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922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02
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端子构件。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包含从端子构件的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

capaci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器
本公开涉及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如下电容器:该电容器将连接有汇流条的一端的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壳体内,并将设置于汇流条的另一端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从壳体的开口向外部引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部连接用的端子设置为从汇流条的端部延伸出,且将该端子与设置于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连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29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端子构件。在此,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本公开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端子构件的工序和将所述端子构件与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工序。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制造所述端子构件的工序包括:将展开状态的所述第1端子部和所述第2端子部在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第2端子部之间的边界折弯使其重叠在一起的工序;以及对重叠在一起的所述第1端子部和所述第2端子部在所述第1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端子部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压制的工序。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本公开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将会更进一步明确。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将本公开实施化时的一个例示,本公开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电容器元件单元收容在壳体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以及壳体的立体图。图3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立体图。图3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图4A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1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第2汇流条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第2后连接端子部的周边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图。图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折弯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压制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8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部精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9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9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10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10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10C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11A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图11B是用于对变更例所涉及的第1后连接端子部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说明实施方式之前,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进行简单地说明。外部连接用的端子与汇流条中的电容器元件侧的主体部分相比,与电流的流动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容易变小,即使主体部分和厚度相同,其宽度方向的截面积也容易变小,因此电阻容易变大。因此,在从外部装置流向电容器的电流变大的情况下,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容易发热而成为高温。在外部连接用的端子成为高温的情况下,若该热经由汇流条向电容器元件传播,则担心电容器元件会受到热损伤。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开始使用面向电动汽车的电容器。例如,可以在用于驱动电动马达等的逆变器单元搭载电容器。从电源装置向逆变器单元供给电力,此时,与电源装置相连的外部端子与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易于从电源装置向电容器流过大的电流,因流过大电流,外部连接用的端子容易产生发热。由此,容易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鉴于这样的课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难以产生电容器元件的热损伤的电容器。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公开的电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在各图中,适当地附注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始终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绝对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容器”对应。此外,第1端面电极410以及第2端面电极42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电极”对应。进一步地,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端子构件”对应。进一步地,第1后连接端子部530以及第2后连接端子部630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连接端子部”对应。但是,上述记载的目的只是将权利要求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丝毫不是通过上述建立对应而将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公开限定成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是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参照图1,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壳体200以及填充树脂300。电容器元件单元100被收容在壳体200内,在壳体200内填充填充树脂300。填充树脂300是热固化性树脂,例如是环氧树脂。埋没于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填充树脂300中的大部分被壳体200以及填充树脂300保护而免受湿气、冲击的影响。图2是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收容在壳体200内之前的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以及壳体200的立体图。图3A是第1汇流条500的立体图,图3B是第2汇流条600的立体图。参照图2、图3A以及图3B,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六个电容器元件400、第1汇流条500、第2汇流条600、第1绝缘片700以及第2绝缘片800。电容器元件400通过以下方式来形成,即,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2片金属化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膜卷绕或层叠,并按压成扁平状。在电容器元件400中,在一个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1端面电极410,在另一个端面同样地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而形成第2端面电极420。6个电容器元件400在两端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作为前后2列地按各列各配置3个,在该状态下,在这些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端面电极410以及第2端面电极420分别连接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400由在电介质膜上蒸镀铝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由蒸镀锌、镁等其他金属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400可以由蒸镀这些金属当中的多个金属而得的金属化膜形成,也可以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器,具备:/n电容器元件;以及/n端子构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n所述电容器的特征在于,/n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n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8 JP 2018-149807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以及
端子构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
所述电容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构件包含设置于所述端子构件的端部且能够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部,
所述连接端子部包含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端部延伸出的第1端子部和与该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的第2端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连接的贯通孔或者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连接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由形成于所述第1端子部的第1孔和形成于所述第2端子部的第2孔构成,
所述第1孔的直径和所述第2孔的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部具有用于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连接的切口部,
所述切口部由形成于所述第1端子部的第1切口部和形成于所述第2端子部的第2切口部构成,
所述第1切口部的大小和所述第2切口部的大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端子部与所述第1端子部的一端相连,且从所述第1端子部的所述一端折返而与所述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端子部与所述第1端子部分体设置并与所述第1端子部重叠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部的与所述第2端子部相互重叠的部分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柏林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