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捞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215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极捞取装置,属于炼钢维修工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配重块,表面设有操作柱;吊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上并与天车相连,用于使所述配重块随天车运动;打捞钩,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用于捞取电极;所述打捞钩包括一个连接板和两个弯钩,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所述弯钩分别固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的两个对立面上;操作杆,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块的方位,端部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卡接在所述操作柱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沉入到钢液液面以下,电极捞取效率高。

Electrode fis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捞取装置
本技术属于炼钢维修工具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极捞取装置。
技术介绍
LF精炼炉采用三根石墨电极进行加热,在石墨电极和炉料之间产生电弧发热,提升温度。由于电极质量、操作方式以及高压设备等原因,在LF炉精炼过程中,电极折断掉入钢包的事故时有发生。掉落在钢包内的石墨电极需要及时捞出,否则会耽误精炼周期,影响生产顺行,同时折断的石墨电极长时间在钢液内浸泡会使电极熔化,导致钢液增碳,影响产品质量。目前传统的电极捞取装置存在一些弊端:1、通常折断的电极会漂浮在钢液表面,捞取装置的钩子需从电极下方将电极勾出,若钢液温度低或钢渣粘稠时,捞取装置自重不足,只能漂在渣层表面,装置的钩子无法潜入钢液进行捞取;2、捞取装置下落过程中钩子的钩取方向没有可控性,可能会发生旋转偏移,耽误捞取时间;3、装置结构复杂并且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捞取装置,旨在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将漂浮在钢液表面上的电极快速捞取出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极捞取装置,包括:配重块,表面设有操作柱;吊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上并用于与天车相连,用于使所述配重块随天车运动;打捞钩,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用于捞取电极;所述打捞钩包括一个连接板和两个弯钩,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所述弯钩分别固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的两个对立面上;操作杆,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块的方位,端部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卡接在所述操作柱的外部。进一步地,还包括卡紧结构,所述卡紧机构由支撑板和弧钩组成,所述配重块的表面设有滑动槽,所述支撑板滑动设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弧钩固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一端,用于配合所述弯钩卡紧电极。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呈U型,所述弧钩的数量与所述弯钩的数量一致。进一步地,所述弯钩和所述弧钩都呈半圆环状,所述弯钩和所述弧钩配合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连杆。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柱为六棱柱,所述操作孔为六棱柱孔。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上设有螺纹孔,所述操作柱的底部设有螺柱,所述操作柱通过螺柱穿入螺纹孔中与所述配重块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的底面上的棱边设置倒角。进一步地,所述弯钩的底部设置带圆角的圆形凸起。进一步地,所述打捞钩的材质为五碳化四钽铪。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配重块可以使装置沉入钢液中,避免了钢液液面对电机捞取的影响;吊环固定在配重块上,方便装置通过天车进行控制,提高了装置的操作便利性;配重块的底部设置多个打捞钩,打捞钩包括连接板和弯钩,弯钩设置在连接板的两侧,多个弯钩配合提高了装置捞取电极的效率;配重块上设置了操作柱,操作杆通过操作孔和操作柱的配合调整配重块在钢液液面上的方位,进一步提升了捞取电极的效率;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对电机的捞取效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安装上卡紧机构后的电极捞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主视图;图6为图1中的打捞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卡紧机构和连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配重块;11、滑动槽;12、倒角;2、吊环;3、打捞钩;31、连接板;32、弯钩;33、圆形凸起;4、操作杆;41、操作杆主体;42、操作孔;5、操作柱;6、卡紧机构;61、支撑板;62、弧钩;7、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进行说明。所述电极捞取装置,包括配重块1、吊环2、打捞钩3、操作杆4和操作柱5。配重块1表面设有操作柱5;吊环2固接于配重块1上并用于与天车相连,用于使配重块1随天车运动;打捞钩3为多个,依次排布于配重块1的底部,用于捞取电极;打捞钩3包括一个连接板31和两个弯钩32,连接板31的一端固设于配重块1的底部,弯钩32分别固设于连接板31的另一端的两个对立面上;操作杆4用于调整配重块1的方位,端部设有操作孔42,操作孔42卡接在操作柱5的外部。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配重块1负责给本技术中的电极捞取装置提供重力,使打捞钩3能快速地潜入到钢液液面以下;配重块1上设置了吊环2,吊环2与天车连接,能保证工人通过天车对配重块1实现升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打捞钩3依次并排设置在配重块1的底部,弯钩32分布在连接板31的两侧,能最大效率的发挥打捞钩3的作用,连接板31同侧的多个弯钩32配合捞取电极,能保证电极不会在配重块1的提升过程中再次掉落到钢液中;配重块1上设置操作柱5,操作杆4的一端设置了操作孔42,将操作孔42卡接在操作柱5的外部,工人通过操作杆4能使配重块1发生转动,进而调整打捞钩3的方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捞取电极;当打捞钩3打捞好电极后,工人通过天车提升配重块1,此时需要将操作杆4从操作柱5上取下,防止操作杆4与其他物体发生干涉,由于配重块1重量大,操作孔42与操作柱5之间磨损严重,将操作杆4与操作柱5设计成分开的形式,方便对磨损严重且不能丧失功能的零件进行更换;本装置机构简单,易于制造,在不使用时还能放置到车间的角落,不会妨碍车间的其他操作。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3和图4,还包括卡紧机构6,卡紧机构6由支撑板61和弧钩62组成,配重块1的表面设有滑动槽11,支撑板61滑动设于滑动槽11内,弧钩62固设于支撑板61的一端,用于配合弯钩32卡紧电极。弧钩62设置在支撑板61的端部,支撑板61可以在配重块1上的滑动槽11中上下滑动,弧钩62位于弯钩32的正上方。正常状态时,卡紧机构6不放置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极捞取装置中,当打捞钩3抓住电极后,现场工作人员需要将卡紧机构6中的支撑板61放置到配重块1表面上的滑动槽11中,工作人员再通过工具使卡紧机构6滑动,使卡紧机构6中的弧钩62压住电极即可。设置卡紧机构6,有利于使抓取到的电极稳定脱离钢液,避免电极在出钢液液面时由于液体的张力致使电极脱离弯钩32的抓取。本实施例中,在卡紧机构6中的支撑板61上开设定位孔,在滑动槽11内开设盲孔,支撑板61通过销轴同时穿过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捞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配重块,表面设有操作柱;/n吊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上并用于与天车相连,用于使所述配重块随天车运动;/n打捞钩,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用于捞取电极;所述打捞钩包括一个连接板和两个弯钩,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所述弯钩分别固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的两个对立面上;/n操作杆,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块的方位,端部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卡接在所述操作柱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捞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重块,表面设有操作柱;
吊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上并用于与天车相连,用于使所述配重块随天车运动;
打捞钩,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用于捞取电极;所述打捞钩包括一个连接板和两个弯钩,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部,所述弯钩分别固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的两个对立面上;
操作杆,用于调整所述配重块的方位,端部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卡接在所述操作柱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捞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由支撑板和弧钩组成,所述配重块的表面设有滑动槽,所述支撑板滑动设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弧钩固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一端,用于配合所述弯钩卡紧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捞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呈U型,所述弧钩的数量与所述弯钩的数量一致。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斌王金星苏克文郑力飞张贵亮王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