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6466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导光板、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逆棱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扩散层,所述反射扩散层包括一微结构,所述微结构靠近所述导光板这一侧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采用逆棱镜片将避免使用扩散膜和上下增光膜,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体积及重量;反射扩散层具有微结构,能够同时兼具有反射、扩散、集光、混光等效果,使反射后的光线能进一步均匀扩散并增加亮度,从而适应使用逆棱镜片的背光模组,提高模组亮度。

A backlight module with reverse prism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背光模组对高亮的追求及逆棱镜技术的快速发展,逆棱镜被用于背光显示中。逆棱镜膜片是一张棱镜面朝下的增亮膜,将导光板上导出的光线通过全反射原理转向垂直方向,垂直方向视角可由普通增光结构的45°收窄至20°,实现防窥视效果和提高亮度的目的。同时使用逆棱镜膜片能够减少扩散膜和上下增光膜的使用,降低光学膜片组的整体厚度,逆棱镜膜片减少了两层扩散层的扩散作用,减少了光损失,降低了模组雾度,从而可以提高背光的亮度。但是针对逆棱镜的棱镜结构设置,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使用逆棱镜的背光模组,因用逆棱镜膜片代替扩散膜和增光膜,虽然减薄了厚度,但没有扩散效果,模组的亮度够但雾度不够,在背光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射线等现象,影响显示效果;同时,针对使用逆棱镜的背光模组,若使用漫反射,则亮度偏低,若使用镜面反射,则亮度合适,但散光及雾度效果不好,亮度不均匀。因此,现有技术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导光板、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逆棱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扩散层,所述反射扩散层包括一微结构,所述微结构靠近所述导光板这一侧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微结构为凹凸结构,所述微结构与所述反射扩散层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微结构包括粘着层及均匀分散在所述粘着层内的若干扩散粒子,所述微结构通过喷砂或涂布工艺形成于所述反射扩散层的反射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粘着层为透明胶粘剂层,所述扩散粒子为有机扩散粒子或无机扩散粒子。进一步地,所述扩散粒子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聚苯甲基丙烯酸丁酯颗粒、聚氯乙烯颗粒、聚胺基甲基酯颗粒、尼龙颗粒、聚氨酯颗粒、SiO2颗粒、Al2O3颗粒中的任一种。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扩散层还包括基材及设于所述基材上的反射膜,所述反射膜以电镀或蒸镀或滚轮贴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材靠近所述导光板这一侧的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反射膜为金属膜。进一步地,所述反射膜为银反射膜或铝反射膜。进一步地,所述逆棱镜片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涂层、基材层和棱镜层,所述棱镜层朝向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棱镜层的棱镜角度范围为60°~75°,所述逆棱镜片的厚度为0.075mm~0.15mm。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底面设置有楔形网点结构,所述楔形网点结构包括与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平行的底面、与所述底面成第一角度的第一斜面以及与所述底面呈第二角度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角度为1°~5°。进一步地,所述棱镜层的棱镜角度优先68°。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的背光模组采用逆棱镜片将避免使用扩散膜和上下增光膜,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体积及重量;反射扩散层具有微结构,能够同时兼具有反射、扩散、集光、混光等效果,使反射后的光线能进一步均匀扩散并增加亮度,从而适应使用逆棱镜片的背光模组,提高模组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中逆棱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中反射扩散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中反射扩散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铁框1、胶框2、光源组件3、与所述光源组件3连接的FPC结构4、设于所述光源组件3一侧的导光板5、设于所述导光板5上方的逆棱镜片6、设于所述导光板5下方的反射扩散层7,所述反射扩散层7包括一微结构8,所述微结构8靠近所述导光板5这一侧面设置,所述微结构8具有散光作用且不影响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反射效果。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微结构8为凹凸结构,所述微结构8与所述反射扩散层7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在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制作过程中形成于反射面的不平整、不规则的微结构,这个微结构具有散光的作用。所述反射扩散层7及设于其表面的所述微结构8能够集反射、扩散、集光、混光等效果于一身,使反射后的光线能进一步均匀扩散并增加亮度,从而适应采用逆棱镜片结构的背光模组,提高模组亮度。请参阅图2,所述逆棱镜片6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涂层61、基材层62和棱镜层63,所述棱镜层63朝向所述导光板5设置,所述棱镜层63的棱镜角度α的范围为60°~75°,优选68°。所述逆棱镜片6的厚度为0.075mm~0.15mm,传统的背光模组采用上下增光膜和扩散膜,其中这三张膜厚度为0.165mm~0.17mm,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逆棱镜片6将无需使用上下增光膜和扩散膜,可降低厚度0.015mm~0.095mm;同时采用所述逆棱镜膜片6减少了两侧面扩散层的扩散作用,减少了光损失,降低了背光模组雾度,从而可以提高背光的亮度。请参阅图3,所述导光板5的反射面底面设置有楔形网点结构9,所述楔形网点结构9包括与所述导光板5的反射面平行的底面91、与所述底面91成第一角度的第一斜面92以及与所述底面91呈第二角度β的第二斜面93,所述第二角度β的范围为1°~5°。通过在所述导光板5的反射面地面设置所述楔形网点结构9能够增加光学的散射效果。请参阅图4与图6,所述反射扩散层7还包括基材71及设于所述基材71上的反射膜72,所述反射膜72以电镀或蒸镀或滚轮贴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材71靠近所述导光板5这一侧的表面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72为金属膜,采用金属反射膜能够使光线形成镜面反射,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72为银反射膜或铝反射膜。所述微结构8在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制作过程中形成于反射面的不平整、不规则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8包括粘着层81及均匀分散在所述粘着层81内的若干扩散粒子82,所述粘着层81为连续相,所述扩散粒子82为分散相,通过所述粘着层81将所述扩散粒子82固定在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表面。同时所述微结构8不影响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反射效果,所以所述粘着层81为透明材料,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着层81为透明的热塑性高分子树脂。所述微结构8通过喷砂或涂布工艺形成于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反射面上。通过所述扩散粒子82在所述反射扩散层7的反射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微结构,从而使光线能够发生散热,增加雾度。所述扩散粒子82为有机扩散粒子或无机扩散粒子,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扩散粒子82为有机扩散粒子时,可以为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聚苯甲基丙烯酸丁酯颗粒、聚氯乙烯颗粒、聚胺基甲基酯颗粒、尼龙颗粒、聚氨酯颗粒中的任一种,当所述扩散粒子82为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导光板、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逆棱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扩散层,所述反射扩散层包括一微结构,所述微结构靠近所述导光板这一侧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组件、设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导光板、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逆棱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扩散层,所述反射扩散层包括一微结构,所述微结构靠近所述导光板这一侧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为凹凸结构,所述微结构与所述反射扩散层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包括粘着层及均匀分散在所述粘着层内的若干扩散粒子,所述微结构通过喷砂或涂布工艺形成于所述反射扩散层的反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层为透明胶粘剂层,所述扩散粒子为有机扩散粒子或无机扩散粒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逆棱镜结构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聚苯甲基丙烯酸丁酯颗粒、聚氯乙烯颗粒、聚胺基甲基酯颗粒、尼龙颗粒、聚氨酯颗粒、SiO2颗粒、Al2O3颗粒中的任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齐曾晓虎程述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