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自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对包括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固持在对应端子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对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焊脚,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固定于电源端子对外的绝缘件,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绝缘件后共同自绝缘本体的后侧向前装入绝缘本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高度较低且电性连接方便。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度较低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传统电连接器为了传输较大电流而将电源端子的传输面积增大以使其呈片状结构,每一电源端子通常具有自其片状主体的前端向前延伸出一个或者多个接触臂,同时利用沿高度方向排列的多片式电源端子来实现传输更大电流的目的。如图1至图2所示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900,所述电连接器900安装于电路板81上,且包括绝缘本体9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91的若干电源端子对92,每一电源端子对92中的每片电源端子具有用以与对接元件相接触的若干接触部921,两个电源端子对92的四片电源端子在高度方向上排布,来传输较大的电流。在该电连接器900与金手指82以及电源装置的主板83电性连接时,由于电连接器900的中心高度较高,而主板83的中心高度较低,因此需要借助于转接元件84来实现与主板83的电性连接。如上所述,为使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的电性连接变得方便,需要降低电连接器本身的高度,因此片数较多的电源端子的制作及组装变得尤为困难;另外电连接器900采用板上型安装方式,其整体高度较沉板型(也称破板式)连接器高,无法实现低高度或者达到更有效率利用空间的要求。以在高度方向上排列有四片电源端子的电连接器为例,依传统制程,若先将位于上侧的电源端子对装入绝缘本体中,再将位于下侧的电源端子对的焊脚折弯后装入绝缘本体中,当电连接器的中心高度被设置为较低时,位于上排的电源端子对将难以折弯形成向下延伸的焊脚;若先将位于上侧的电源端子对折弯形成向下的焊脚后装入绝缘本体中,则会遮挡住位于下侧的电源端子对的安装空间而导致下侧的电源端子对无法装入绝缘本体。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较低且电性连接方便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固持在对应端子槽内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对接触部及自所述固持部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焊脚,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外的绝缘件,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后共同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向前装入绝缘本体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面,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面不低于所述对接部的水平中心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固持部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部、自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倾斜部及自所述倾斜部的顶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件包括相互组装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两排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以构成端子模组后再插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均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以收容所述固持部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对沿高度方向成对设置以构成一组,每组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对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若干接触部沿横向方向交替循环设置,每排所述电源端子对的焊脚排成分别沿横向方向对齐的两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沿高度方向相互组装,其中一排所述电源端子对组装固定于第一绝缘件以构成第一端子模组,另一排所述电源端子对组装固定于第二绝缘件以构成第二端子模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均具有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第一安装槽和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水平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水平部位于第二安装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件包括若干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成对设置,且成对设置的第一、第二绝缘件相对设置并沿横向方向相互扣合以收容一组电源端子对,每组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对分别固定于第一、第二安装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对沿高度方向成对设置以构成一组,所述绝缘件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绝缘块,每组所述电源端子对的倾斜部及至少部分的第一、第二水平部共同镶埋成型于一个所述绝缘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具有较低的中心高度,以便与对接元件电性连接,其电源端子对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两片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绝缘件后共同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向前装入绝缘本体内,从而使得在高度方向上呈多片式排列的电源端子能够方便折弯形成向下延伸的焊脚并且能够便捷地组装入绝缘本体中。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并与对接元件相对接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中端子模组的部分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8是图6所示端子模组的进一步分解图。图9是图8所示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10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中盖体的立体图。图11至图12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沿线A-A的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的一个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图14所示端子模组的部分组装图。图16是图15所示端子模组的进一步组装图。图17是图16所示端子模组的立体组装图。图18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组装后的剖视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图20是图19所示电连接器的一个端子模组的立体组装图。图21是图19所示电连接器组装后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图3至图1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也即前后方向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元件(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同时,定义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为横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于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于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固持在对应端子槽内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对接触部及自所述固持部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外的绝缘件,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后共同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向前装入绝缘本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固持在对应端子槽内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对接触部及自所述固持部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固定于所述电源端子对外的绝缘件,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件后共同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向前装入绝缘本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面,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面不低于所述对接部的水平中心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固持部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部、自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倾斜部及自所述倾斜部的顶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相互组装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两排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以构成端子模组后再插装于所述绝缘本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件均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以收容所述固持部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定彬,张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