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78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输车辆,车体上设置排气管另一端与一个设置在车体上的箱体相连通,箱体下部设置排水口,排水口的高度低于排气管与箱体连接处的高度;箱体设置与箱体连通的排气尾管,车体上设置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包括制动总泵、喷泵ECU、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喷泵ECU通过线束连接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出气口Ⅰ和出气口Ⅱ连接第一阀门的进气口和第二阀门的进气口,第一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Ⅰ的控制口,第二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Ⅱ的控制口,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水/陆模式控制开关,水/陆模式控制开关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

A transport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输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陆两栖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输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排气管需要有一定的防水功能,特别是水陆两栖车辆对整车重量和水上航行排气防水要求苛刻,传统的两栖车辆排气管均为单一的排气功能,未集成降噪、储水、排水、防水功能,导致整车需再单独安装消音器、排气密封挡板等结构件。在现有的专利中,也有排气管连通消音机构的,但是并没有多功能防水降噪的结构。另外,两栖车辆有陆上工况和水上工况。传统的两栖车辆在陆地上是操纵车辆的制动踏板,制动踏板带动制动总泵阀芯的上下移动来控制制动总泵气路的通断,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总泵通气,气体经制动系统快放阀/继动阀到达制动气室,进而使制动器工作,车辆进行制动。在水上时则操纵喷泵控制手柄,喷泵ECU根据喷泵控制手柄信号来控制喷泵导航斗勺的姿态进而控制喷泵进行制动,使得车辆在水中减速。就目前国内、外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两栖车的陆上、水上制动操纵系统是两套相互独立的系统,两套相互独立的制动操纵装置的主要缺点有:1、两栖车辆驾驶室空间狭小,两套制动操纵装置不便合理布置,影响驾驶室其它系统部件的安装(如动力换挡手柄、驻车制动手柄、电器系统零部件等);2、陆上制动需要脚踩制动踏板,水上制动需要手操作喷泵控制手柄,两套不同的制动操纵装置脚感/手感、制动灵敏度、制动强度均存在较大区别,车辆驾驶难度大,需对驾驶员进行特殊驾驶培训,实用性差;3、在水陆联合工况,既需要脚踩制动踏板对轮胎进行制动又需要手操纵喷泵控制手柄控制喷泵进行制动,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输车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运输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一端连接发动机的排气管;排气管另一端与一个设置在车体上的箱体相连通,箱体下部设置排水口,排水口的高度低于排气管与箱体连接处的高度;箱体上部设置与箱体连通的排气尾管,排气尾管的末端为排气口;车体上还设置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包括制动总泵、喷泵ECU、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喷泵ECU通过线束连接喷泵导航斗勺,所述制动总泵的出气口Ⅰ和出气口Ⅱ分别通过气路连接第一阀门的进气口和第二阀门的进气口,第一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Ⅰ的控制口,第二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Ⅱ的控制口,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水/陆模式控制开关,水/陆模式控制开关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排气尾管末端设置可以转动从而遮盖或者打开排气口的堵盖。箱体下部设置排水口是指:箱体下部设置排水管,排水管一端是与箱体相连通的排水连接口,另一端是伸出箱体外部的排水口;排水连接口的高度低于排水口的高度。箱体内设置消音结构,消音结构与排气管相连通。排气管为排气波纹管;排气尾管的排气口设置在车体的顶端。第一阀门为常通电磁阀Ⅰ,所述第二阀门为常通电磁阀Ⅱ。水/陆模式控制开关设置在仪表盘上。水/陆模式控制开关为旋钮开关或者翘板开关。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车在水上行驶时,水浪不可避免会有部分进入排气尾管的排气口。设置箱体后,水会进入箱体,并通过排水口流出,不会直接进入发动机。设置有堵盖,发动机静止时堵盖关闭,只有少量水通过通过堵盖缝隙进入排气尾管流入箱体,避免大量水无法及时排出方箱通过高部位的排气管进入发动机,实现防水功能。另外,在传统气制动系统及传动喷泵制动系统中增加常通电磁阀、水陆模式控制开关并取消喷泵控制手柄,其能够实现水上和陆上工况共用制动踏板操控制动总泵进行车辆制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车体上的排气管结构原理示意图(省略车体)。图2是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原理图。图3是水陆控制方案。图4是水/陆模式控制开关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应当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相连接”、“相连”等,既包括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包括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如图1所示,一种运输车辆的车体上设置一端连接发动机的排气管10。排气管10另一端与一个设置在水陆两栖车辆上的箱体9相连通,箱体9下部设置排水口610,排水口610的高度低于排气管10与箱体9连接处的高度。箱体9上部设置与箱体9连通的排气尾管7,排气尾管7的末端为排气口70。这里的箱体9是一种容器,材质上需要保证不漏水以及漏气。箱体9的排水口610至少要高于水平面,箱体9优选设置在水陆两栖车辆的上部。排气尾管7与箱体9连接处的高度高于排水口610的高度。车在水上行驶时,水浪不可避免会有部分进入排气尾管7的排气口70。如果没有箱体9,会直接进入发动机。设置箱体9后,水会进入箱体9,并通过排水口610流出,不会直接进入发动机。排气尾管7末端设置可以转动从而遮盖或者打开排气口的堵盖8。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的尾气经过排气尾管7后推开堵盖8进入空气中,因为有气流的关系,不容易进水。发动机静止时堵盖8关闭,只有少量水通过通过堵盖8缝隙进入排气尾管7流入箱体9,避免大量水无法及时排出箱体通过高部位的排气管10进入发动机,实现防水功能。箱体9下部设置排水口610是指:箱体9下部设置排水管6,排水管6一端是与箱体9相连通的排水连接口60,另一端是伸出箱体9外部的排水口610;排水连接口60的高度低于排水口610的高度。这样箱体9内的水位高度高于排水连接口60的高度低于排水口610的高度。排水连接口60处相当于水密封状态,箱体9内的空气不会通过排水管6出去。箱体9以及排水管6的设置可以实现方向内部储水以及排水功能。排水管可以是Z型管。箱体9内设置消音结构20,消音结构20与排气管10相连通。消音结构20可以采用现有的汽车消音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详细描述。排气管10可以为排气波纹管;排气尾管7的排气口70设置在水陆两栖车辆的顶端。具体实施时,发动机的尾气通过排气管10连通消音结构20,降噪后进入箱体9再经过排气尾管7推开堵盖8进入空气,实现排气功能、降噪功能。当水通过排气尾管7进入箱体9后,通过箱体实现储水功能;当水较多时超过Z型的排水管6最高点,水从排水管6排出,实现排水功能;设置有堵盖8,发动机静止时堵盖8关闭,少量水通过通过堵盖8缝隙进入排气尾管7流入箱体9,避免大量水无法及时排出箱体9通过高部位的排气管10进入发动机,实现防水功能。本专利技术的排气机构可以同步实现排气、降噪、储水、排水、防水功能,满足水陆两栖车辆在不同环境下、比如风浪高的恶劣环境的行驶需求。如图2-4所示,车体上还设置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包括传统制动系统中的制动总泵、喷泵ECU、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喷泵ECU通过线束连接喷泵导航斗勺。本专利技术对现有技术的方案进行改进,使其实现水陆两用制动融合。具体来说,制动总泵的出气口Ⅰ21和出气口Ⅱ22分别通过气路连接常通电磁阀Ⅰ的进气口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输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一端连接发动机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另一端与一个设置在车体上的箱体相连通,箱体下部设置排水口,排水口的高度低于排气管与箱体连接处的高度;箱体上部设置与箱体连通的排气尾管,排气尾管的末端为排气口;车体上还设置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包括制动总泵、喷泵ECU、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喷泵ECU通过线束连接喷泵导航斗勺,所述制动总泵的出气口Ⅰ和出气口Ⅱ分别通过气路连接第一阀门的进气口和第二阀门的进气口,第一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Ⅰ的控制口,第二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Ⅱ的控制口,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水/陆模式控制开关,水/陆模式控制开关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输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一端连接发动机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另一端与一个设置在车体上的箱体相连通,箱体下部设置排水口,排水口的高度低于排气管与箱体连接处的高度;箱体上部设置与箱体连通的排气尾管,排气尾管的末端为排气口;车体上还设置制动融合控制系统,包括制动总泵、喷泵ECU、喷泵导航斗勺,制动总泵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喷泵ECU通过线束连接喷泵导航斗勺,所述制动总泵的出气口Ⅰ和出气口Ⅱ分别通过气路连接第一阀门的进气口和第二阀门的进气口,第一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Ⅰ的控制口,第二阀门的出气口通过气路连接继动阀Ⅱ的控制口,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信号接口通过线束连接水/陆模式控制开关,水/陆模式控制开关通过线束连接喷泵ECU。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尾管末端设置可以转动从而遮盖或者打开排气口的堵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王向阳尚前明贾文学赵坤黄斌李二朋肖梦魁孙国杰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