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771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包括至少一个工作腔;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置于工作腔内的循环泵。一种电解槽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循环泵以及气液分离器设置于同一个工作腔;步骤S2,气液分离器分离从电解槽输出的气体,分离的气体连通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步骤S2,所述循环泵在该正压环境下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将循环泵在处于正压的工作腔内进行作业,减少了循环泵的内外压差,从而减少循环泵泄漏的几率,并且将循环泵置于此种正压环境下作业,可以选择泵壳低承压的循环泵。

Electrolyzer suitable for pressurizing the shell of circulating pump and its work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电解槽包括进液口、氢气出口以及氧气出口,电解液从进液口输入电解槽的各个电解室内进行电解反应,分离的氢气和部分电解液从氢气出口输出,分离的氧气和部分电解液从氧气出口输出,氢气和氧气分别进入各自的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采集氢气和氧气,分离出来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内。目前电解槽存在的问题是:将电解液输入电解槽内的循环泵是直接置于外部空气中的,循环泵在工作的时候,泵壳受到的内部压力远远大于内部大气压力,以往为防止泵壳泄漏,泵壳需要选择制氢压力加上循环泵扬程合计的压力的循环泵,如20-30公斤,致使采购的循环泵成本较高,即使是选择这种重量泵壳的循环泵,依旧容易存在泄漏的问题。其次,以往电解槽制备气体的系统结构较为庞杂,电解槽外部需要设置两个气液分离器、循环泵等,气液分离器、循环泵分别连接各自的通气管和通液管,造成整个电解槽系统外部结构比较庞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包括/n至少一个工作腔;/n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工作腔内,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或氧气连通至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n置于工作腔内的循环泵,与电解槽进液口连通,适于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包括
至少一个工作腔;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工作腔内,所述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或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或氧气连通至工作腔内,以使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置于工作腔内的循环泵,与电解槽进液口连通,适于向电解槽输送电解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所述工作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
所述第一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氢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氢气输入至第一工作腔内,以使第一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所述第二工作腔内的气液分离器与电解槽氧气出口连通,适于将分离的氧气输入至第二工作腔内,以使第二工作腔内形成正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
所述电解槽还包括储液腔,适于储存电解液;
所述循环泵的进液口与储液腔连通;
所述储液腔连接补液泵,适于向储液腔内补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对循环泵外壳增压的电解槽,其特征是,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与储液腔连通,适于将分离出的电解液回流至储液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锌岳野李佳毅韩涤非陈芳赵纪军周思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