,所述红外芯片的通讯端与所述语音芯片的通讯端连接,所述学习单元的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学习单元还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单元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发射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状态显示单元的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且所述状态显示单元的电源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语音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灯Q6、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二极管D8和电容C27,所述学习灯Q6的第1脚顺序串联所述电阻R35和所述电阻R39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所述电阻R36的一端与所述学习灯Q6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阳极与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与所述电阻R3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学习灯Q6的第2脚接地,所述学习灯Q6的第3脚串联所述电阻R38与所述一级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2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语音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电阻R28、电阻R29、MOS管Q12、电容C3、二极管D07和若干发射支路,所述电阻R28的一端作为所述发射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1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所述MOS管Q12的源极与所述电阻R2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12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07的阴极与所述红外芯片连接,在一个所述发射支路中,所述发射支路包括电阻RB、三极管QA、发光二极管DA和电阻RC,所述三极管QA的基极串联所述电阻RB与所述二极管D07的阳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A的发射极与所述MOS管Q12的漏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照熊运自谢升平王晓乐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高盛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