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905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包括混凝土柱,混凝土柱内竖直均匀埋设有多根纵筋,混凝土柱预埋有横截面呈“口”形的钢板箍,钢板箍一侧固定连接有预埋板,预埋板背离钢板箍的一侧伸出混凝土柱且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有钢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钢板箍替换传统的锚筋,从而提高了钢梁及预埋板的抗震强度。

New type of steel beam and concrete connection embedded parts in high intensity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
技术介绍
部分食品生产车间,由于工艺需求,会有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部分钢框架(或钢梁)的混合结构。而传统埋件的连接方式不够可靠,在高烈度地区,传统埋件抗震性能差。专利公告号为CN20156768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连接件,有效解决钢梁与混凝土柱的连接强度差,安装不方便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预埋件和钢梁端板,预埋件外侧固定有套筒,预埋件内侧和钢梁端板固定连接,套筒内有贯穿预埋件和钢梁端板并伸入套筒的螺杆,锚栓一端旋入套筒内,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接强度高,易安装。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钢梁仅通过螺杆和套筒进行固定,且套筒仅有锚栓螺纹连接,在钢梁受力过大和遭遇振动时,锚筋和螺杆容易与套筒脱离,从而容易造成钢梁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增强了钢梁面对振动和压力时的稳定性。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高烈度区新型钢梁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包括混凝土柱,所述混凝土柱内竖直均匀埋设有多根纵筋,所述混凝土柱预埋有横截面呈“口”形的钢板箍,所述钢板箍一侧固定连接有预埋板,所述预埋板背离所述钢板箍的一侧伸出所述混凝土柱且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有钢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梁在收到振动和压力时,由于混凝土柱内的纵筋加强了混凝土的刚性,从而混凝土柱不易由于来自钢梁的力而损坏,且混凝土柱内为钢板箍,用钢板箍代替锚筋,其劲度和强度均高度传统的柱箍筋,钢板箍处的混凝土得到更好的约束,从而当力从钢梁通过预埋板传至钢板箍时,钢板箍不易产生偏移,提高了抗震的性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纵筋在横截面内呈“口”字形排列,且均与所述钢板箍的内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筋均与钢板箍抵接,从而钢板箍对纵筋进行了约束,纵筋受力不易产生位置偏移,从而不易由于纵筋的位置变化而影响混凝土柱刚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板箍内侧固定有横截面呈“井”字形的钢板加强网,且所述钢板加强网的端部均与所述纵筋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板加强网加强了钢板箍的整体性,且通过钢板加强网和钢板箍,任一纵筋均能被限制两个方向的运动,从而进一步约束了纵筋,纵筋不易受力而偏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板箍上开设有两个将所述钢板箍和所述钢板加强网均分成竖直方向三部分的横切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横切槽将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均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多处对纵筋进行约束,减小了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的侧壁与纵筋之间产生空隙的可能性,从而纵筋不易发生偏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板箍和所述钢板加强网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用于增强与混凝土结合能力的结合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合孔使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与混凝土结合更紧密,使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不易在混凝土柱中发生偏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和多个固定螺栓,两个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钢梁相对两侧,所述连接板呈“L”形且所述连接板两相邻外侧分别与所述预埋板和所述钢梁贴合,所述固定螺栓固定穿设在所述连接板和预埋板内,且所述固定螺栓固定穿设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钢梁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连接板,将钢梁锁紧固定在预埋板上,且利用锁紧螺栓对其进行固定,安装钢梁较为方便,且钢梁不易由于锁紧不牢而与预埋板脱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埋板上固定两个有三角形的肋板,所述肋板的上侧与所述钢梁焊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肋板对钢梁进行支撑,减小钢梁坍塌的可能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梁的截面呈“工”字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面呈“工”字形的钢梁承受较大力时,不易由于剪切力而弯折。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钢梁收到振动时,混凝土柱的纵筋加强乐混凝土柱的刚性,混凝土柱不易受到外力而损坏,且混凝土柱内埋设的钢板箍,其劲度和强度均高于传统的住箍筋,且钢板箍对混凝土有约束作用,从而当力从钢梁通过预埋板传至钢板箍时,钢板箍不易产生偏移,从而提高了抗震的性能;2.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对纵筋进行约束,纵筋不易在受到振动时在混凝土柱内发生偏移,从而纵筋可以保持混凝土柱的刚性;3.两个横切槽将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均被分为三部分,从而在对纵筋进行限制时,能使纵筋与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的侧壁进行充分接触,不易产生缝隙。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钢板箍和、钢板加强网和预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柱;2、纵筋;3、钢板箍;4、预埋板;5、钢梁;6、钢板加强网;7、横切槽;8、结合孔;9、连接板;10、固定螺栓;11、肋板;12、第一加固板;13、第二加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包括混凝土柱1,所述混凝土柱1内竖直均匀埋设有多根纵筋2,且混凝土柱1内埋设有横截面呈“口”字形的钢板箍3,钢板箍3由四块第一加固板12(参见图3)首尾相接组成。多个纵筋2在横截面中呈“口”形均匀分布,且均贴靠在钢板箍3内壁上。钢板箍3一侧固定有预埋板4,预埋板4背离钢板箍3的一侧伸出混凝土柱1,预埋板4伸出混凝土柱1的一侧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有截面呈“工”字形的钢梁5。钢板箍3对混凝土和纵筋2进行了约束,从而混凝土柱1不易受到外力而损坏,纵筋2由于被约束而不易在混凝土柱1内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混凝土柱1的刚性,从而提高了钢梁5的抗震性。参见图2和图3,钢板箍3内固定有横截面呈“井”字形的钢板加强网6,钢板加强网6有四块第二加固板13一体成型,且钢板加强网6的端部均与钢板箍3的内侧面抵紧,第二加固板13的两端均与纵筋2抵接,从而任一纵筋2均被限制两个方向的偏移,进一步对纵筋2进行约束,纵筋2不易因为受到振动而在混凝土柱1中偏移,从而混凝土柱1能保持较好的刚性,从而钢梁5和混凝土柱1不易坍塌。钢板箍3上开设有两个将钢板箍3和钢板加强网6均分成竖直方向上三部分的横切槽7,从而第一加固板12和第二加固板13通过多个不同的位置对纵筋2进行约束,纵筋2因此与第一加固板12或第二加固板13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变小,从而纵筋2不易在受力时发生偏移。第一加固板12和第二加固板13上均开设有多个结合孔8,混凝土浇筑时,将钢板箍3和钢板加强网6均浇筑在混凝土柱1内,从而混凝土凝固在结合孔8内,增强了钢板箍3和钢板加固网与混凝土柱1的一体性。当钢梁5受力时,力从预埋板4传至钢板箍3,钢板箍3将力大部分传给了混凝土柱1,且钢板箍3受力不易偏移,从而提高了钢梁5受力时,钢梁5与混凝土柱1连接处的承压能力。参照图1,固定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9和多个固定螺栓10,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柱(1),所述混凝土柱(1)内竖直均匀埋设有多根纵筋(2),所述混凝土柱(1)预埋有横截面呈“口”形的钢板箍(3),所述钢板箍(3)一侧固定连接有预埋板(4),所述预埋板(4)背离所述钢板箍(3)的一侧伸出所述混凝土柱(1)且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有钢梁(5)。/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柱(1),所述混凝土柱(1)内竖直均匀埋设有多根纵筋(2),所述混凝土柱(1)预埋有横截面呈“口”形的钢板箍(3),所述钢板箍(3)一侧固定连接有预埋板(4),所述预埋板(4)背离所述钢板箍(3)的一侧伸出所述混凝土柱(1)且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有钢梁(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筋(2)在横截面内呈“口”字形排列,且均与所述钢板箍(3)的内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箍(3)内侧固定有横截面呈“井”字形的钢板加强网(6),且所述钢板加强网(6)的端部均与所述纵筋(2)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烈度区新型钢梁(5)与混凝土连接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箍(3)上开设有两个将所述钢板箍(3)和所述钢板加强网(6)均分成竖直方向三部分的横切槽(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俊邵男高尚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联合轻工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