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二极管D1;所述偏置电阻R1跨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负极连接LED串并联端A;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若干路并联LED的正极,同时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正极;若干路并联LED的负极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LED5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和压差补偿二极管D1,使用3个基础元器件达到基本消除电流差的效果。
A multi-channel series parallel voltage following analog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
本技术涉及LED电路,具体涉及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功率照明型多并多串LED恒流驱动电路,由于部分灯具外观,供电电压,或其他一些因素,经常出现串并数与实际不匹配的现象,比如:DC12V降压型恒流驱动,匹配7颗可光源的情况下,因无法组成平衡的串并数,而无法正常驱动,(无论2串3并或是3串2并都会多余一颗灯珠)。为解决此类问题,行业惯用的做法有两种:第一代的处理方法是直接采用串联电阻的方式(替代灯珠)匹配多余的一颗灯珠组成完整可驱动电路,此类电路有两处大的缺点:1,由于恒流驱动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电流误差(含不同温度下的电流漂移),就会造成纯LED支路电流与含电阻的支路之间较大的电流差,影响亮度均衡甚至过流损坏LED灯珠,2,由于LED灯珠正向压降(白光)在2.8V至3.6V之间不等,不同批次不同正向电压的LED同样会造成较大的电流不平衡,第二种处理方法是串联多个二极管与多余的灯珠匹配该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驱动端电流误差造成的电流偏差过大问题,但无法改善由于灯珠正压变化引起的各支路电流不平衡问题.给予以上问题该两种电路实际使用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加生工艺的复杂性,以及LED光源的使用寿命和故障率等情况。上述电路的问题在于,各支路VI曲线不一致造成的电流差过大,而现有方案又无法彻底消除,或是能够消除但电路复杂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二极管D1;所述偏置电阻R1跨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负极连接LED串并联端A;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若干路并联LED的正极,同时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正极;若干路并联LED的负极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LED5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其放大倍数大于150。更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为压差补偿二极管。更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1为硅二极管。更进一步地,所述偏置电阻R1为用以为三极管Q1提供基极电流的同时也和二极管D1构成压差补偿电路。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的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和压差补偿二极管D1,使用3个基础元器件达到基本消除电流差的效果,电路简单,经济实用。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二极管D1;所述偏置电阻R1跨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负极连接LED串并联端A;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若干路并联LED的正极,同时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正极;若干路并联LED的负极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LED5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其放大倍数大于150。所述二极管D1为压差补偿二极管。所述二极管D1为硅二极管。所述偏置电阻R1为用以为三极管Q1提供基极电流的同时也和二极管D1构成压差补偿电路。该方案主要由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和压差补偿二极管D1组成,Q1为模拟LED负载管,R1为其提供基极电流同时也和D1构成压差补偿电路,用来补偿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以使B点电压实时跟随A点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批次不同压降的LED光源下以及驱动电流变化时都能获得较为平衡的电流分配。三极管Q1(NPN型硅管,放大倍数150以上可保证精度)偏置电阻R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发射极电压)/1mA-2mA(由LED工作电流和Q1放大倍数决定),压差补偿二极管D1(普通硅二极管尽量使其V/I曲线接近Q1的BE如M7。本技术的电路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和压差补偿二极管D1,使用3个基础元器件达到基本消除电流差的效果,电路简单,经济实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二极管D1;所述偏置电阻R1跨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负极连接LED串并联端A;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若干路并联LED的正极,同时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正极;若干路并联LED的负极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LED5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模拟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负载三极管Q1、偏置电阻R1、二极管D1;所述偏置电阻R1跨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正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负极连接LED串并联端A;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若干路并联LED的正极,同时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正极;若干路并联LED的负极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LED5连接恒流电流输入端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串并联电压跟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朋杰,
申请(专利权)人:王朋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