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99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包括:阀体、换向活塞和弹球,所述阀体表面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换向活塞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底部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末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第三腔体,所述弹球设置在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三腔体底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三腔体一侧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换向活塞底部设置有延伸至第二腔体并指向弹球的驱动杆,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二腔体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气动换向控制结构,通过压缩空气驱动换向活塞前移,利用驱动杆拨动弹球,开启第四腔体与第五腔体的通路,弹球无需人力或者电力驱动,结构更加紧凑。

A control structure of pneumatic rever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气路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气路控制领域,通常利用阀门进行气路的管控。一般情况下,阀门的操作需要人力或者电力进行驱动,需要设计阀门的安装和操作空间,而部分工件的结构紧凑,狭小的结构无法安装多个阀门,即使安装了多个阀门,也会给操作带来不便。比如气动拉铆枪的结构比较紧凑,操作时,要求只按一个按钮就需要实现多个动作,给气路的控制结构设计带来了困难。另外,部分气路结构也不适合人力或者电力进行直接驱动,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通过单一气路的通断,实现相关气路的联动,实现气动换向。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包括:阀体、换向活塞和弹球,所述阀体表面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换向活塞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底部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末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第三腔体,所述弹球设置在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三腔体底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三腔体一侧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换向活塞底部设置有延伸至第二腔体并指向弹球的驱动杆,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二腔体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球为塑料珠或者钢珠,所述第四腔体通入高压气体时,吹动弹球而实现对第二腔体末端的封堵。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向活塞与驱动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换向活塞的直径大于驱动杆的直径。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外端设置有控气管接头,所述控气管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控气管接头外接送气管道和阀门而形成控制气路,当控制气路通入气体时,驱动换向活塞前移,通过驱动杆拨动弹球,开启第四腔体与第五腔体的通路。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三腔体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弹球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二腔体末端设置有一圈R角。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向活塞外圆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换向活塞底部设置有套设在驱动杆上的第三密封圈,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与第三密封圈对应的环形凹槽。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外圆上设置有第四密封圈。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阀体上设置有位于控气管接头上的第一垫圈以及位于密封盖下方的第二垫圈,所述阀体上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顶部同心设置有延伸至第一垫圈上的压环,所述套管底部设置有压迫在第二垫圈上的螺母,所述套管外圆上设置有一段与螺母对应的外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指出的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阀门开启时,送气管道可以驱动其他结构进行动作,同时向控气管接头送入压缩空气,驱动换向活塞前移,通过驱动杆拨动弹球,开启第四腔体与第五腔体的通路,实现其他动作或者动作的换向,弹球无需人力或者电力驱动,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弹球使用稳定性高,经久耐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的控气管接头有气压时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的控气管接头无气压时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包括:如图1和图2所示的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包括:阀体1、换向活塞3和弹球19,所述阀体表面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腔体11,所述换向活塞3设置在第一腔体11中,所述换向活塞3外圆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使得换向活塞3可以在气体的推动下进行运动。所述第一腔体11底部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12的内径,形成台阶,所述第二腔体12末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第三腔体13,所述弹球19设置在第三腔体13中,所述第三腔体13的内径大于第二腔体12的内径,所述弹球19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体12的内径,使得弹球19无法进入第二腔体12而限位,所述第二腔体12末端设置有一圈R角,R角可以与弹球19结合实现第二腔体12末端的封堵。所述弹球19为塑料珠或者钢珠,塑料珠的重量轻,动作比较灵敏,而钢珠的强度高,耐用性好。所述第三腔体13底部设置有密封盖7,所述密封盖7外圆上设置有第四密封圈10,进行第三腔体13的封堵,避免漏气和弹球19的脱落。如图3所示,所述阀体1中设置有与第三腔体13一侧连通的第四腔体14,所述换向活塞3底部设置有延伸至第二腔体12并指向弹球19的驱动杆,所述换向活塞3与驱动杆为一体化结构,结构稳定,所述换向活塞3的直径大于驱动杆的直径,使得驱动杆可以进入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而换向活塞3无法进入第二腔体12,进行限位。所述阀体1中设置有与第二腔体12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15,第五腔体15可以外接动作执行部件。所述第一腔体11的外端设置有控气管接头6,所述控气管接头6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确保连接处的气密性,所述控气管接头6外接送气管道和阀门而形成控制气路,当开启阀门而使得控制气路通入控制用的气体时,驱动换向活塞3前移,通过驱动杆拨动弹球19,开启第四腔体14与第五腔体15的通路。所述第四腔体14可以外接压缩空气管道而始终通入高压气体,吹动弹球19而实现对第二腔体12末端的封堵,通过换向活塞3实现弹球19的驱动才能开启第四腔体14与第五腔体15的通路,而换向活塞3通过控气管接头6送入气体的气压进行控制,也即是通过单个阀门进行送气管道的控制,可以在实现送气管道上其他结构动作的同时,进行换向活塞3的驱动,降低了气路控制结构的复杂性。如图1所示,所述换向活塞3底部设置有套设在驱动杆上的第三密封圈2,提升换向活塞3动作后第一腔体11的密封效果。所述驱动杆上一体化设置有与第三密封圈对应的环形凹槽,避免第三密封圈2的脱落,结构比较稳定。所述阀体1上设置有位于控气管接头6上的第一垫圈16以及位于密封盖7下方的第二垫圈8,所述阀体1上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套管17,所述套管17顶部同心设置有延伸至第一垫圈16上的压环18,通过压环18进行第一垫圈16的压迫,从而实现控气管接头6的限位。所述套管17底部设置有压迫在第二垫圈8上的螺母9,所述套管外圆上设置有一段与螺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换向活塞和弹球,所述阀体表面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换向活塞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底部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末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第三腔体,所述弹球设置在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三腔体底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三腔体一侧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换向活塞底部设置有延伸至第二腔体并指向弹球的驱动杆,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二腔体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换向活塞和弹球,所述阀体表面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换向活塞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底部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末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第三腔体,所述弹球设置在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三腔体底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三腔体一侧连通的第四腔体,所述换向活塞底部设置有延伸至第二腔体并指向弹球的驱动杆,所述阀体中设置有与第二腔体一侧连通的第五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球为塑料珠或者钢珠,所述第四腔体通入高压气体时,吹动弹球而实现对第二腔体末端的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活塞与驱动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换向活塞的直径大于驱动杆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换向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外端设置有控气管接头,所述控气管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控气管接头外接送气管道和阀门而形成控制气路,当控制气路通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春光
申请(专利权)人:瑞萨铆接紧固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