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774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包括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的机壳,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外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外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室外扇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之间并把室外扇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外罩的内侧面形成把冷凝水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冷凝水引导部。本冷凝水引导结构能使飞溅在外罩内周面上的冷凝水在落到机壳底部之前向冷凝用热交换器移动而落在热交换器的表面上,故能改善冷凝用热交换器性能,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
技术介绍
空调器(或者叫做空气调节器)是在内部具备由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热交换器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并根据室内情况向室内输送在所述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和在冷凝器生成的暖气,使室内维持舒适环境的机器。空调器根据设置方式可分成窗式空调器和分体式空调器。窗式空调器把冷冻循环装置全部都设置在一个机壳内而安装在窗户上。另外,分体式空调器分成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上设置室内侧热交换器,而在室外机上设置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并且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如图1、2所示,现有的窗式空调器主要包括有机壳(10)、室外侧热交换部(20)、室内侧热交换部(30)。其中,机壳(10)具备一定的内部空间;室外侧热交换部(20)设置在机壳(10)内部一侧,并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侧热交换部(30)设置在机壳(10)内部的另一侧,并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机壳(10)在室外侧的两侧具备室外侧空气吸入口(11),而且在室外侧的前面板上具备室外侧空气排出口(12)。另外,机壳(10)在室内侧的前面板上具备室内侧空气吸入口(13),而且在室内侧前面板上半部,即室内侧空气吸入口(13)的上部具备室内侧空气排出口(14)。室外侧热交换部(20)主要包括有压缩机(21)、冷凝用热交换器(22)和室外风扇(23)。其中,冷凝用热交换器(22)利用冷媒管与所述压缩机(21)连接,并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使气态冷媒转换成液态冷媒;室外风扇(23)是吸入室外空气后向冷凝用热交换器(22)排出的轴流风扇(axial fan),它设置在所述冷凝用热交换器(22)的内侧。如图2所示,冷凝用热交换器(22)和轴流风扇(23)之间设置室外侧外罩(shroud)(24),室外侧外罩(24)包住轴流风扇(23),向冷凝用热交换器(22)引导由轴流风扇(23)吸入的室外空气。室外侧外罩(24)的入口侧具备凸出一定长度的通气口(orifice)(25),在吸入室外空气时削减由轴流风扇(23)吸入的室外空气的径向速度。室外侧外罩(24)的内部安装有冷凝用热交换器(22),而且由于轴流风扇(或者通气口)(23)的外径与室外侧外罩(24)的宽度几乎相同,室外侧外罩(24)形成前后两侧开口的大致呈六面体形状。如图3所示,室外侧通气口(25)形成可包住轴流风扇(23)的环形状,并与室外侧外罩(24)形成整体。室外风扇(23)的扇叶终端,具备环形的投撇器(slinger ring)(26),使机壳(10)室外侧的冷凝水飞溅到冷凝用热交换器(22)上。如图1所示,室内侧热交换部(30)主要包括有蒸发用热交换器(31)和室内风扇(32)。其中,蒸发用热交换器(31)与室外侧热交换部(20)的冷凝用热交换器(22)连接,把液态冷媒重新转换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室内风扇(32)是吸入室内空气后排向所述蒸发用热交换器(31)上的离心风扇(centrifugalfan),它设置在蒸发用热交换器(31)的内侧。另外,室外侧热交换部(20)和室内侧热交换部(30)之间具备隔板(15),它把机壳(10)内部分隔成室外侧和室内侧。而且,隔板(15)上安装有两端分别结合在室外风扇(23)和室内风扇(32)上的风扇电机(40)的旋转轴,该轴向室外风扇(23)和室内风扇(32)传送旋转动力。图中未说明的符号33是室内侧通气口,34是室内侧空气导向板。所述现有的窗式空调器运作如下当空调器导通电源,压缩机驱动使冷媒循环于冷凝用热交换器(22)和蒸发用热交换器(31);同时风扇电机(40)驱动,向机壳(10)的室外侧和室内侧里各自吸入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此时,室外空气与室外侧热交换器的冷凝用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与室内侧的蒸发用热交换器(31)进行热交换,由此分别改变热交换器(22)(31)内部的冷媒的状态。在这过程中,室外空气变成热空气、室内空气变成冷空气,然后分别排出到室外和室内。此时,由于热交换器和空气有温度差,机壳(10)室内侧里的热交换器表面结霜,而且所述霜在除霜运转时溶化而生成冷凝水,该冷凝水沿着机壳(10)的底部流到室外侧。在室外风扇(23)旋转的时候,一部分冷凝水被室外风扇(23)扇叶终端的投撇器(26)溅起而飞溅到冷凝用热交换器(22)上帮助冷媒进行热交换,并且另外一部分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排到室外。但是,如上所述的窗式空调器中,由于投撇器(26)沿圆周方向飞溅冷凝水,只有一部分冷凝水溅到冷凝用热交换器(22),而另一部分冷凝水溅在室外侧外罩(24)的内周面上后由自身的重力流到机壳(10)的底部直接向室外排出,因此有热交换器的机壳(10)性能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窗式空调器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以把溅在外罩内周面上的冷凝水引导到热交换器上,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包括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的机壳,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外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外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室外扇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之间并把所述室外扇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外罩的内侧面形成把冷凝水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冷凝水引导部。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部由在外罩的内侧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的数个冷凝水引导槽从室外扇向室外侧热交换器方向形成。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部在外罩的内侧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的数个冷凝水引导突起从室外扇向室外侧热交换器方向形成。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槽或者冷凝水引导突起向室外侧热交换器方向向下形成。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槽或者冷凝水引导突起从室外扇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弯曲形成。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包括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的机壳,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外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外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室外扇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之间并把所述室外扇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外罩的一部分向室外侧热交换器逐渐变窄并形成把冷凝水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冷凝水引导部。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部的末端接触到室外侧热交换器上。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引导部在外罩的内侧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的数个冷凝水引导槽从室外扇向室外侧热交换器方向形成。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外罩的内周面上形成从室外风扇向室外侧热交换器方向的具有一定高度和宽度的数个冷凝水导向突起。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导向槽或冷凝水导向凸起越接近室外侧热交换器则高度越低。前述的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其中冷凝水导向槽或冷凝水导向凸起向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弯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的窗式空调器的横向剖面图。图2是现有的窗式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包括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的机壳,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室内侧机壳上设有室外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口,内部设有室外侧热交换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室外扇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之间并把所述室外扇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外罩的内侧面形成把冷凝水向室外侧热交换器引导的冷凝水引导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润燮具正焕朴耐贤韩东周刘炳赵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