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1592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路板,其包括:一第一电路板单元;一第二电路板单元;至少两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为“匚”型,其包括一支撑部以及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至少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每一所述连接板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的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之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路板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了所述电路板制作方法的流程及工艺,降低了成本。

Circuit board and its mak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采用电路板制作表面贴装器件时,为了增大PCB面积以使其容纳的器件数量能够达到要求,通常采用在一个电路板上面叠加另一块PCB的方式,而两块电路板之间采用连接器连接。现有的连接器多采用中间连接板(Interposer),该中间连接板的中间镂空,以留出上下PCB主板的零件位置,同时在该中间连接板靠近边缘的部分通过机械钻孔方式钻出导通孔,再通过孔壁金属化的方式与上下PCB主板进行连接。然而,这种电路板制作方法需要经过的流程及工艺设备复杂,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制作工艺简单的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一种电路板,其包括:一第一电路板单元;一第二电路板单元;至少两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为“匚”型,其包括一支撑部以及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至少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每一所述连接板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的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之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基层、线路层和覆盖层,所述线路层压合于所述基层上,所述覆盖层覆盖所述线路层,所述覆盖层设有开窗以露出所述线路层靠近两侧边缘的部分区域,所述线路层靠近两侧的边缘部位所露出的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覆盖层包括粘着层和底膜,所述线路层的一侧通过所述粘着层附着于所述底膜上,所述线路层的另一侧压合于所述基层上。优选地,所述线路层设有线路图案,所述覆盖层覆盖所述线路图案并通过所述开窗裸露所述线路图案两端的部分区域,所述线路图案的裸露部分进行表面处理形成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和所述线路图案电导通,所述防护层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补强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或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的两侧。优选地,所述补强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补强板环绕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或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的四边。一种电路板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两个连接板,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板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提供至少两个补强板,每一所述补强板包括支撑部、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弯折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板,将每一所述连接板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的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提供第一电路板单元,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及提供第二电路板单元,将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通过锡膏或各向异性导电胶与所述连接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制作过程包括:提供覆铜单元,所述覆铜单元包括基层和铜箔层;在所述铜箔层进行线路制作形成线路图案从而得到线路层;在所述线路层上贴装覆盖层,以使该覆盖层覆盖所述线路图案,在所述覆盖层上开窗以裸露所述线路图案两端的部分区域;对所述线路图案的裸露部分进行表面处理,使其能够与外部结构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线路图案的裸露部分的表面处理方式采用无电镀镍浸金、防氧化或化学镀镍钯浸金。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板利用补强板支撑第一电路板单元与第二电路板单元。补强板厚度、大小可根据需要调整以减小空间占用。本专利技术的电路板制作方法简化了所述电路板制作方法的流程及工艺,降低了制作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连接板的剖视图及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路板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覆铜单元的剖视图。图5是图4所示覆铜单元进行线路制作后的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覆铜单元贴装覆盖层后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路板100包括至少两个补强板10、至少两个连接板20、一个第一电路板单元30及一个第二电路板单元40。所述补强板10包括支撑部11、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1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所述连接板20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每一所述连接板20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10的支撑部11、第一连接部12及第二连接部13上。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30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20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部位。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40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20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3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板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补强板10相对设置于第一电路板单元30/第二电路板单元40的两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强板10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四个补强板10围绕第一电路板单元30/第二电路板单元40的边缘设置,补强板10的数量及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只要第一电路板单元30/第二电路板单元40有足够空间即可。所述补强板10大致呈匸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与所述支撑部11之间的夹角为90°±5°。所述补强板1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30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40上的零件高度之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板20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30/第二电路板单元40连接区域的宽度。所述补强板1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材料,如不锈钢、铜等;所述补强板10的材质还可以为绝缘材料,如亚克力、液晶聚合物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板10的材质为导电材料。请参见图2a与图2b,所述连接板20包括基层21、线路层22、覆盖层25。所述覆盖层25包括粘着层23和底膜24。所述线路层22的一侧通过所述粘着层23附着于所述底膜24上,所述线路层22的另一侧压合于所述基层21上。所述覆盖层25设有开窗251露出所述线路层22靠近两侧边缘的部分区域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路板,其包括:/n一第一电路板单元;/n一第二电路板单元;/n至少两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为“匚”型,其包括一支撑部以及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n至少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每一所述连接板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的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n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n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之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其包括:
一第一电路板单元;
一第二电路板单元;
至少两个补强板,所述补强板为“匚”型,其包括一支撑部以及相对设于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至少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可弯折的软性电路板,每一所述连接板贴合于一个所述补强板的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至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固定并电连接之每一所述连接板远离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基层、线路层和覆盖层,所述线路层压合于所述基层上,所述覆盖层覆盖所述线路层,所述覆盖层设有开窗以露出所述线路层靠近两侧边缘的部分区域,所述线路层靠近两侧的边缘部位所露出的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包括粘着层和底膜,所述线路层的一侧通过所述粘着层附着于所述底膜上,所述线路层的另一侧压合于所述基层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层设有线路图案,所述覆盖层覆盖所述线路图案并通过所述开窗裸露所述线路图案两端的部分区域,所述线路图案的裸露部分进行表面处理形成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和所述线路图案电导通,所述防护层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元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单元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补强板分别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瑞武何明展周雷彭满芝
申请(专利权)人: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