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储物间室、设置于储物间室后侧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前后对接设置的风道后板和风道前板、蒸发器以及风机,所述风道后板设有自其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蒸发器腔、开设于所述蒸发器腔上方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道前板盖设于所述风道后板前侧、并与风道后板围设形成位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所述蒸发器至少一侧的侧风道,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蒸发器周边的富余空间,增加风路,减薄前后风道空间,优化储物间室的有效容积,另一方面通过多层送风实现间室的温度均衡。
Refrigeration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风冷冰箱一般在储物间室后侧设置风道组件,风机固定在风道中,以利用风机将蒸发器制造的冷风吸入风道内,然后再将冷风由风道的送风口吹入冰箱储物间室。为保证储物间室上下的均匀送风,现有技术中将风道结构整体设置在蒸发器腔前侧,由此导致整个冰箱后壁厚度较厚或占用储物间室较大空间,使得冰箱的有效容积难以增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风道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制冷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制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储物间室、设置于储物间室后侧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前后对接设置的风道后板和风道前板、蒸发器以及风机,所述风道后板设有自其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蒸发器腔、开设于所述蒸发器腔上方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道前板盖设于所述风道后板前侧、并与风道后板围设形成位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所述蒸发器至少一侧的侧风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前板具有对应所述主风道的主送风部、自所述主送风部至少一侧向下延伸且对应所述侧风道的侧送风部,所述主送风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风道和储物间室的顶部送风口和中部送风口,所述顶部出风口和中部出风口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所述侧送风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侧风道和储物间室的至少一个侧部送风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送风部自所述主送风部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对,并且一对所述侧送风部上的侧部送风口均朝所述储物间室内部倾斜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风道在蒸发器两侧形成有一对,所述风道后板还设有自其前壁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一导风筋,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筋分设于所述主风道的顶部两端,并且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延伸,以将冷风朝向侧风道方向导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风道后板还设有自其前壁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呈箭头状的第二导风筋,所述第二导风筋设于所述风机右上侧和左下侧,或,所述第二导风筋设于所述风机左上侧和右下侧设置,且其箭头方向朝所述风机方向凸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具有内胆,所述冷却组件设于所述内胆内部,所述风道后板固定于内胆后侧内壁上,并且还具有自所述蒸发器腔底侧向前弯折形成的回风部,所述回风部与所述内胆底壁形成回风通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风部靠近所述内胆底壁的一侧具有若干第三导风筋,若干所述第三导风筋间隔设置且均自前向后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部送风口具有向前延伸的导风嘴,所述导风嘴的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前板还具有自所述主送风部的底侧向后弯折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上开设有若干卡接口,所述风道后板上对应所述边缘部向前延伸形成有若干与所述卡接口配合设置的卡接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蒸发器腔内壁面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隔热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制冷装置,通过风道前板与风道后板围设形成的位于蒸发器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蒸发器至少一侧的侧风道,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蒸发器周边的富余空间,增加风路,减薄前后风道空间,优化储物间室的有效容积,另一方面通过多层送风实现间室的温度均衡。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却组件和内胆配合设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风道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风道后板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风道前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制冷装置,1——箱体,10——储物间室,20——冷却组件,21——风道后板,211——蒸发器腔,212——风机定位孔,213——第一导风筋,214——第二导风筋,215——回风部,2151——第三导风筋,216——卡接部,22——风道前板,221——主送风部,2211——顶部送风口,2212——中部送风口,22121——导风嘴,222——侧送风部,2221——侧部送风口,223——边缘部,2231——卡接口,224——风机容置腔,23——蒸发器,24——风机,25——隔热板,26——回风通道,30——内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100,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具有储物间室10、设置于储物间室10后侧以对所述储物间室10提供冷量的冷却组件20。其中,所述冷却组件20包括前后对接设置的风道后板21和风道前板22、蒸发器23以及风机24,所述风道后板21设有自其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蒸发器腔211以容置所述蒸发器23,所述冷却组件20还包括设于所述蒸发器腔211内壁面与所述蒸发器23之间的隔热板25,从而可以避免所述蒸发器腔211前壁面上产生结霜的现象。所述风道后板21还具有开设于所述蒸发器腔211上方的风机定位孔212,使得所述风机24将所述蒸发器23的冷量从所述风机定位孔212吸入至所述风道前板22和风道后板21围设的空间内。所述风道前板22上设有自其主送风部221的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风机24容置腔224,便于固定所述风机24,所述风机24的进风方向朝向所述风机定位孔212以便于吸风。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24采用离心风机24,离心风机24具有送风量大,送风距离远等优点,可满足所述储物间室10的制冷需求。所述风道前板22盖设于所述风道后板21前侧、并风道后板21围设形成位于所述蒸发器23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所述蒸发器23至少一侧的侧风道,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蒸发器23周边的富余空间,增加风路,减薄前后风道空间,优化储物间室10的有效容积,另一方面通过多层送风实现间室的温度均衡。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蒸发器腔211为向前凸伸形成,使得所述侧风道相较形成蒸发器腔211的前壁向后凹陷,侧风道内侧壁和蒸发器腔211外侧壁重叠,使得所述风道后板21充分利用所述蒸发器23周边的富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所述箱体1具有内胆30,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组件20设于所述内胆30内部,所述风道后板21固定于内胆30后侧内壁上,并且还具有自所述蒸发器腔211底侧向前弯折形成的回风部215,所述回风部215与所述内胆30底壁形成回风通道26,使得由主风道及侧风道吹出的风均自所述回风通道26回至所述蒸发器23所在空间,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储物间室、设置于储物间室后侧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前后对接设置的风道后板和风道前板、蒸发器以及风机,所述风道后板设有自其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蒸发器腔、开设于所述蒸发器腔上方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道前板盖设于所述风道后板前侧、并与风道后板围设形成位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所述蒸发器至少一侧的侧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储物间室、设置于储物间室后侧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前后对接设置的风道后板和风道前板、蒸发器以及风机,所述风道后板设有自其后壁面向前凸设形成的蒸发器腔、开设于所述蒸发器腔上方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道前板盖设于所述风道后板前侧、并与风道后板围设形成位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主风道、沿横向位于所述蒸发器至少一侧的侧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前板具有对应所述主风道的主送风部、自所述主送风部至少一侧向下延伸且对应所述侧风道的侧送风部,所述主送风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风道和储物间室的顶部送风口和中部送风口,所述顶部出风口和中部出风口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所述侧送风部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侧风道和储物间室的至少一个侧部送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送风部自所述主送风部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对,并且一对所述侧送风部上的侧部送风口均朝所述储物间室内部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风道在蒸发器两侧形成有一对,所述风道后板还设有自其前壁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一导风筋,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筋分设于所述主风道的顶部两端,并且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延伸,以将冷风朝向侧风道方向导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强,吴海英,李军平,陈占开,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