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679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单元、复数发光单元、第一光学单元,及第二光学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金属背框,该金属背框具有第一放置部,及间隔于该第一放置部的第二放置部,其中,该第一放置部与该第二放置部的高度不同。其中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上,另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上。该第一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而该第二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通过该金属背框的结构设计,让所述发光单元都能直接与该金属背框接触,提升散热效率。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显示面板及使用显示面板的面板显示设备已渐渐成为各类显示设备的主流。例如各式面板显示屏、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计算机及膝上型计算机的平板型监视器、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屏等,均为大量使用显示面板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的市场需求大幅成长,为配合液晶显示设备在功能上及外观上的要求,液晶显示设备所使用的背光模块设计也日趋多元化。为了因应液晶显示设备对于各种出光模式的需求,其背光模块需要配置两组以上的发光源互相配合。然而,目前的背框结构设计,可能会让部分的发光源直接设置在胶框上,但胶框为绝缘材质会导致散热效果不佳,使得液晶显示设备在驱动状况下温度集中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背光模块。本技术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单元、复数发光单元、第一光学单元,及第二光学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金属背框,该金属背框具有第一放置部,及间隔于该第一放置部的第二放置部,其中,该第一放置部与该第二放置部的高度不同。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上,另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上。该第一光学单元用以接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而该第二光学单元用以接收设置于该第二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具有呈矩形的本体区、连接于该本体区一侧的第一侧边区、连接于该本体区另一侧且相对于该第一侧边区的第二侧边区,及两个分别连接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的第三侧边区,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由该本体区向上延伸而高于该本体区,且该第一侧边区与该第二侧边区的剖面呈倒U形,该两个第三侧边区由该本体区向上延伸而形成侧墙。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第一放置部位于该本体区邻近该第一侧边区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位于该第一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第一放置部位于该本体区邻近该第三侧边区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位于该第一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位于该第二侧边区的第三放置部,该第三放置部位于该第二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并与该第二放置部的高度相同,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三放置部上,该第二光学单元更进一步接收设置于该第三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复数破孔,间隔分布于该第二放置部、该第三放置部,及该两个第三侧边区与该本体区的交界处。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框架单元还包括胶框,包覆于该金属背框的该第一侧边区、该第二侧边区,及该二第三侧边区,并填充于所述破孔内。本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金属背框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该第一侧边区或第二侧边区的穿线口,邻近该穿线口的破孔排列密度较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前述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本技术显示设备包括如前述的背光模块,及设置于该背光模块上的显示面板。本技术的功效在于,通过该框架单元的该金属背框的结构设计,让所述发光单元都能直接与该金属背框接触,提升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立体分解图,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2是立体图,为该较佳实施例中,框架单元的结构;图3是侧视剖示图,辅助说明图2;图4及图5均为局部放大图,说明图2中框示部位的细部结构;图6是侧视剖示图,说明图1组合后的态样;图7是侧视剖示图,说明图6加上显示面板成为显示设备;图8是俯视图,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及图9是俯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局部发亮的调光效果。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相关申请专利特色与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组件以相同的编号来作表示。参阅图1,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括框架单元2、复数发光单元3、第一光学单元4,及第二光学单元5。参阅图2及图3,该框架单元2包括金属背框21,及包覆该金属背框21的胶框22。该金属背框21具有呈矩形的本体区211、连接于该本体区211一侧的第一侧边区212、连接于该本体区211另一侧且相对于该第一侧边区212的第二侧边区213,及两个分别连接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第三侧边区214。参阅图3并配合图2,该金属背框21的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由该本体区211向上延伸而高于该本体区211,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向上延伸可以如图3所示由该本体区211的端缘向上弯折,且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剖面呈倒U形,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则由该本体区211向上延伸而形成侧墙,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向上延伸可以如图5所示由该本体区211的端缘弯折向上延伸。其中,该本体区211具有第一放置部215,该第一侧边区212具有第二放置部216,该第二侧边区213具有第三放置部217。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放置部215位于该本体区211邻近该第一侧边区212的位置,该第二放置部216位于该第一侧边区212的顶部平坦处,该第三放置部217则位于该第二侧边区213的顶部平坦处并与该第二放置部216的高度相同。参阅图2、图4,及图5,该金属背框21还具有复数破孔23,及穿线口24。所述破孔23间隔分布于该第二放置部216、该第三放置部217,及该二第三侧边区214与该本体区211的交界处。其中,所述破孔23于邻近该穿线口24的位置排列密度较高。于本实施例中,该穿线口24位于该第一侧边区212,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状况使该穿线口24位于该第二侧边区213,或该第一侧边区212与该第二侧边区213皆有,不以本实施例所揭露者为限。该胶框22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包覆于该金属背框21的该第一侧边区212、该第二侧边区213,及该两个第三侧边区214,并填充于所述破孔23内。因此,所述破孔23于邻近该穿线口24的位置排列密度较高,是为了在该穿线口24附近提升该胶框22与该金属背框21之间的结合力,避免该胶框22在该穿线口24附近产生容易脱落的现象。参阅图1及图3,更进一步说明的是,该第一放置部215、该第二放置部216,及该第三放置部217分别用于设置所述发光单元3,以使所述发光单元3能直接设置于该金属背框21上。也就是说,于本较佳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3从俯视图上来看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但是在厚度方向上的侧视剖视图上来看,则可以区分为上层与下层的发光单元3。参阅图6,每一个发光单元3包括电路板31,及复数电连接于该电路板31的发光件32(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个)。该第一光学单元4用于接收设置于该第一放置部215的发光单元3的光线,并包括第一导光板41,及设置于该第一导光板41上的第一光学膜片组42。该第一光学膜片组42可以包括增亮膜、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架单元,包括金属背框,所述金属背框具有第一放置部及间隔于所述第一放置部的第二放置部,其中,所述第一放置部与所述第二放置部的高度不同;/n复数发光单元,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部上,另一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放置部上;/n第一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以及/n第二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所述第二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单元,包括金属背框,所述金属背框具有第一放置部及间隔于所述第一放置部的第二放置部,其中,所述第一放置部与所述第二放置部的高度不同;
复数发光单元,其中一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部上,另一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放置部上;
第一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以及
第二光学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于所述第二放置部的发光单元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背框具有呈矩形的本体区、连接于所述本体区一侧的第一侧边区、连接于所述本体区另一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侧边区的第二侧边区,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区与所述第二侧边区的第三侧边区,所述第一侧边区与所述第二侧边区由所述本体区向上延伸而高于所述本体区,且所述第一侧边区与所述第二侧边区的剖面呈倒U形,所述两个第三侧边区由所述本体区向上延伸而形成侧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部位于所述本体区邻近所述第一侧边区的位置,所述第二放置部位于所述第一侧边区的顶部平坦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琳育林忆珊叶静洁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