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包括手柄、内管,以及至少一节伞中棒,所述内管的下端设置在手柄内,在所述手柄上设有按钮,在所述内管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的位置设有控制件,在所述内管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在内管内靠近所述内塞下部设有第一弓片第一插销,所述第一弓片通过拉杆与所述控制件相连,所述控制件在按钮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带动所述第一弓片沿第一插销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缩进内管内;在内塞下部设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内塞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拉杆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故障率更低的优点。
Telescopic control structure of umbrella b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自动伞领域,尤其是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文献CN201388636Y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收缩多折伞架,其结构为:包括手柄、内管、至少一节伞中棒、上巢、下巢,以及数根伞骨,所述内管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手柄内,在所述手柄上设有按钮,在所述内管内,相对于所述按钮的位置设有控制片,在所述内管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上端内壁固定联接的内塞,在内管内靠近所述内塞下部设有第一弓片,所述第一弓片通过拉杆与所述控制片相连,所述控制片在按钮的作用下,可沿第一插销旋转,进而通过拉杆带动所述第一弓片沿第一弓片插销旋转;使第一弓片卡头缩进内管内;在所述第一弓片下部设复位弹簧;在所述伞中棒内设拉绳,拉绳的下端与所述内塞固定连接,拉绳的上端在伞中棒内向上延伸至位于上巢内的上巢轮,绕过上巢轮和位于伞中棒外壁上的下巢内的下巢轮后,再返回与上巢固定连接;在每根所述伞骨上设有收伞弹簧,所述收伞弹簧的一端与伞骨相接,另一端与位于伞骨与下巢之间的下巢支骨相连;在所述第一弓片上方还设有第二弓片,所述第二弓片具有第二弓片卡头A和第二弓片卡头B,所述第二弓片卡头B与第一弓片上的第一弓片卡头相互抵扣。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全自动收缩多折伞架,由于其具有第一弓片和第二弓片结构,以此撑开伞伞中棒,此种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两个弓片,零部件多,故障率也就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向社会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故障率更低的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包括手柄、内管,以及至少一节伞中棒,所述内管的下端设置在手柄内,在所述手柄上设有按钮,在所述内管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的位置设有控制件,在所述内管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在所述内塞上设有第一弓片第一插销,所述第一弓片通过拉杆与所述控制件相连,所述控制件在按钮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带动所述第一弓片沿第一插销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缩进内管内;在内塞下部设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内塞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拉杆连接。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控制件包括受力件和滑动件,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滑动件连接,所述受力件与所述按钮位置对应,当按压按钮时,所述受力件受到按钮的推顶从而使滑动件向下滑动。作为本技术的改进,还包括上巢、下巢,以及数根伞骨,在在所述伞中棒内设拉绳,拉绳的下端与所述内塞固定连接,拉绳的上端在伞中棒内向上延伸至位于上巢内的上巢轮,绕过上巢轮和位于伞中棒外壁上的下巢内的下巢轮后,再返回与上巢固定连接;在每根所述伞骨上设有收伞弹簧,所述收伞弹簧的一端与伞骨相接,另一端与位于伞骨与下巢之间的下巢支骨相连。本技术由于在所述内管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的位置设有控制件,在所述内管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在内管内靠近所述内塞下部设有第一弓片第一插销,所述第一弓片通过拉杆与所述控制件相连,所述控制件在按钮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带动所述第一弓片沿第一插销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缩进内管内;在内塞下部设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内塞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拉杆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收伞时,按压所述按钮,控制件拉动拉杆带动所述第一弓片沿第一插销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缩进内管内,以此实现内管收回伞中棒内,实现伞中棒的收缩;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故障率更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雨伞张开时内部结构剖视图。图2是雨伞收拢时内部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至图2,图1图2揭示的是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包括手柄1、内管2、至少一节伞中棒3、上巢5、下巢6,以及数根伞骨7,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在手柄1内,在所述手柄1上设有按钮11,在所述内管2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11的位置设有控制件21,在所述内管2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2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22,在所述内塞22上设有第一弓片31和第一插销32,所述第一弓片31通过拉杆33与所述控制件21相连,所述控制件21在按钮11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33带动所述第一弓片31沿第一插销32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311缩进内管2内;在内塞22下部设复位弹簧4,所述复位弹簧4的第一端与内塞22连接,所述复位弹簧4的第二端与拉杆33连接。所述控制件21包括受力件211和滑动件212,所述拉杆33的下端与所述滑动件212连接,所述受力件211与所述按钮11位置对应,当按压按钮11时,所述受力件211受到按钮11的推顶从而使滑动件212向下滑动。本技术中,优选的,在所述伞中棒3内设拉绳8,拉绳的下端与所述内塞22固定连接,拉绳的上端在伞中棒3内向上延伸至位于上巢5内的上巢轮51,绕过上巢轮51和位于伞中棒3外壁上的下巢6内的下巢轮61后,再返回与上巢5固定连接;在每根所述伞骨7上设有收伞弹簧71,所述收伞弹簧71的一端与伞骨相接,另一端与位于伞骨7与下巢6之间的下巢支骨62相连。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伞中棒3是两节,在每节伞中棒3的顶端内部设有用于限定相邻两节伞中棒3位置的随伞中棒3上下滑动的活动内塞9。所述活动内塞9包括活动内塞主体91、活动内塞复位弹簧92、滑块93、活动内塞弓片94及活动内塞弓片定位销95,所述活动内塞复位弹簧92设置在所述活动内塞主体91内,所述滑块93通过滑条(图中不可见)在所述活动内塞主体91的滑槽(图中不可见)内滑动,滑块93的上端顶在活动内塞复位弹簧92的下端上,所述活动内塞弓片94通过所述活动内塞弓片定位销95定位在所述滑槽911的中部,所述滑块93具有一直面932,通过该直面932控制所述活动内塞弓片94沿活动内塞弓片定位销95旋转;在活动内塞中央设有供拉绳穿过的中孔(图中不可见)。本技术在使用时,先要用双手将伞向上撑开,这时,收伞弹簧71张开,第一弓片的腹部311弹出于内管2,将内管2与其相邻的伞中棒3卡住,不让伞中棒3收回,而活动内塞弓片94,在活动内塞复位弹簧92的作用下,使滑块93的直面932顶在活动内塞弓片94的后面,让活动内塞弓片94伸出于伞中棒3外,防止上一节的伞中棒3收回。需要收伞时,按下按钮11,按钮11带控制件21旋转,控制件21进而通过拉杆32带动第一弓片31旋转,使第一弓片31的腹部311收到内管2内,这时,下巢6在收伞弹簧71的作用沿伞中棒3下滑,在下巢轮61与上巢轮51的作用下,拉绳8带动内管2在伞中棒3内向运动,当内管2上端的内塞22运动到活动内塞9的下部时,向上顶动活动内塞9的滑块93,使滑块93失去对活动内塞弓片94控制,而活动内塞弓片94收回伞中棒3,如此,就可使整把伞完全收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包括手柄(1)、内管(2),以及至少一节伞中棒(3),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在手柄(1)内,在所述手柄(1)上设有按钮(11),在所述内管(2)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11)的位置设有控制件(2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2)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2)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22),在所述内塞(22)上设有第一弓片(31)和第一插销(32),所述第一弓片(31)通过拉杆(33)与所述控制件(21)相连,所述控制件(21)在按钮(11)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33)带动所述第一弓片(31)沿第一插销(32)旋转,使第一弓片的腹部(311)缩进内管(2)内;在内塞(22)下部设复位弹簧(4),所述复位弹簧(4)的第一端与内塞(22)连接,所述复位弹簧(4)的第二端与拉杆(3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伞中棒伸缩控制结构,包括手柄(1)、内管(2),以及至少一节伞中棒(3),所述内管(2)的下端设置在手柄(1)内,在所述手柄(1)上设有按钮(11),在所述内管(2)内的相对于所述按钮(11)的位置设有控制件(2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2)上端内部设有与内管(2)上端内壁固定连接的内塞(22),在所述内塞(22)上设有第一弓片(31)和第一插销(32),所述第一弓片(31)通过拉杆(33)与所述控制件(21)相连,所述控制件(21)在按钮(11)的作用下,可拉动拉杆(33)带动所述第一弓片(31)沿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溢河,
申请(专利权)人:宇瑨雨具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