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在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下端部的顶棚板(20)和安装在顶棚板(20)的吸人格栅(22)的顶棚设置型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抑制成本上的浪费,使顶棚板(20)能够共用具备装卸式或开闭式吸人格栅(22)的顶棚板、和具备升降式吸人格栅(22)的顶棚板,而使顶棚板(20)构成为包括框状顶棚板本体(26)、配置在该顶棚板本体(26)的内周侧且安装有吸人格栅(22)的框架(27)、和用以将框架(27)安装在顶棚板本体(26)的安装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顶棚设置型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吸人格栅 的顶棚板的结构。
技术介绍
至今为止,例如,在顶棚埋入型空气调节装置中,具有包括升 降式吸入格栅,能够通过让该吸入格栅下降来进行过滤器的维护工作的装 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下端部开放的壳体、和安 装在该壳体的下端部的开口的顶棚板(ceiling panel)。并且,在上述顶棚 板的中央部安装有升降式吸入格栅。 在上述顶棚板设置有用以让吸入格栅升降的驱动机构。驱动机 构被配置在顶棚板角落部的多处,分别包括发动机和连接在该发动机上的 筒管(bobbin)。筒管为用以缠绕钢丝绳的筒管,连接有钢丝绳的一端。并 且,钢丝绳的另一端经由导向滚轮(guide roller)连接在吸入格栅上。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在让发动机正转时,让钢丝绳缠绕在筒管 上,让吸入格栅上升,能够在让发动机反转时,让钢丝绳从筒管放开,让 吸入格栅下降。专利文献l:特开2001 — 153394号公报 在空气调节装置的产品规格中,除了具有包括升降式吸入格栅 的顶棚板的规格之外,还具有包括装卸式和开闭式吸入格栅的顶棚板的规 格,当将产品规格从装卸式/开闭式变为升降式时,必须要改变整个顶棚 板的设计。 由于当象这样将关于吸入格栅的产品规格从装卸式/开闭式变 为升降式时,必须要增加让吸入格栅具有升降功能的驱动机构,因此为了 设置该驱动机构,连位于吸入口周围的喷出部的结构都要改变。故而,不能在装卸式/开闭式、和升降式共用部件,或需要用以追加新部件的设计 步骤数,或需要改变制造生产线,而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专利技术内容 本专利技术为鉴于上述各点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能够使空气调节 装置的顶棚板共用具有装卸式/开闭式吸入格栅的顶棚板、和具有升降式 吸入格栅的顶棚板,能够抑制成本上的浪费。 第一专利技术是以这样的顶棚设置型空气调节装置为前提的,包括 壳体(IO)、设置在该壳体(10)的下端部的顶棚板(20)和安装在顶棚板(20)的 吸入格栅(22)。 并且,该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顶棚板(20)包括框状 顶棚板主体(26)、框架(27)和安装机构(28),该框架(27)被配置在该顶棚板 主体(26)的内周侧且安装有上述吸人格栅(22),该安装机构(28)用以将上述 框架(27)安装在上述顶棚板主体(26)。 在该第一专利技术中,由于将吸人格栅(22)安装在被配置在顶棚板 主体(26)的内周侧的框架(27),因此当在升降式、和装卸式/开闭式之间 交换吸入格栅(22)时,能够通过选择对应于升降式的框架(27),或对应于 装卸式/开闭式的框架(27),对框架(27)进行交换,来进行对应。能够利 用安装机构(28)简单地进行框架(27)的交换。 第二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特征在于,安装在框架(27) 的吸入格栅(22)为相对于顶棚板主体(26)而进行升降的升降式吸入格栅 (22)。 在该第二专利技术中,在框架(27)安装有升降式吸人格栅(22)。因此,能够通过让升降格栅下降来简单地进行过滤器的维护工作。 第三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特征在于,安装在框架(27)的吸人格栅(22)为安装在顶棚板主体(26)的装卸式或开闭式吸入格栅(22)。 在该第三专利技术中,在框架(27)安装有装卸式/开闭式吸入格栅(22)。因此,能够利用梯凳(stepladder)等装卸或开关顶棚板(20)的吸入格栅(22)来进行过滤器的维护工作。 第四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特征在于,顶棚板主体(26)和安装机构(28)构成为能够交换具有相对于顶棚板主体(26)而进行升降的 升降式吸人格栅(22)的框架(27)、和具有安装在顶棚板主体(26)的装卸式或 开闭式吸人格栅(22)的框架(27)。 在该第四专利技术中,能够利用安装机构(28)对顶棚板主体(26)交换 具有升降式吸入格栅(22)的框架(27)和具有装卸式或开闭式吸入格栅(22) 的框架(27)。例如,当在安装有装卸式/开闭式吸人格栅(2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因顶棚高度较高而造成过滤器的维护工作较困难时,只要将整个 框架(27)交换成升降式吸入格栅(22)即可,相反,当在安装有升降式吸入 格栅(2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因设置在室内的事务机器等的限制而不能获 得足够的升降范围时,只要将整个框架(27)交换成装卸式/开闭式吸入格 栅(22)即可。 第五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特征在于,在框架(27)设置 有电气设备箱(40)。这里所说的电气设备箱(40)即可以是电连接在吸入格 栅(22)为升降式时的驱动机构(30)上的电气设备箱,也可以是电连接在该 驱动机构(30)以外的、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电动部件上的电气设备 箱。—般,在顶棚设置型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 有位于吸人口(吸入格栅(22))上方的风扇(离心送风机)和位于其周围的热 交换器,在顶棚板(20)的吸人口周围设置有喷出口。并且,室内空气由风 扇从吸入口吸人到壳体(10)内之后,在流过热交换器时被冷却或被加热, 从喷出口喷出。 这里,在上述第五专利技术中,在框架(27)设置有电气设备箱(40)。 框架(27)位于吸入格栅(22)的周围,相对于热交换器而位于空气流动的上 游侧。当电气设备箱(40)相对于热交换器而位于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时,电 气部件或被冷却,或被加热,但是在该第五专利技术中,能够防止电气部件或 被加热,或被冷却的现象。 (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上述顶棚板(20)包括框状顶棚板主体(26)、框 架(27)和安装机构(28),该框架(27)被配置在该顶棚板主体(26)的内周侧且 安装有上述吸人格栅(22),该安装机构(28)用以将上述框架(27)安装在上述 顶棚板主体(26),因此当在升降式、和装卸式/开闭式之间交换吸人格栅 (22)日寸,能够通过选择对应于升降式的框架(27),或者对应于装卸式/开 闭式的框架(27),在不改变顶棚板主体(26)的情况下,交换框架(27)来进行 对应。那时,能够利用安装机构(28)简单地进行框架(27)的交换。 因此,即使在将产品规格从装卸式/开闭式换为升降式时,也 不必改变整个顶棚板(20)的设计,不必改变位于吸人口周围的喷出部的结 构。并且,由于能够在装卸式/开闭式、和升降式之间共同使用部件,因 此不需要用以追加新部件的设计步骤数和改变制造生产线等,能够抑制成 本上的浪费。并且,由于在将装卸式/开闭式换为升降式时,并不是不要 整个顶棚板(20),因此较经济。 而且,由于当在升降式、和装卸式/开闭式之间交换吸入格栅 (22)时,至今为止需要改变喷出部,从而需要确认是否有露水附着,但是 使用本专利技术,由于不需改变喷出部,从而不需确认是否有露水附着,因此 能够削减开发费。 并且,根据上述第二专利技术,由于安装在框架(27)的吸人格栅(22) 为相对于顶棚板(20)而进行升降的升降式吸入格栅(22),因此能够很容易 地进行过滤器的维护工作。 并且,根据上述第三专利技术,由于安装在框架(27)的吸入格栅(22) 为保持在顶棚板(20)的装卸式/开闭式吸人格栅(22),因此能够与从前一 样,利用梯凳等进行过滤器的维护工作。 并且,根据上述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为顶棚设置型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0)、设置在该壳体(10)的下端部的顶棚板(20)和安装在顶棚板(20)的吸入格栅(22),其特征在于:上述顶棚板(20)包括框状顶棚板主体(26)、框架(27)和安装机构(2 8),该框架(27)被配置在该顶棚板主体(26)的内周侧且安装有上述吸入格栅(22),该安装机构(28)用以将上述框架(27)安装在上述顶棚板主体(26)。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川亘,森實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