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840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它解决了现有无法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等技术问题。本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的主油底壳,主油腔内设有副油底壳,副油底壳上具有副油腔,副油底壳包括顶板,顶板的边沿与主油底壳的内壁相连,副油底壳上设有连通副油腔与主油腔的回油孔,所述副油腔的容积小于主油腔,所述主油底壳内设有主集滤器,副油底壳内设有与主集滤器油路相通的副集滤器,所述集成式油底壳还包括能够控制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之间油路通闭的温控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

Integrated s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式油底壳
本技术属于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油底壳。
技术介绍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油底壳的作用在于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发动机在工作时,由机油泵将油底壳中的机油输送到发动机各运动机件的摩擦表面,形成润滑油膜,进行润滑,同时起到冷却作用。润滑后的机油再重新流回到油底壳内。为了确保机油的清洁,通常在油底壳内设有机油集滤器。我们知道,发动机有一个最佳工作温度,为此,汽车在正常行驶前需要先有一个暖机工况,也就是说,发动机在刚启动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应让发动机先工作在低速状态,等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时才进入高速运转状态。然而现有的发动机油底壳内机油的量是一个固定值,机油的量是根据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的润滑和冷却需要设定的,因此,发动机在刚启动时温升较慢,从而造成暖机时间过长,或者使发动机不能很快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增加发动机此时的摩擦功和油耗。我国专利申请文献(申请号:CN201410630625.6)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用上下双层油底壳,包括油底壳、绝热隔板和温控阀,油底壳中部设置有绝热隔板,绝热隔板将油底壳分为上下两层结构,温控阀设置在绝热隔板上。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油底壳下层的机油不参与循环;当发动机在高温天气长时间高速运转时,油底壳的上层机油温度超出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此时温控阀工作开通,上下层油底壳内的机油混合,从而可降低机油温度。上述方案虽然有利于在油底壳温度过高时降低机油温度,使机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但是仍然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其上层油底壳内的机油量也是根据发动机正常运转的需要设定的,因此,仍然无法实现快速暖机;其次,油底壳的上下层之间只是通过一个温控阀相连通,而发动机工作时回流的机油全部进入油底壳的上层,这样,油底壳内上下层的机油之间只能通过唯一的温控阀这一通道进行交换,因此,上下层的机油不能形成有效的流通和循环,也就是说,下层的机油不能和上层的机油形成良好的交融而降温;另外,由于上层机油的量即为满足发动机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量,因此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集成式油底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的主油底壳,主油腔内设有副油底壳,副油底壳上具有副油腔,副油底壳包括顶板,顶板的边沿与主油底壳的内壁相连,副油底壳上设有连通副油腔与主油腔的回油孔,所述副油腔的容积小于主油腔,所述主油底壳内设有主集滤器,副油底壳内设有与主集滤器油路相通的副集滤器,所述集成式油底壳还包括能够控制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之间油路通闭的温控阀。当汽车热车阶段时,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副集滤器吸油,副油底壳中的机油参与循环。由于副油底壳的容积经过润滑计算,在能够满足润滑的最低需求的同时选用最小的容积量,使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快速升温,使机油粘度降低,摩擦阻力降低,实现快速热车;当机油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时,温控阀打开,主集滤器开始工作,将主油底壳中的机油加入循环,使参与循环的机油量增大,通过副油底壳上的回油孔将参与循环的机油回流至主油腔内,保证主油腔和副油腔内的机油充分循环,避免机油温度过高造成机油失效的问题,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温控阀的进油端与主集滤器相连,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副集滤器的进油端位于副油腔内,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通。主副集滤器都直接连接在机油泵上,通过在与主集滤器相连的温控阀控制主油腔内的机油是否加入循环,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主集滤器的进油端位于主油腔内,主集滤器的出油端与温控阀的进油端相连,温控阀的出油端连接有与副集滤器相通的连接管。温控阀的进油口与出油口分别连接主集滤器和连接管,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相连通,使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的油路连通起来,通过在主集滤器内的温控阀控制主油腔内的机油是否加入循环,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连接管插设于副集滤器内,连接管与副集滤器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管与副集滤器之间具有可供机油通过的油路间隙。将连接管插入副集滤器内,使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之间的油路连通,同时有具备结构紧凑的特性,在热车阶段,副油腔内的机油通过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管壁之间的间隙流出,由于副油腔内的机油量较小,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管壁之间的间隙能够满足副油腔内机油流量需求。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副油底壳上设有可供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路通过的通孔并通过焊接消除装配间隙。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穿过副油底壳与副集滤器连通,使集成式油底壳的结构更为紧凑,通过焊接的方式消除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与副油底壳之间的间隙,避免副油腔内的机油渗漏至主油腔内。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回油孔位于顶板上,顶板的上表面还设有挡油板,挡油板位于回油孔的上方,所述挡油板的一边与顶板连接,另一边与顶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与回油孔相通的开口,所述开口朝向副油腔设置。主油腔与副油腔内的机油循环后会流至顶板的上表面,由于回油孔靠近油底壳内壁设置,并且设有挡油板,机油会首先流入副油腔内,避免循环的机油直接进入主油腔,导致热车阶段副油腔发生空油现象,保证在热车阶段能够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主集滤器插在副集滤器内,两者分别连通主油腔和副油腔,使集成式油底壳结构紧凑。2、主油腔和副油腔内的机油,通过主集滤器和副集滤器与机油泵相连通,其机油的循环充分,能够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3、在热车阶段时仅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参与循环,副油底壳的容积经过润滑计算,在能够满足润滑的最低需求的同时选用最小的容积量,且副油底壳位于主油腔内,其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等于主油腔加副油腔,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与传统油底壳容积相同,不会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图中,1、主油底壳;2、主油腔;3、副油底壳;4、副油腔;5、回油孔;6、主集滤器;7、副集滤器;8、温控阀;9、连接管;10、连接件;11、挡油板;12、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2的主油底壳1,主油腔2内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2)的主油底壳(1),主油腔(2)内设有副油底壳(3),副油底壳(3)上具有副油腔(4),副油底壳(3)包括顶板(12),顶板(12)的边沿与主油底壳(1)的内壁相连,其特征在于,副油底壳(3)上设有连通副油腔(4)与主油腔(2)的回油孔(5),所述副油腔(4)的容积小于主油腔(2),所述主油底壳(1)内设有主集滤器(6),副油底壳(3)内设有与主集滤器(6)油路相通的副集滤器(7),所述集成式油底壳还包括能够控制主集滤器(6)与副集滤器(7)之间油路通闭的温控阀(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2)的主油底壳(1),主油腔(2)内设有副油底壳(3),副油底壳(3)上具有副油腔(4),副油底壳(3)包括顶板(12),顶板(12)的边沿与主油底壳(1)的内壁相连,其特征在于,副油底壳(3)上设有连通副油腔(4)与主油腔(2)的回油孔(5),所述副油腔(4)的容积小于主油腔(2),所述主油底壳(1)内设有主集滤器(6),副油底壳(3)内设有与主集滤器(6)油路相通的副集滤器(7),所述集成式油底壳还包括能够控制主集滤器(6)与副集滤器(7)之间油路通闭的温控阀(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8)的进油端与主集滤器(6)相连,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副集滤器(7)的进油端位于副油腔(4)内,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集滤器(6)的进油端位于主油腔(2)内,主集滤器(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元东卜艳亮代春雨屈佳闻宋吉林宋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