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28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8:51
本公开提供了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其包括:壳体,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的第一端的排风口,壳体适于经由附接装置而被附接至人体;制冷组件,被布置在壳体内并且用于冷却进入壳体的空气,以及将冷却空气从排风口排出;以及气流引导组件,适于将从排风口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人体来为人体降温,并且包括:第一引导件,用于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包括枢轴段,第一引导件被耦合到壳体并且与排风口流体地耦合;以及第二引导件,用于形成与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并且包括冷风出口,第二引导件可枢转地耦合到枢轴段,使得第二引导件能够在人体的两侧和前侧之间转动。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设备可以使出风口相对于壳体改变位置以冷却人体。

Wearable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一种制冷循环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在一些高温作业环境中,通常使用室内空调来为整体环境降温从而改善生活或者工作环境。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例如热源为点辐射,使用空调为整体环境降温不足以降低该热源附近的温度,从而在其附近工作的操作者仍然要遭受高温;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处于高温环境的操作者可能需要在多个地点或者室外操作,因此,使用室内空调不能满足为操作者降温的要求。此外,有些情况可能只需要对某个点或者某个人员降温,这种情况下使用室内空调而进行整体降温也给资源带来了浪费。考虑到在上述情况下室内空调的不足,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穿戴在人员身上的空调衣。目前所开发的空调衣的出风口与冷却组件壳体集成在一起,影响空调衣的穿戴,并且无法适应个体的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以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中的空调衣的一些问题。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包括:壳体,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的第一端的排风口,壳体适于经由附接装置而被附接至人体;制冷组件,被布置在壳体内并且用于冷却进入壳体的空气,以及将冷却空气从排风口排出;以及气流引导组件,适于将从排风口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人体来为人体降温,并且包括:第一引导件,用于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包括枢轴段,第一引导件被耦合到壳体并且与排风口流体地耦合;以及第二引导件,用于形成与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并且包括冷风出口,第二引导件可枢转地耦合到枢轴段,使得第二引导件能够在人体的两侧和前侧之间转动。通过气流引导组件,可以将从排风口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人体的前侧、后侧和/或左右两侧以冷却人体,相比于传统的空调衣,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设备可以使出风口相对于壳体改变位置,即,能够方便地对人体进行冷却。此外,第二引导件可枢转地耦合到枢轴段,如此布置,当用户需要穿戴制冷设备时,可以使第二引导件枢转到人体的两侧,这样用户穿戴十分方便。穿戴好以后,可以将第二引导件枢转至人体腰侧以冷却人体。当需要脱下制冷循环设备时,可以使第二引导件枢转到两侧。以此方式,本公开的空调衣可以适应各种体型的用户,同时方便用户穿戴和脱下制冷循环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底板还包括:第二端,被布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端相对;以及凹槽,从排风口沿竖直方向朝向第二端延伸;并且其中第一引导件的一部分流体密封地覆盖凹槽,从而在底板和第一引导件之间形成第一流动路径的一部分。利用底板上的凹槽与第一引导件共同限定第一流动路径,能够充分利用壳体的空间,减小制冷循环设备的体积。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枢轴段位于壳体的外部,并且包括通气结构;并且冷却空气经由通气结构从第一流动路径被引导至第二流动路径中。利用枢轴段既能实现第二引导件的枢转,又能实现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之间的流体连通,结构简单地实现了制冷循环设备出风口位置的改变,方便用户穿戴以及更高效地冷却人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引导件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导引外壳,两个导引外壳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枢轴段相匹配的半圆形通孔,并且当两个导引外壳被扣合在一起时,枢轴段被可枢转地、流体密封地容纳在由两个半圆形通孔形成的通孔中。以此方式,既保证了枢转运动,又保证了流动路径的气密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引导件还包括风机安装部,风机安装部和冷风出口被设置在两个导引外壳的远离半圆形通孔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引导件还包括分流板和分流腔,被设置在第一引导件的靠近排风口的一端,并且当第一引导件被耦合到底板时,分流板位于第一流动路径中,以将小部分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分流腔中;并且分流腔包括被布置在其周壁上的腔体开口,用于排出进入到分流腔中的冷却空气。如此布置,在将冷却空气从人体的后侧引导至腰侧以对人体进行冷却的同时,还通过分流腔的设计实现了后背的冷却。这显著提升了对循环制冷设备的冷却效率和人体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排风口被布置在底板的第一端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排风口的开口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包括循环组件、蒸发组件、冷凝组件和压缩机。在一些实施例中,循环组件、蒸发组件、冷凝组件以及压缩机沿竖直方向依次被布置在底板上。将制冷组件按照从上至下的依次布置方式,使得空调制冷部分的厚度变得更薄,能够减轻制冷循环设备的重量,使其体积更小巧、更便携、更利于穿戴。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壳体包括后壳,其适于在制冷组件被安装到底板上之后与底板耦合以封闭制冷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底板还包括:蒸发器固定部,其相对于底板倾斜地布置;进风口,被形成在蒸发器固定部上;辅助间隔件;沿蒸发器固定部而被布置在进风口的靠近人体的一侧。通过在底板靠近人体背部的一侧设置辅助间隔件,可以在人体或穿着的衣物与进风口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防止衣物被吸附到进风口上,进一步提高了制冷循环设备的进风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循环组件布置在底板的第一端,并且将冷却空气经由排风口而排出。通过循环组件的循环作用和风机安装部中的风机的双重循环作用,增加了冷却空气的流动速率,提高了降温效率和人体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离心风机,被安装在风机安装部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出风单元,被设置在两个导引外壳的远离半圆形通孔的一端,并且包括开放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二端部与两个导引外壳流体连通地接合,并且冷风出口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如此布置,可以将来自第二引导件的冷却空气引导至腰侧。这样可以改变制冷循环设备的冷风出口的位置,便于对人体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被分岔以形成多个冷风出口。如此布置,可以将来自第二引导件的冷却空气引导至腰侧,进而经由出风单元引导至人体的前侧和后侧。这样扩大了制冷循环设备对人体的冷却区域,提高了冷却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冷风出口被倾斜地构造。在一些实施例中,冷风出口被构造成V形。应当理解的是,
技术实现思路
并不旨在确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基本特征,也并非旨在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通过下面的描述,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将变得容易理解。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的底板和气流引导组件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底板、后壳和气流引导组件;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的第一引导件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组装在一起的底板和第一引导件;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包括底板(11)和位于所述底板(11)的第一端(111)的排风口(113),所述壳体(1)适于经由附接装置而被附接至人体;/n制冷组件,被布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且用于冷却进入所述壳体(1)的空气,以及将冷却空气从所述排风口(113)排出;以及/n气流引导组件,适于将从所述排风口(113)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人体来为人体降温,并且包括:/n第一引导件(21),用于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包括枢轴段(213),所述第一引导件(21)被耦合到所述壳体(1)并且与所述排风口(113)流体地耦合;以及/n第二引导件(22),用于形成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并且包括冷风出口(224),所述第二引导件(22)可枢转地耦合到所述枢轴段(213),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件(22)能够绕所述枢轴段(213)而在所述人体的两侧和前侧之间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包括底板(11)和位于所述底板(11)的第一端(111)的排风口(113),所述壳体(1)适于经由附接装置而被附接至人体;
制冷组件,被布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且用于冷却进入所述壳体(1)的空气,以及将冷却空气从所述排风口(113)排出;以及
气流引导组件,适于将从所述排风口(113)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人体来为人体降温,并且包括:
第一引导件(21),用于形成第一流动路径,并且包括枢轴段(213),所述第一引导件(21)被耦合到所述壳体(1)并且与所述排风口(113)流体地耦合;以及
第二引导件(22),用于形成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并且包括冷风出口(224),所述第二引导件(22)可枢转地耦合到所述枢轴段(213),使得所述第二引导件(22)能够绕所述枢轴段(213)而在所述人体的两侧和前侧之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底板(11)还包括:
第二端(112),被布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111)相对;以及
凹槽(110),从所述排风口(113)沿所述竖直方向(X)朝向所述第二端(112)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21)的一部分流体密封地覆盖所述凹槽(110),从而在所述底板(11)和所述第一引导件(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流动路径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枢轴段(213)位于所述壳体(1)的外部,并且包括通气结构(215);并且
冷却空气经由所述通气结构(215)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被引导至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引导件(22)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导引外壳(221、222),所述两个导引外壳(221、22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枢轴段(213)相匹配的半圆形通孔(223),并且
当所述两个导引外壳(221、222)被扣合在一起时,所述枢轴段(213)被可枢转地、流体密封地容纳在由两个所述半圆形通孔形成的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引导件(22)还包括风机安装部(225),所述风机安装部(225)和所述冷风出口(224)被设置在所述两个导引外壳(221、222)的远离所述半圆形通孔(223)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引导件(21)还包括分流板(2141)和分流腔(2140),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件(21)的靠近所述排风口(113)的一端,并且
当所述第一引导件(21)被耦合到所述底板(11)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慧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的确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