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9979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储能装置包括能量转换元件,壳体和端子;能量转换元件具有设置在其表面的至少一个电连接部;壳体内部形成腔体,壳体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凹陷结构和围绕由凹陷结构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边缘部;凹陷结构上设有开窗结构;端子呈片状结构,端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与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电连接部与端子的内表面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为通过端子实现能量转换元件与外部电连接,电池兼顾软包与钢壳的特点,工艺简单安全性能高,端子与壳体间形成密封连接,当壳体内压增高时,能在端子与外壳连接处泄压,从而提高安全性能。

A kind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its assembl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器件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储能装置例如包括有电池、电容器等。在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设置电池,由电池进行供电,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用于电子产品中的电池例如可以为钢壳电池或者软包电池等,种类多样。软包电池通常包括卷芯和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半壳体,卷芯被组装到两个半壳体包围的空间内。卷芯的两个极耳从两个半壳体的边缘处向外伸出用以进行电连接,这就导致电池存在封边弯折较困难的问题,容易导致包装膜破损而产生漏液现象。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电池的整体密封性,导致防水、防尘等性能下降。若电池内的电芯为卷绕式结构,极耳引出角度不稳定,则更不易封边弯折,也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极耳弯折后再进行热封处理,增加了封口难度,还有可能会影响到电池空间利用率,降低电池能量密度。两个半壳体之间是绝缘的。例如,半壳体为铝塑膜。极耳与两个半壳体之间也是绝缘的。两个半壳体的边缘通过热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铝塑膜表面的塑料层为热塑性材料,在加热至设定温度时,铝塑膜上的塑料层获得粘性,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两个边缘粘结在一起,且极耳与两个边缘粘结在一起。在通常情况下,粘结在一起的边缘朝外伸出,这种方式使得储能装置的尺寸大,不利于装配到其他设备上,工艺复杂。钢壳电池虽然制造加工简单,但是安全性能始终存在隐患,尽管添加有防爆的技术,目前市面上钢壳纽扣电池主要通过钢壳相对位移使得密封位置被打开而泄压,但是用户实际使用时,电池通常被安装在一个密闭空间,使得钢壳无法相互分离,无法实现防爆功能。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电池设计或者制造的缺陷,当非正常使用或过度充电时,很有可能会导致电池着火,更严重的会引发电池爆炸事故。基于对电池安全性的考虑,固需要在电池内部压力过大时电池壳体能破坏自身的密封性,以便于及时泄压。然而,现有一些电池当其整体密封后,电池壳体的各个部位的结构强度相近,很容易造成泄压失败,特别是用户使用环境中,电池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一些需要严重通过变形才可以开启的安全装置会导致防爆失效,电池壳体内部积压能量较多,容易引发危险,影响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很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新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能量转换元件,所述能量转换元件具有设置在其表面的至少一个电连接部;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凹陷结构和围绕由所述凹陷结构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边缘部;在所述凹陷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开窗结构;端子,所述端子呈片状结构,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端子的内表面接触。可选地,在所述能量转换元件与所述电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热量隔离层。可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是绝缘的。可选地,所述端子包括片状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片状导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的第一热塑材料层,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可选地,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连接的部位具有第二热塑材料层,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与所述第二热塑材料层热熔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热塑材料层具有向所述开窗结构内延伸的延伸部。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密封连接后,上下两侧折,所述边缘部被折向所述壳体的侧壁。可选地,所述端子连接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腔体一侧或者与所述腔体向背的一侧。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元件包括能量转换元件本体和与所述储能元件本体机械连接的所述电连接部,或者所述电连接部为所述储能元件本体在其表面延伸的部分。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元件为卷绕式裸电芯或者叠片式裸电芯。可选地,在所述能量转换元件的内部设置有芯柱,所述芯柱的至少局部与所述电连接部相对,所述电连接部被压紧在所述端子和所述芯柱之间。可选地,所述壳体为金属塑料复合膜或者塑料材质。可选地,所述储能装置为软包电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所述储能装置包括:能量转换元件,所述能量转换元件具有设置在其表面的至少一个电连接部;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腔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窗结构;以及端子,所述端子呈片状结构;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将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将所述能量转换元件放置到所述腔体内;对所述壳体抽真空,利用大气压力挤压所述端子,以使所述端子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以及将所述壳体进行封闭。可选地,在所述腔体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强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端子分离。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储能装置中,无需将电连接部从两个半壳体的边缘处向外伸出,便于两个半壳体形成良好的密封连接,结构类似于钢壳电池,装配工艺较软包电池简单。其中,通过端子和开窗结构能将内部的能量转换元件与外部实现电连接,同时端子与壳体之间也可以形成密封连接。当壳体内压增高时,能在端子与壳体的连接处进行泄压,从而保证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其安全性能兼顾软包电池特性,优于钢壳电池。本专利技术所要实现的技术任务或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未想到的或者没有预期到的,故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端子连接状态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端子连接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第一半壳体,12-第二半壳体,13-边缘部,14-延伸部,2-端子,3-能量转换元件,31-电连接部,32-芯柱,4-开窗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能量转换元件,所述能量转换元件具有设置在其表面的至少一个电连接部;/n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凹陷结构和围绕由所述凹陷结构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边缘部;在所述凹陷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开窗结构;/n端子,所述端子呈片状结构,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端子的内表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量转换元件,所述能量转换元件具有设置在其表面的至少一个电连接部;
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凹陷结构和围绕由所述凹陷结构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边缘部;在所述凹陷结构上设置有所述开窗结构;
端子,所述端子呈片状结构,所述端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端子的内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能量转换元件与所述电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热量隔离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是绝缘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片状导体和设置在所述片状导体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边缘的第一热塑材料层,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与所述开窗结构形成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连接的部位具有第二热塑材料层,所述第一热塑材料层与所述第二热塑材料层热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塑材料层具有向所述开窗结构内延伸的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密封连接后,上下两侧折,所述边缘部被折向所述壳体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腔体一侧或者与所述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焰陈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