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140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含有水槽的水供给部; 在所述水槽中具有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可浸入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和通过所述加湿过滤器放出加湿空气的送风装置的加湿机构;以及 具有间隙状设置、相互对置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及其使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短路的短路部的除菌装置, 所述第1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所述第2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 至少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与所述水接触的位置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湿装置内的滞留水中的「可能增殖的微生物」的除去(除菌)。再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水槽内的水进行除菌、将除菌后的水吸上至加湿过滤器、通过该加湿过滤器放出加湿空气的加湿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加湿装置是将外部空气吸入,使加湿装置内部的水蒸发,将水蒸气与吸入的空气一起向加湿装置外放出。在滞留于该加湿装置内部的水中存在着大肠菌和黄色萄葡球菌等的细菌微生物的增殖现象。例如,在超声波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因利用超声波来放出雾化的水,故有可能使滞留水中增殖的微生物依然生存的条件下向加湿装置外放出。还会有冷却空气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在加热式加湿装置中,因从内部的锅放出高温的水蒸气,故在加湿装置放置期间,即使微生物增殖,也会因加热而将该微生物杀死,利用杀菌效果减少了生存的微生物向加湿装置外放出的可能性。又,虽然也在不使死去的微生物向空气中放出方面作出了努力,但存在着加热器电力消费增大的问题。对此,开发有一种将水上吸至加湿过滤器、通过该加湿过滤器将加湿的空气放出即、混合式的加湿装置。然而,在此场合,加湿装置放置期间,滞留水中的微生物会增殖,若继续放置相当长的时间,则随着微生物的增殖会发生腐臭。因此,强烈希望开发有关加湿装置内部抑止微生物的增殖以及除菌的技术。例如,在如日本专利特开2002-12239号公报(特许文献1)中有一种附图说明图16~图18所示的混合式加湿装置的提案。图16为传统的加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17为说明图16所示的加湿装置内部结构用的概略立体图。又,图18为说明图16所示的加湿装置内部结构用的另一概略立体图。该加湿装置具有设置于本体或盖体上的吸气口100a和吹出口100b,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收纳从给水箱101供给水的水槽102;水槽102内的水加热用的加热筒103;以及一边围着加热筒103、一边将水槽102内的水吸上的吸水体(加湿过滤器)104。并且,从吸气口100a经由送风机105至吹出口100b形成有风路,由送风机105将来自吸水体104气化的水蒸气与来自吸气口100a的空气一起,从吹出口100b放出。以此来进行室内的加湿。水从给水箱101向水槽102供给,在水槽102内的某一部位设置有例如可使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溶出的1对电极107。通过使电流通过两电极间,同时以所定周期进行极性切换,使加湿的程度变化。并且,在这种传统的加湿装置中,为了抑止微生物的增殖,必须对使用电极107的通电进行控制,使装置结构复杂化,又存在着增大消费电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抑止微生物的增殖,曾有过紫外线照射和间隙性加热等的方法,但在加湿装置放置期间,大多是关断电源的供给,实施这些方法比较因难。从这些观点出发,希望能开发不使用外部电力或者略微使用蓄电池等小电力、即可抑止微生物的增殖和除菌的加湿装置。为此,如日本专利特开平4-335934号公报(特许文献2)所示,还曾考虑过在构成加湿装置的构件中通过添加或涂覆抗菌性材料来抑止微生物的增殖的方案。但是,该场合的抗菌效果只能在上述构件的表面获得,不够充分,滞留水以及流动于加湿装置内部的水中的抑止微生物增殖的效果差。在国际专利公开第WO 00/77163 A1号(特许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不使用外部电源、而是在电极间使由蛋白质包覆的粒子移动来进行除去的技术。若采用这种技术,则一般认为可解决加湿装置中传统存在的问题。鉴于上述传统技术的现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在不使用电力的情况下以安全性和持续性优良的且低成本的方法、在内部的水中抑止微生物的增殖并可进行除菌的加湿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物理手段将混入内部的水中得以增殖而生存的微生物除去的加湿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水槽的水供给部;在所述水槽中具有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可浸入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和通过所述加湿过滤器放出加湿空气的送风装置的加湿机构;以及具有间隙状设置、相互对置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及其使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短路的短路部的除菌装置,所述第1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所述第2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至少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与所述水接触的位置上。在所述加湿装置中,最好是将所述除菌装置配置在所述水槽内。又,最好是将所述除菌装置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给水入口附近。又,最好是将所述除菌装置配置在所述加湿过滤器的下面。又,在重力方向上,最好是所述第2电极位于所述第1电极的下面。又,最好是所述短路部位于水面之上。最好是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在0.3V以上。最好是所述间隙在30mm以下。又,最好是所述第2电极具有小于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并由表面不易形成氧化保护层的金属构成。最好是所述第2电极由锌或锌合金构成。最好是对所述第2电极的表面实施磷酸处理。又,最好是所述第2电极在所述除菌装置或所述加湿装置上可装取、并可清洗该表面。又,最好是可目视所述第2电极的污染状况。最好是通过由构成所述第1电极材料的相同材料组成的第1连接部,将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短路部电气连接,通过由构成所述第2电极材料的相同材料组成的第2连接部,将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短路部电气连接。又,最好是在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具有比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距离宽的间隔部分。即,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存在有间隔位置的部分,该间隔比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距离宽。除了所述短路部之外,最好是对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的表面实施电气绝缘性处理及/或抗水处理。最好是在所述间隙内含有滞留于所述水槽中的水的25体积%以上。即,最好是使存在于所述间隙中的水量多于滞留于所述水槽中的水的25体积%以上。最好是所述除菌装置具有收纳所述第1电极、所述第2电极和所述短路部的收纳容器,又,所述收纳容器具有形成所述间隙的衬垫。又,最好是所述收纳容器包括收纳成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与水接触形态的水平部、以及收纳成所述短路部的位置高于水面之上形态的垂直部,具有L字状的形状。最好是所述加湿装置具有收纳所述加湿过滤器的安装架,将所述安装架与所述收纳容器一体化。最好是所述加湿装置具有对流入所述加湿过滤器中的空气进行除菌的除菌过滤器。又,最好是所述除菌装置在所述加湿装置上可装取。又,本专利技术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水槽的水供给部;在所述水槽中具有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可浸入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和通过所述加湿过滤器放出加湿空气的送风装置的加湿机构;以及具有间隙状设置、相互对置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以及向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附加比水的电气分解开始电压低的电压的附加装置的除菌装置,至少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与所述水接触的位置上。最好是所述第1电极位于所述加湿过滤器的附近,所述附加装置向所述第1电极附加比所述第2电极低的电压。又,本专利技术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水槽的水供给部;在所述水槽中具有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可浸入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和通过所述加湿过滤器放出加湿空气的送风装置的加湿机构;以及具有比水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并由表面不易形成氧化保护层的金属构成的电极的除菌装置,所述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与所述水接触的位置上。综上所述,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加湿装置,通过使用了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冈敏一中岛隆弘稻垣纯中西义人吉田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松下环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