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制冷薄膜、辐射制冷复合膜、辐射制冷制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73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辐射制冷薄膜,包括基体层以及分布于所述基体层中的填料,所述基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n为1.3~1.7,所述填料的折射率为m,n与m的差值为x,x的绝对值≥0.05%,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在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80%、300nm~2500nm波段的热反射率≥10%,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光泽度≤20GU。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基体层的材料和填料的选择以及折射率的关系调整,使得辐射制冷薄膜的辐射制冷效果优异且光泽度低。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辐射制冷复合膜和辐射制冷制品,可以有效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光污染,且保证优异的辐射制冷效果。

Radiation refrigeration film, radiation refrigeration composite film, radiation refrigeration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辐射制冷薄膜、辐射制冷复合膜、辐射制冷制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
,特别是涉及辐射制冷薄膜、辐射制冷复合膜、辐射制冷制品。
技术介绍
辐射制冷复合膜是一种可以调节温度的薄膜,其具有无能耗、无污染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节能建材、光伏产业、户外用品等领域。其中,在节能建材领域,通常将辐射制冷复合膜贴附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辐射制冷复合膜可以反射太阳光,并将热量以大气窗口波段的红外辐射的方式传递至外太空,以降低建筑物的室内温度。但是,传统辐射制冷复合膜的镜面反射较明显,容易引起光污染。原因在于,传统的辐射制冷复合膜中,辐射制冷薄膜仅使用单一高分子材料制成或者在高分子材料内部添加无机填料,辐射制冷薄膜的雾度仅在1%左右,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为75%左右,太阳波段热反射率为8%左右,光泽度为70GU左右。因此,使用该辐射制冷薄膜制得的辐射制冷复合膜的光泽度达到了380GU左右,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光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辐射制冷薄膜、辐射制冷复合膜、辐射制冷制品;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辐射制冷效果优异且光泽度低,将其用于辐射制冷复合膜中时,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制冷复合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光污染,且保证优异的辐射制冷效果。一种辐射制冷薄膜,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包括基体层以及分布于所述基体层中的填料,所述基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n为1.3~1.7,所述填料的折射率为m,n与m的差值为x,x的绝对值≥0.05%,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在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80%、300nm~2500nm波段的热反射率≥10%,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光泽度≤20GU。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泽度为9GU~20GU。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透光率≥8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x的绝对值为0.05%~0.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层的材料包括聚酯类、聚丙烯酸酯类、聚酰胺类、聚氨酯类、聚烯烃类、氟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己内酰胺、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十二内酰胺、聚癸二酰癸二胺、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层中包括有泡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薄膜中所述填料的质量百分数为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料的粒径为2μm~6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料为有机填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填料包括丙烯酸酯粒子、聚苯乙烯粒子、聚氨酯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环氧树脂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填料的熔点大于所述基体层的材料的熔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料为中空填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厚度≥25μm。一种辐射制冷复合膜,所述辐射制冷复合膜包括上述的辐射制冷薄膜,所述辐射制冷复合膜的光泽度≤70GU,在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80%、300nm~2500nm波段的热反射率≥8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复合膜的光泽度为30GU~70GU。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制冷复合膜包括反射膜和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贴合层、辐射制冷薄膜,其中,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包括第一基材层和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的第一贴合层、反射层、第二基材层,所述第二贴合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层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50nm~400nm;及/或,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独立地选自15μm~50μm;及/或,所述第一贴合层和所述第二贴合层的厚度独立地选自2μm~15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和/或陶瓷材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材料独立地选自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酸酯、聚碳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氯乙烯、三元乙丙橡胶、聚烯烃、聚酰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一种辐射制冷制品,包括基体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表面的第三贴合层和所述的辐射制冷复合膜,且所述辐射制冷复合膜中的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三贴合层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包括金属、塑料、玻璃、橡胶、沥青、水泥、纺织物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辐射制冷薄膜中,通过对基体层的材料和填料的选择,以及二者折射率的关系的调整,使得辐射制冷薄膜具有较高的发射率和反射率,同时,还使得光线能够在薄膜中经过多次折射。从而,本专利技术的辐射制冷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辐射制冷效果,而且雾度高、光泽度低。进而,基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获得的辐射制冷复合膜的辐射制冷效果优异、表面光泽度低,在应用于节能建材、光伏产业、户外用品等领域时,可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光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辐射制冷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辐射制冷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辐射制冷制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基体;11、辐射制冷薄膜;12、第二贴合层;13、反射膜;14、第三贴合层;111、基体层;112、填料;131、第一基材层;132、第一贴合层;133、反射层;134、第二基材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辐射制冷薄膜、辐射制冷复合膜、辐射制冷制品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光泽度的测量是基于光的表面反射相对于抛光玻璃为参考标准。其中,在表面上反射的光量依赖于入射角度和表面的性质。光泽度被归类为低光泽度、半光泽度或高光泽度。在本申请中,根据国标GB/T13891-2008测试各个产品或样品的光泽度,先采用60°几何条件对样品进行测试,如测试结果大于70GU,则采用20°几何条件进一步测试以提高其分辨程度。相应地,如测试结果小于10GU,则采用85°几何条件进一步测试以提高其分辨程度。如果采用60°几何条件对样品进行测试时结果为10GU~70GU,称为“半光泽度”,如果结果是小于10GU,称为“低光泽度”;如果结果大于70GU,称为“高光泽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辐射制冷薄膜11包括基体层111以及分布于所述基体层111中的填料112,所述基体层111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n为1.3~1.7,所述填料112的折射率为m,n与m的差值为x,x的绝对值≥0.05%,所述辐射制冷薄膜11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包括基体层以及分布于所述基体层中的填料,所述基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n为1.3~1.7,所述填料的折射率为m,n与m的差值为x,x的绝对值≥0.05%,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在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80%、300nm~2500nm波段的热反射率≥10%,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光泽度≤20GU。/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包括基体层以及分布于所述基体层中的填料,所述基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n为1.3~1.7,所述填料的折射率为m,n与m的差值为x,x的绝对值≥0.05%,所述辐射制冷薄膜在7μm~14μm大气窗口的发射率≥80%、300nm~2500nm波段的热反射率≥10%,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光泽度≤20GU。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泽度为9GU~20GU。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的透光率≥8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x的绝对值为0.05%~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层的材料包括聚酯类、聚丙烯酸酯类、聚酰胺类、聚氨酯类、聚烯烃类、氟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层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己内酰胺、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十二内酰胺、聚癸二酰癸二胺、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层中包括有泡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薄膜中所述填料的质量百分数为2%~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的粒径为2μm~6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绍禹吕乐夏兆路蔡梦丹王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