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162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包括下模、上模、压紧元件、定位销和手柄;所述下模为阶梯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径段、第二径段、第三径段和第四径段;所述定位销的杆部插入在第三径段的定位孔中;所述上模的外圆柱面上具有安装孔;所述上模的下端面具有凸台;所述上模通过通孔套在下模的第一径段上,上模的下端面与第二径段的上端面接触,上模的凸台正对于第三径段的间隙槽;所述压紧元件置于上模的上端面,通过螺钉穿入压紧元件,并旋入下模的螺孔中,将压紧元件固定;所述手柄插入在上模的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绕组元件精确定位,加工的绕组外形尺寸、角度精确可靠,可以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Bending mould of commutating pole win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
本技术属于电机绕组加工领域,具体涉及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直流电机的设计中都会采用换向极,其作用是改善直流电机的换向性能,消除或削弱电刷下的火花。换向极通常由硅钢片叠成,其上装有换向极绕组,绕组由铜扁线绕制,比普通的漆包线绕组弯形难度大。特别是在结构尺寸紧张的电机中,更要保证线圈尺寸、弯形角度的精确。现有的弯形模不能一体成型,是把线圈和其上的引出部份分开弯型,最后用焊接方式组合为一体,其可靠性及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质量不能保证且不适合批量生产。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弯形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包括下模、上模、压紧元件、定位销和手柄。所述下模为阶梯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径段、第二径段、第三径段和第四径段。所述第一径段的上端面中心设有螺孔。所述第三径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径段的直径。所述第二径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径段的直径。所述第三径段的柱面上开有接通第三径段上下端面的间隙槽,该间隙槽的槽底延伸至第二径段的柱面。所述第三径段的上端面上至少具有一个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的杆部插入在第三径段的定位孔中,定位销的头部支出在第三径段的上表面。所述上模为圆盘,其中部为通孔。所述上模的外圆柱面上具有安装孔。所述上模的下端面具有凸台。所述上模通过通孔套在下模的第一径段上,上模的下端面与第二径段的上端面接触,上模的凸台正对于第三径段的间隙槽。将定位销的头部顶面至上模下端面的距离记为L1。将所述凸台下端面至第三径段的上端面距离记为L2,L2<L1。所述压紧元件置于上模的上端面,通过螺钉穿入压紧元件,并旋入下模的螺孔中,将压紧元件固定。所述手柄插入在上模的安装孔中。工作时,将下模的第四径段固定在虎钳上,绕组扁线一端插入第三径段的间隙槽中,绕组扁线的另一端弯折90度使其紧贴在第三径段的上端面上。所述上模套在下模的第一径段上,其凸台正对于第三径段的间隙槽。所述压紧元件置于上模的上端面,通过螺钉穿入压紧元件,旋入下模的螺孔,将绕组扁线压紧。旋转手柄直至定位销的头部挡住凸台,完成弯形。进一步,所述压紧元件为开口垫圈。进一步,所述定位销为圆柱销。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技术提供的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将绕组元件精确定位,加工的绕组外形尺寸、角度精确可靠,可以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同时,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工件装卸,经济适用,工件在弯形过程中一体成型,既充分实现了设计的意图又保证了现有技术分开弯形后再焊接的不可靠性,减少了劳动强度及加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上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绕组扁线弯形前的示意图1;图8为绕组扁线弯形前的示意图2;图9为绕组扁线弯形后的示意图。图中:下模1、第一径段101、第二径段102、第三径段103、间隙槽1031、定位孔1032、第四径段104、螺孔105、上模2、通孔201、安装孔202、凸台203、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下模1、上模2、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参见图3和图4,所述下模1为阶梯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径段101、第二径段102、第三径段103和第四径段104。所述第一径段101的上端面中心设有螺孔105。所述第三径段103的直径大于第二径段102的直径。所述第二径段102的直径大于第一径段101的直径。所述第三径段103的柱面上开有接通第三径段103上下端面的间隙槽1031,该间隙槽1031的槽底延伸至第二径段102的柱面。所述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上具有两个定位孔1032。本实施例中,两个定位孔1032关于间隙槽1031对称分布。所述定位销4为圆柱销。所述定位销4的杆部插入在第三径段103的定位孔1032中,定位销4的头部支出在第三径段103的上表面。参见图5和图6,所述上模2为圆盘,其中部为通孔201。所述上模2的外圆柱面上具有安装孔202。所述上模2的下端面具有凸台203。所述上模2通过通孔201套在下模1的第一径段101上,上模2的下端面与第二径段102的上端面接触,上模2的凸台203正对于第三径段103的间隙槽1031。将定位销4的头部顶面至上模2下端面的距离记为L1。将所述凸台203下端面至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距离记为L2,L2<L1。所述压紧元件3置于上模2的上端面,通过螺钉6穿入压紧元件3,并旋入下模1的螺孔105中,将压紧元件3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元件3为开口垫圈。所述手柄5插入在上模2的安装孔202中。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5的一端设置外螺纹,安装孔202为螺纹孔,手柄5的螺纹端旋入在模2的安装孔202中。工作时,参见图7至图9,将下模1的第四径段104固定在虎钳上,绕组扁线一端插入第三径段103的间隙槽1031中,绕组扁线的另一端弯折90度使其紧贴在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上。将上模2套在下模1的第一径段101上,其凸台203压在第三径段103的间隙槽1031上。所述压紧元件3置于上模2的上端面,通过螺钉6穿入压紧元件3,旋入下模1的螺孔105,将绕组扁线压紧。旋转手柄5直至定位销的头部4挡住凸台203,完成弯形。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调节第三径段103的定位孔1032的位置,能够得到绕组扁线的多种弯形角度。在实施例中,下模1、上模2、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的材料选取上要求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首先,利用车、铣加工出下模1和上模2。其余部件如压紧元件3、螺钉6、定位销4、手柄5都可以选择标准件以减少加工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技术提供的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将绕组元件精确定位,加工的绕组外形尺寸、角度精确可靠,可以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同时,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工件装卸,经济适用,工件在弯形过程中一体成型,既充分实现了设计的意图又保证了现有技术分开弯形后再焊接的不可靠性,减少了劳动强度及加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实施例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较为基础的实现方式,一种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下模1、上模2、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1)、上模(2)、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n所述下模(1)为阶梯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径段(101)、第二径段(102)、第三径段(103)和第四径段(104);/n所述第一径段(101)的上端面中心设有螺孔(105);/n所述第三径段(103)的直径大于第二径段(102)的直径;所述第二径段(102)的直径大于第一径段(101)的直径;/n所述第三径段(103)的柱面上开有接通第三径段(103)上下端面的间隙槽(1031),该间隙槽(1031)的槽底延伸至第二径段(102)的柱面;所述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上至少具有一个定位孔(1032);/n所述定位销(4)的杆部插入在第三径段(103)的定位孔(1032)中,定位销(4)的头部支出在第三径段(103)的上表面;/n所述上模(2)为圆盘,其中部为通孔(201);所述上模(2)的外圆柱面上具有安装孔(202);所述上模(2)的下端面具有凸台(203);所述上模(2)通过通孔(201)套在下模(1)的第一径段(101)上,上模(2)的下端面与第二径段(102)的上端面接触,上模(2)的凸台(203)正对于第三径段(103)的间隙槽(1031);将定位销(4)的头部顶面至上模(2)下端面的距离记为L1;将所述凸台(203)下端面至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距离记为L2,L2<L1;/n所述压紧元件(3)置于上模(2)的上端面,通过螺钉(6)穿入压紧元件(3),并旋入下模(1)的螺孔(105)中,将压紧元件(3)固定;/n所述手柄(5)插入在上模(2)的安装孔(202)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换向极绕组弯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1)、上模(2)、压紧元件(3)、定位销(4)和手柄(5);
所述下模(1)为阶梯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径段(101)、第二径段(102)、第三径段(103)和第四径段(104);
所述第一径段(101)的上端面中心设有螺孔(105);
所述第三径段(103)的直径大于第二径段(102)的直径;所述第二径段(102)的直径大于第一径段(101)的直径;
所述第三径段(103)的柱面上开有接通第三径段(103)上下端面的间隙槽(1031),该间隙槽(1031)的槽底延伸至第二径段(102)的柱面;所述第三径段(103)的上端面上至少具有一个定位孔(1032);
所述定位销(4)的杆部插入在第三径段(103)的定位孔(1032)中,定位销(4)的头部支出在第三径段(103)的上表面;
所述上模(2)为圆盘,其中部为通孔(201);所述上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光辉杨彩李振东肖承华谭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虎溪电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