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投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7918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包括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面对称设有二个快拆连接件,在连接板下面连接有壳体和二块竖直布置在壳体内的固定板,在二块固定板之间对称铰接有二个投放钩,二个投放钩下部由设在壳体底面的开口穿出;在靠近壳体内端的固定板上设有舵机,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有益效果是:由于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因此能够挂载大质量投放物,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舵机旋转不到90度便可实现二个投放钩的开合投放。

UAV launc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投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投放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对无人航空器的研究不断深入,无人航空器的适用范围也日益得到扩展,其无人航空器所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诸如军事打击、监视、通讯、测绘、救灾等。对于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无人机投放装置,其原理采用的是四连杆机构,投放装置加载重型负载时,释放杆和基座的摩擦力极大,低功率的执行器无法将其拖动,投放物无法被释放;而换成高功率的执行器时会带来耗电严重、重量增加等缺陷。而且当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因为振动或者执行器损坏使释放杆抽离基座,导致投放物的坠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挂载大质量投放物,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无人机投放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包括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面对称设有二个快拆连接件,在连接板下面连接有壳体和二块竖直布置在壳体内的固定板,在二块固定板之间对称铰接有二个投放钩,二个投放钩下部由设在壳体底面的开口穿出;在靠近壳体内端的固定板上设有舵机,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驱动轮为两端圆弧过渡的近似梭形。作为进一步优选,在壳体内还设有锂电池和接收机,所述舵机通过接收机与锂电池电联接,用于使用独立遥控器控制舵机动作实现投放。作为进一步优选,在壳体入口处设有端盖,端盖与相邻的固定板可拆卸连接,并与壳体扣合在一起。作为进一步优选,在壳体上设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连接在锂电池与接收机之间,用于控制接收机和舵机的供电。作为进一步优选,在二个投放钩的下部相对面上对应设有盲孔,并在二个盲孔之间设有压力弹簧,用于辅助二个投放钩的打开投放。作为进一步优选,在二个投放钩的中部相对面上设有二组相互对应且咬合的半圆型凸起和凹槽。作为进一步优选,在二个投放钩下部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梯形凹槽,用于悬挂投放物。作为进一步优选,在壳体顶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连接板嵌入环形凹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因此能够挂载大质量投放物,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舵机旋转不到90度便可实现二个投放钩的开合投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2中去掉吊臂和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后视图。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图7是图4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图中:投放钩1,梯形凹槽101,凸起102,弧形曲面103,连接板2,快拆连接件3,锁扣4,吊臂5,连接条6,壳体7,环形凹槽701,压力弹簧8,端盖9,充电插口10,电源开关11,舵机12,驱动轮13,固定板14,锂电池15,接收机16,销轴17。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8所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连接板2,在连接板2上面位于两端通过螺钉对称固定有二个快拆连接件3并通过快拆连接件3连接二个吊臂5,该快拆连接件3为倒置的“凸”字型并通过间隙配合卡入每个吊臂5下端的卡槽内,在每个吊臂5下端位于卡槽入口一侧铰接有锁扣4,用于锁住插入卡槽内的快拆连接件;在每个吊臂5上端分别通过螺钉连接有连接条6,用于连接在无人机的机体下面。在连接板2下面连接有空心的壳体7和二块竖直布置在壳体7内的固定板14,在壳体7顶面设有环形凹槽701,所述连接板2嵌入环形凹槽701内。壳体7为一端封闭且水平布置的扁管状,壳体7四角对称设有倒角。二块固定板14通过间隙配合插入到壳体7内并与壳体7和连接板2通过螺钉连接,在二块固定板14之间分别通过销轴17对称铰接有二个投放钩1,二个投放钩1下部由设在壳体7底面的开口穿出;在二个投放钩1的中部相对面上设有二组相互对应且咬合的半圆型凸起102和凹槽。在二个投放钩1下部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梯形凹槽101,用于悬挂投放物。在二个投放钩1的下部相对面上位于梯形凹槽101上方对应设有盲孔,并在二个盲孔之间设有压力弹簧8,用于辅助二个投放钩1的打开投放。在二个固定板14上部分别设有矩形孔,在靠近壳体7内端的固定板14上通过螺钉固定有舵机12,舵机12输出端穿过对应的矩形孔插入到二块固定板14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13,该驱动轮13为两端圆弧过渡的近似梭形,驱动轮13位于二个投放钩1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1相对摆转实现开合。在二个投放钩1上部之间的相对面上对称设有弧形曲面103,用于配合驱动轮13。驱动轮13两端处于水平状态时,其两端顶在二个投放钩1上部之间,使二个投放钩1下端相互闭合。在壳体7内还设有锂电池15和接收机16,锂电池15固定在靠近壳体内端的固定板14上且位于舵机12下面,接收机16粘接在壳体内端面。所述舵机12通过接收机16与锂电池15电联接,用于使用独立遥控器控制舵机12动作实现投放。在壳体入口处设有端盖9,端盖9与相邻的固定板14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并与壳体扣合在一起。在壳体的端面上安装有拨动式电源开关11和充电插口10,电源开关11连接在锂电池15与接收机16之间,用于控制接收机16和舵机12的供电。所述充电插口10与锂电池电联接,用于对锂电池充电。该无人机投放装置通过二个吊臂上端的连接条6使用螺钉连接在无人机的机体下面,将投放物通过挂绳等挂件挂在二个投放钩的梯形凹槽101内,此时驱动轮13两端处于水平状态。将电源开关11拨至ON位置,接收机16和舵机12得电待命;当无人机飞行到指定的投放位置时,使用独立遥控器发送投放命令,通过接收机16接收独立遥控器的控制信号并控制舵机12动作。舵机12动作时逆时针旋转约80度,二个投放钩下端在压力弹簧8的作用下快速弹开便可实现投放。然后舵机复位,带动驱动轮两端恢复到水平状态,将二个投放钩上端撑开,二个投放钩下端压缩压力弹簧8实现闭合复位。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包括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面对称设有二个快拆连接件,其特征是:在连接板下面连接有壳体和二块竖直布置在壳体内的固定板,在二块固定板之间对称铰接有二个投放钩,二个投放钩下部由设在壳体底面的开口穿出;在靠近壳体内端的固定板上设有舵机,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投放装置,包括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面对称设有二个快拆连接件,其特征是:在连接板下面连接有壳体和二块竖直布置在壳体内的固定板,在二块固定板之间对称铰接有二个投放钩,二个投放钩下部由设在壳体底面的开口穿出;在靠近壳体内端的固定板上设有舵机,舵机输出端插入到二块固定板之间并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位于二个投放钩上部之间,用于驱动二个投放钩相对摆转实现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投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轮为两端圆弧过渡的近似梭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投放装置,其特征是:在壳体内还设有锂电池和接收机,所述舵机通过接收机与锂电池电联接,用于使用独立遥控器控制舵机动作实现投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无人机投放装置,其特征是:在壳体入口处设有端盖,端盖与相邻的固定板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全超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力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