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00031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包括0.01~0.8份单壁碳纳米管、1~10份多壁碳纳米管和10~50份水性粘结剂述单壁碳纳米管的外径为0.4~40nm,其管壁厚度为

Waterborne conductive binder for lithium battery and its pr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材料
,特别是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粘结剂主要有三大类:聚偏氟乙烯类(简称PVDF类)、丁苯橡胶类(简称SBR类)、羧甲基纤维素钠类(简称CMC类),其中,PVDF类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油系正极,以N-甲基吡咯烷酮(简称NMP)作为溶剂,不环保,同时成本较高;SBR类和CMC类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水系负极,用量大,并且粘结力差,同时使用其制作的电池存在着极大的内阻,对于纳米材料的分散性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上述粘结剂均不带有导电性,电池生产厂需要在制作锂电池的过程中向正极或者负极电极极片浆料中额外添加导电剂,使电池的制作工艺繁琐,且容易造成正负极的主材、导电剂与粘结剂之间的分散不均匀,无法充分发挥导电剂对正极或者负极主材的导电性能的优势,或者造成极片的粘结力不够高,容易掉粉,破坏正极或者负极主材料自身的容量发挥性能,同时造成电池循环性能不佳。所以,为了简化制浆工艺,适应当前环保的趋势与解决材料的分散问题,降低粘结剂用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包括0.01~0.8重量份单壁碳纳米管、1~10重量份多壁碳纳米管和10~50重量份水性粘结剂;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外径为0.4~40nm,其管壁厚度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包括0.01~0.8重量份单壁碳纳米管、1~10重量份多壁碳纳米管和10~50重量份水性粘结剂;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外径为0.4~40nm,其管壁厚度为长度≥1μm;所述多壁碳纳米管外径为2~20nm,其管壁厚度为长度在500nm~10cm;所述单壁碳纳米管与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长径比≥10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导电粘结剂还包括质量为碳纳米管总量的0.2~100倍的分散剂,所述分散剂为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型纤维素胶或离子型聚丙烯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离子型纤维素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所述离子型聚丙烯酸采用PAA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导电粘结剂还包括0.5~10质量份的辅助导电材料,所述辅助导电材料为石墨烯、气相生长炭纤维、特密高的导电炭黑、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导电粘结剂还包括0.2~25重量份的导电聚合物,所述导电聚合物的电导率为100~250S/cm;所述导电聚合物为一价对阴离子、一价对阳离子中的一种或两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粘结剂为聚丙烯酸类、聚丙烯晴类、丁苯橡胶类、甲基纤维素类中的一种。


7.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导电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份取0.01~0.8份单壁碳纳米管、1~10份多壁碳纳米管,或按质量份取0.01~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巧刘俊岳敏王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