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锻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397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锻压模具,包含上模座,上模座底面设置有导套,导套内穿装有导柱,导柱固定在下模座上,下模座中心设置有通孔,通孔内活动穿入顶杆,还包括固定板、上组合模、下组合模和顶出装置,下模座顶面有固定板,上组合模包括上外模、上内模和上模芯,所述上模芯是由上板体和圆杆构成的组合体,所述组合体设置在上内模的第二上凹槽内,上板体的底面上有锥台形孔,所述圆杆的下端伸出第一通孔置于锥台形孔内,下组合模包括下外模、下内模和下模芯,下模芯的顶面上有倒锥台形孔和余料槽,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锻压模具容易导致锻件的尺寸偏差过大,模腔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模腔的内壁突变位置容易产生开裂,卸料时锻件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

A forg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锻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锻造
,具体涉及一种锻压模具。
技术介绍
锻造模具是在锻造工艺过程中使用的模具,原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在锻模中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的零件。授权公告号CN207508191U的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闭合锻压模具,其主要的技术方案是:上模上连接上冲头,上冲头上连接下冲头,上冲头和下冲头均压入到下模的模腔内,上冲头与模腔的间隙小,上冲头刚好压入模腔内,优点是锻件不会形成飞边;但是该锻压模具的模腔在闭合状态时,模腔的容积一定,坯料的体积大小有偏差,当部分坯料体积大于模腔的容积时,会导致锻件的尺寸偏差过大,影响锻件的精度,同时在锻压过程中,模腔受冲击力大,模腔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模腔的内壁突变位置容易产生开裂,卸料时锻件容易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锻压模具容易导致锻件的尺寸偏差过大,模腔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模腔的内壁突变位置容易产生开裂,卸料时锻件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锻压模具,锻件的精度高,型腔不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和开裂,卸料时锻件不容易产生变形。...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锻压模具,包含水平板式的上模座(1),上模座底面设置有竖直状的导套(2),导套内穿装有导柱(3),导柱(3)底部固定在水平板式的下模座(4)上,下模座(4)中心设置有通孔,通孔内活动穿入顶杆(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5)、上组合模(6)、下组合模(7)和顶出装置(8);/n所述下模座(4)顶面左右两侧分别有设置在通孔外部的固定板(5),固定板(5)是置于导柱(3)内侧的竖直状板体;/n所述上组合模(6)包括上外模(60)、上内模(61)和上模芯(62),上外模(60)是底面设置有第一上凹槽的块状体,上外模(60)固定在上模座(1)底面,所述第一上凹槽的侧壁和上壁均设置有多个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锻压模具,包含水平板式的上模座(1),上模座底面设置有竖直状的导套(2),导套内穿装有导柱(3),导柱(3)底部固定在水平板式的下模座(4)上,下模座(4)中心设置有通孔,通孔内活动穿入顶杆(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5)、上组合模(6)、下组合模(7)和顶出装置(8);
所述下模座(4)顶面左右两侧分别有设置在通孔外部的固定板(5),固定板(5)是置于导柱(3)内侧的竖直状板体;
所述上组合模(6)包括上外模(60)、上内模(61)和上模芯(62),上外模(60)是底面设置有第一上凹槽的块状体,上外模(60)固定在上模座(1)底面,所述第一上凹槽的侧壁和上壁均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601),上内模(61)是底面设置有第二上凹槽的块状体,上内模(61)设置在第一上凹槽内且与第一上凹槽过盈配合,上内模(61)的外侧面和顶面均设置有与第一凸起(601)过盈配合的第一槽体,所述上模芯(62)是由内部有第一通孔的上板体(620)和过盈装入第一通孔的圆杆(621)构成的组合体,所述组合体设置在第二上凹槽内且与第二上凹槽过盈配合,上板体(620)的底面上有置于第一通孔下方和第一通孔连通的锥台形孔,所述圆杆(621)的下端伸出第一通孔置于锥台形孔内,圆杆(621)下端外周和锥台形孔之间的空腔为上型腔(622),靠近上型腔的上板体(620)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槽(623);
所述下组合模(7)包括下外模(70)、下内模(71)和下模芯(72),下外模(70)是顶面设置有第一下凹槽的块状体,下外模固定在左右两个固定板(5)的顶面,所述第一下凹槽的侧壁和下壁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701),下内模(71)是顶面设置有第二下凹槽的块状体,下内模(71)设置在第一下凹槽内且与第一下凹槽过盈配合,下内模(71)的外侧面和底面均设置有与第二凸起(701)过盈配合的第二槽体,所述下模芯(72)是内部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板体,第三通孔置于第二通孔的外侧,第二通孔向下依次贯穿下内模(71)、下外模(70)的底部,第三通孔向下依次贯穿下内模(71)、下外模(70)的底部,下模芯(72)设置在第二下凹槽内且与第二下凹槽过盈配合,下模芯(72)的顶面上有置于第二通上方和第二通孔连通的倒锥台形孔,靠近倒锥台形孔的下模芯(72)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下凹陷的余料槽(720),所述余料槽(720)与第三通孔上下对应,余料槽(720)和倒锥台形孔之间的下模芯(72)顶面向下凹陷构成连接槽(721),余料槽(720)经连接槽(721)与倒锥台形孔相连通,靠近余料槽(720)的下模芯(72)的顶面设有置于定位槽(623)内的第三凸起(722);
所述顶出装置(8)设置在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太萍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