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及生态型护坡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1092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及生态型护坡”属于城市河道治理技术领域。所述生态护坡可埋设在所述河道河岸的护坡内;包括入水管道和多介质过滤系统;所述入水管道与多介质过滤系统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入水管道埋设在所述河岸地下,其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接,用于接纳河岸上的面源污水;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为装填有多介质原料的容器状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可排出经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处理后的面源污水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护坡上的开口相接;所述护坡上的开口开设位置高于河道水面、低于所述河岸地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对面源污染微污水进行污染物减量,有效地解决河道面源污染问题。

A purification device and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for rive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及生态型护坡
本技术涉及城市河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及生态型护坡。
技术介绍
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主要由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各种大气颗粒物等组成,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土壤或大气环境。广义的面源污染,指各种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狭义的面源污染通常限定于水环境的面源污染,即与降水过程伴随产生的地表径流污染。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即累积在流域地表的污染物受到降水的冲刷作用,随着径流的形成和泥沙的输移在陆地坡面产生污染负荷,并随径流与泥沙的输移在流域内增加和衰减,最终到达河道。同时,面源污染物在河道内还有一个迁移转化过程。这也增加了其污染的复杂性。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模糊性、潜伏性等特点,加大了相应的研究、治理和管理政策制定的难度。河道护坡作为河道水体与河边陆地的过渡带,起到保护河道边坡,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注重了生态性。通常采用方式是各种铺砌和栽植相结合。城市河道的面源污染是河道治理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雨水径流及干湿沉降三大部分,治理难度大表现在,面源污染物在总入河污染物中的比重大,排入河道无规律,难以集中收集处理,主要包括:路面雨水冲刷和农田退水。因此,本领域亟需开发一种可有效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净化型生态护坡用于河道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领域的需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性能可靠、适用性强的用于河道治理方面的净化型生态护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可埋设在所述河道河岸的护坡内;包括入水管道和多介质过滤系统;所述入水管道与多介质过滤系统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入水管道埋设在所述河岸地下,其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接,用于接纳河岸上的面源污水;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为装填有多介质原料的容器状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可排出经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处理后的面源污水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护坡上的开口相接;所述护坡上的开口开设位置高于河道水面、低于所述河岸地面。所述多介质原料包括下层原料、中层原料和上层原料;所述入水管道为L型管道结构,包括纵向管道和水平管道;所述纵向管道的开口端为所述进水端;进水端与河岸地面相接处设置有垃圾拦截网或水篦子,且进水端口径大于所述纵向管道下部的管道管径;所述水平管道设置在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底部,且与多介质过滤系统底部相接的水平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中的多介质原料选自:由火山岩,沸石,砾石、炉渣、牡蛎壳、陶粒组成的组;优选地,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的下层多介质原料为大颗粒的火山岩,中层多介质原料为火山岩∶沸石或砾石或陶粒或炉渣∶牡蛎壳,重量份比例为40-50份∶30-40份∶20-30份,上层多介质原料为沸石或牡蛎壳或其混合填料;优选地,所述混合填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40-70份沸石和30-60份牡蛎壳。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内还添加有可附着于多介质原料上的功能性微生物。所述功能性微生物附着于所述多介质原料上形成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深度1-2m。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生态型护坡,包括所述的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埋设在所述河道的至少一侧的河岸与护坡相接的地下区域;所述净化装置埋设所在位置对应的河岸地面区域为面源污水汇入区域。所述净化装置的多介质过滤系统的顶部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隔0.5-2m;优选地,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的顶部靠近护坡的一端设有排出口,所述护坡上设置有与所述排出口相接的开口。另一方面,本文还记载了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方法,包括:将所述的净化装置埋设在所述河道的河岸与护坡相接的地下区域,或,将所述河道的护坡设置成所述的生态型护坡。所述净化装置埋设的地下区域对应的河岸地面区域为河道的面源污水汇入区。在河道两侧,面源污水汇入区,在原有护坡外侧一定区域内,如图1所示,面源污水通过垃圾拦截网或水篦子(1),进入入水管道(2)污水在如水管道地段的透水孔(6)渗入多介质过滤系统(3),该系由多介质原料(4),如火山岩,沸石,砾石等组成,1-2m深,必要时可添加功能性微生物附着,形成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更利于污染物的降解。最后经多介质过滤和微生物消化后的水,其COD,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可下降10%-30%,大大降低了河道污染负荷。出水从排出口(5)通过溢流方式流入河道(7)。本技术除了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物,还对悬浮物有很好的过滤效果,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到50-80%。有效解决河道底泥增长速度快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多介质过滤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对面源污染微污水进行污染物减量,可有效地解决河道面源污染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净化装置/生态型护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列示如下:1-进水端,2-入水管道,3-多介质过滤系统,4-多介质原料,5-排出口,6-透水孔,7-河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无特殊说明,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耗材均可商购获得。第1组实施例、本技术的净化装置本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可埋设在所述河道河岸的护坡内;包括入水管道和多介质过滤系统;所述入水管道与多介质过滤系统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入水管道埋设在所述河岸地下,其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接,用于接纳河岸上的面源污水;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为装填有多介质原料的容器状结构,所述多介质原料包括下层为大颗粒的火山岩,防止堵塞,中层放置火山岩∶沸石或砾石或陶粒或炉渣∶牡蛎壳,重量份比例为40-50份∶30-40份∶20-30份,上层放置沸石或牡蛎壳或其混合填料;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的顶部开设有可排出经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处理后的面源污水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护坡上的开口相接;所述护坡上的开口开设位置高于河道水面、低于所述河岸地面,开口这样设置可防止河水倒灌,不能将护坡上的开口设置得低于河道水面,原因在于,如果低于河面,河水比入口高,河水反而会从入口流出至路面;开口位置的设置对最终的净化效果有影响,开口的位置要根据路面的情况设置,最好设置在路面相对低洼地,以便路面雨水汇集进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水管道为L型管道结构,包括纵向管道和水平管道;所述纵向管道的开口端为所述进水端;进水端与河岸地面相接处设置有垃圾拦截网或水篦子,且进水端口径大于所述纵向管道下部的管道管径,例如进水端可设置成图1中的喇叭状结构,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便于雨水收集,因此尽量增大进水口。所述水平管道设置在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底部,且与多介质过滤系统底部相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可埋设在所述河道河岸的护坡内;其特征是,包括入水管道和多介质过滤系统;所述入水管道与多介质过滤系统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入水管道埋设在所述河岸地下,其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接,用于接纳河岸上的面源污水;/n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为装填有多介质原料的容器状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可排出经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处理后的面源污水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护坡上的开口相接;所述护坡上的开口开设位置高于河道水面、低于所述河岸地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治理河道面源污染的净化装置,可埋设在所述河道河岸的护坡内;其特征是,包括入水管道和多介质过滤系统;所述入水管道与多介质过滤系统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入水管道埋设在所述河岸地下,其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河岸的地面相接,用于接纳河岸上的面源污水;
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为装填有多介质原料的容器状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可排出经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处理后的面源污水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护坡上的开口相接;所述护坡上的开口开设位置高于河道水面、低于所述河岸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多介质原料包括下层原料、中层原料和上层原料;所述入水管道为L型管道结构,包括纵向管道和水平管道;所述纵向管道的开口端为所述进水端;进水端与河岸地面相接处设置有垃圾拦截网或水篦子,且进水端口径大于所述纵向管道下部的管道管径;
所述水平管道设置在所述多介质过滤系统底部,且与多介质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瑞霞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林山水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