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朋杰专利>正文

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5940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电路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和电源管理模块串联后接地;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感,在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一节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电路结构中,采用模组化结构、多支路设计;设计基本降压电路,远光、近光双路混合应用,可实现近光单亮,远光混亮,智能化程度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电路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源电路结构是电子设计中的一种常见电路结构,目前许多电源电路结构采用双电源管理,但是现有该类电路结构一般存在以下缺点:1,电路结构复杂,导致控制和连线较为复杂,需要更大的PCB布线空间;2、由于结构复杂导致成本相对较高;3、双电源控制互相干扰,影响稳定性;因此,存在极大缺陷,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洁、成本低、可实现远近光双路控制的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智能化程度高,实用性强。
[0004]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和电源管理模块串联后接地;
[0005]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感,在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一节点;
[0006]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第一高速二极管和第一隔离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接入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高速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一高速二极管和第一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节点连接近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节点;
[0007]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电感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所述第二电感和第二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七节点,在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五节点;
[0008]所述第四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和第二高速二极管,所述第二电容的接入端接地,第二电容的接出端与第二高速二极管之间设有第六节点;所述节点与节点连接,所述节点连接远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高速二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六节点和第七节点;
[0009]所述第一隔离二极管与电源管理模块之间设有第四节点,所述第二隔离二极管与第四节点连接。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和接地端之间设有第一电阻。
[0011]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节点与近光电源正极之间还设有第五隔离二极管,且所示第一节点与第五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八节点;所述第五节点与远光电源正极之间还设有第六隔离二极管;且所述第五节点与第六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十一节点。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三电路,所述第三电路的一端连接第十一节点,另一端连接电源管理模块;所示第三电路包括第三隔离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三隔离二极管与第十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电源管理模块连接。
[0013]进一步的是,所第三隔离二极管和第二电阻之间设有第九节点,所述第二电阻与电源管理模块之间设有第十节点;所述第八节点与第九节点之间连接设有第四隔离二极管;所述第十节点还连接有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接地。
[0014]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为模块限流电阻;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为基本滤波电容;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为降压电感。
[0015]本技术的电源电路结构中,采用模组化结构、多支路设计;设计基本降压电路,远光、近光双路混合应用,可双路单亮应用,实现远近光单独控制,并联时混亮的效果,智能化程度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和电源管理模块Q串联后接地;
[0019]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和第一电感L1,在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一节点1;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C1、第一高速二极管D1和第一隔离二极管FD1;所述第一电容C1的接入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高速二极管 D1之间设有第二节点2,所述第一高速二极管D1和第一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三节点3;所述第二节点2与第一节点1连接,所述第一节点1连接近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节点3;
[0020]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二电感L2和第二隔离二极管FD2,所述第二电感L2和第二隔离二极管FD2之间设有第七节点7,在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五节点5;所述第四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C2和第二高速二极管 D2,所述第二电容C2的接入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接出端与第二高速二极管 D2之间设有第六节点6;所述节点6与节点5连接,所述节点5连接远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高速二极管D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六节点6和第七节点7;所述第一隔离二极管FD1与电源管理模块Q之间设有第四节点4,所述第二隔离二极管FD2与第四节点4连接。
[0021]示例性的,所述电源管理模块Q和接地端之间设有第一电阻R1。
[0022]因此,本实施例中,一方面,由C1,LED1,L1,D1,电源管理模块(一般为电源管理IC+内置开关MOS或外置MOS)等组成基本降压电路;另一方面,由 C2,LED2,L2,D2,电源管理模块等组成基本降压电路;FD1与FD2为隔离二极管,用来解决在管理模块MOS截止(关断)时,由于电感释放能量时为其他电路反向冲电,如:在MOS截止时第一路电感电流会通过D2,C2形成回路,造成C2在无供电情况下冲电(假定无FD1,FD2)。
[0023]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节点1与近光电源正极之间还设有第五隔离二极管FD5,且所示第一节点1与第五隔离二极管FD5之间设有第八节点8;所述第五节点5与远光电源正极之间还设有第六隔离二极管FD6;且所述第五节点5与第六隔离二极管FD6之间设有第十一节点11;因此,所述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三电路,所述第三电路的一端连接第十一节点11,另一端连接电源管理模块Q;所示第三电路包括第三隔离二极管FD3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三隔离二极管FD3与第十一节点11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与电源管理模块Q连接。
[0024]其中,所第三隔离二极管FD3和第二电阻R2之间设有第九节点9,所述第二电阻R2与电源管理模块Q之间设有第十节点10;所述第八节点8与第九节点9之间连接设有第四隔离二极管FD4;所述第十节点10还连接有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三电容C3接地。
[002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为模块限流电阻;所述第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路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并联形成第一并联电路;所述第一并联电路和电源管理模块串联后接地;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感,在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第一高速二极管和第一隔离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接入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高速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一高速二极管和第一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节点连接近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节点;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电感和第二隔离二极管,所述第二电感和第二隔离二极管之间设有第七节点,在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接入端上设有第五节点;所述第四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和第二高速二极管,所述第二电容的接入端接地,第二电容的接出端与第二高速二极管之间设有第六节点;所述第六节点与第五节点连接,所述第五节点连接远光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高速二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六节点和第七节点;所述第一隔离二极管与电源管理模块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朋杰
申请(专利权)人:王朋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