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0687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包括:对应雨水管且间隔设置于路边的调蓄水池,该调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该调蓄水池中竖直设置有一与雨水管相连通的连通管,该连通管的顶部高于通孔;对应通孔设置且与调蓄水池相连通的沟槽,该沟槽与城市绿地相连通;竖直开挖形成于城市绿地中且与雨水管相连通的溢流井,所述溢流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以使得城市绿地中的雨水汇入溢流井并流入雨水管中;以及盖设于调蓄水池、溢流井和沟槽的顶部的雨篦,该雨篦与对应的地面平齐。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内涝的问题,既能利用城市绿化来净化雨水,又能快速排水,防止城市内涝,能够满足城市复杂的排水要求,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Urban drainage system and its drainag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城市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城市化发展的工程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水环境问题,目前大多采用直接将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中的方式进行排水,然而实际雨水中含有较多污染物,若直接排入雨水管中则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了将雨水导入绿地中,利用绿植净化雨水的方式排水,但若是降水量大,这种排水方式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中,可能会出现内涝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城市排水系统,解决了城市内涝的问题,既能利用城市绿化来净化雨水,又能快速排水,防止城市内涝,能够满足城市复杂的排水要求,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设置于靠近城市雨水管的位置,该排水系统包括:对应雨水管且间隔设置于路边的调蓄水池,该调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该调蓄水池中竖直设置有一与雨水管相连通的连通管,该连通管的顶部高于通孔;对应通孔设置且与调蓄水池相连通的沟槽,该沟槽与城市绿地相连通;竖直开挖形成于城市绿地中且与雨水管相连通的溢流井,所述溢流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以使得城市绿地中的雨水汇入溢流井并流入雨水管中;以及盖设于调蓄水池、溢流井和沟槽的顶部的雨篦,该雨篦与对应的地面平齐。本专利技术采用城市排水系统对塔吊和建筑主体之间进行连接,通过设置调蓄水池,当降水量较小时,路边的雨水流入调蓄水池中并通过通孔经沟槽流入城市绿地中,由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净化过滤雨水中的杂质后,汇入溢流井中并通过雨水管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当降水量较大时,调蓄水池中雨水的水位上升,使得雨水从连通管顶部开口处流入,直接通入雨水管进而流入市政排水系统中,防止城市绿地滤水速度过慢而发生城市内涝的现象,该排水系统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降水情况,解决了城市内涝的问题,既能利用城市绿化来净化雨水,又能快速排水,防止城市内涝,能够满足城市复杂的排水要求,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沟槽顶部靠近雨篦的位置转动安装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挡板,通过转动挡板以封堵或敞开沟槽的顶部。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沟槽的底部靠近通孔的部分的标高高于靠近城市绿地的部分的标高以形成一倾斜的斜坡。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斜坡的坡度为1%。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于调蓄水池内且截面呈U形的集水槽,该集水槽的侧壁与调蓄水池的侧部相贴合,且集水槽对应通孔开设有孔洞以与沟槽相连通,该连通管穿过集水槽的底部且部分置于集水槽内。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连通管的外侧壁与调蓄水池的内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连通管靠近雨水管的部分的直径小于连通管远离雨水管的部分的直径,且该连通管的截面呈喇叭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路边对应雨水管的位置开挖形成调蓄水池,于调蓄水池中竖直安装供与雨水管相连通的连通管,并在调蓄水池的一侧开设通孔;对应通孔开挖与城市绿地相连通的沟槽;在城市绿地中开挖形成与雨水管相连通的溢流井,并在溢流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若干滤孔;于调蓄水池、溢流井和沟槽顶部铺设雨篦。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若干转动安装于沟槽顶部供封堵沟槽的顶部的挡板;地面无积水时,转动挡板以封堵住沟槽的顶部使得雨水流入调蓄水池中;地面出现积水时,转动挡板以敞开沟槽的顶部使得雨水直接流入沟槽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正面剖视图,其中省略了溢流井部分。图3为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中调蓄水池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排水系统,通过设置调蓄水池,当降水量较小时,路边的雨水流入调蓄水池中并通过通孔经沟槽流入城市绿地中,由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净化过滤雨水中的杂质后,汇入溢流井中并通过雨水管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当降水量较大时,调蓄水池中雨水的水位上升,使得雨水从连通管顶部开口处流入,直接通入雨水管进而流入市政排水系统中,防止城市绿地滤水速度过慢而发生城市内涝的现象,该排水系统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降水情况,解决了城市内涝的问题,既能利用城市绿化来净化雨水,又能快速排水,防止城市内涝,能够满足城市复杂的排水要求,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说明。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的整体结构俯视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城市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设置于靠近城市雨水管21的位置,该排水系统包括:对应雨水管21且间隔设置于路边的调蓄水池11,该调蓄水池11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13,且该调蓄水池11中竖直设置有一与雨水管21相连通的连通管111,该连通管111的顶部高于通孔113;对应通孔113设置且与调蓄水池11相连通的沟槽12,该沟槽12与城市绿地22相连通;竖直开挖形成于城市绿地22中且与雨水管21相连通的溢流井13,该溢流井13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以使得城市绿地22中的雨水汇入溢流井13并流入雨水管21中;以及盖设于调蓄水池11、溢流井13和沟槽12的顶部的雨篦14,该雨篦14与对应的地面平齐。具体的,该沟槽12的底部靠近通孔113的部分的标高高于靠近城市绿地22的部分的标高以形成一倾斜的斜坡,使得雨水能够顺利进入城市绿地22。较佳地,该斜坡的坡度为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结合图2所示,该沟槽12顶部靠近雨篦14的位置转动安装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挡板121,通过转动挡板121以封堵或敞开沟槽12的顶部,在降水量较小时封堵住沟槽12的顶部以达到美观的效果,也防止垃圾冲入沟槽12中堵塞沟槽12。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安装于调蓄水池11内且截面呈U形的集水槽112,该集水槽112的侧壁与调蓄水池11的侧部相贴合,且集水槽112对应通孔113开设有孔洞以与沟槽12相连通,该连通管111穿过集水槽112的底部且部分置于集水槽112内。较佳地,该连通管111的外侧壁与调蓄水池11的内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在降水量较小时,雨水顺着调蓄水池11的侧壁流入,不会直接流入连通管111中。又佳地,该连通管111靠近雨水管21的部分的直径小于连通管111远离雨水管21的部分的直径,且该连通管111的截面呈喇叭状,当降水量较大时,能够方便雨水进入连通管111,达到快速排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转动挡板121封堵住沟槽12的顶部,当降水量较小时,雨水沿着调蓄水池11的侧壁流入集水槽112中,进而通过孔洞和通孔113流入沟槽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设置于靠近城市雨水管的位置,所述排水系统包括:/n对应所述雨水管且间隔设置于路边的调蓄水池,所述调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所述调蓄水池中竖直设置有一与所述雨水管相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顶部高于所述通孔;/n对应所述通孔设置且与所述调蓄水池相连通的沟槽,所述沟槽与城市绿地相连通;/n竖直开挖形成于所述城市绿地中且与所述雨水管相连通的溢流井,所述溢流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以使得所述城市绿地中的雨水汇入所述溢流井并流入所述雨水管中;以及/n盖设于所述调蓄水池、所述溢流井和所述沟槽的顶部的雨篦,所述雨篦与对应的地面平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设置于靠近城市雨水管的位置,所述排水系统包括:
对应所述雨水管且间隔设置于路边的调蓄水池,所述调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且所述调蓄水池中竖直设置有一与所述雨水管相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顶部高于所述通孔;
对应所述通孔设置且与所述调蓄水池相连通的沟槽,所述沟槽与城市绿地相连通;
竖直开挖形成于所述城市绿地中且与所述雨水管相连通的溢流井,所述溢流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以使得所述城市绿地中的雨水汇入所述溢流井并流入所述雨水管中;以及
盖设于所述调蓄水池、所述溢流井和所述沟槽的顶部的雨篦,所述雨篦与对应的地面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顶部靠近所述雨篦的位置转动安装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挡板,通过转动所述挡板以封堵或敞开所述沟槽的顶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底部靠近所述通孔的部分的标高高于靠近所述城市绿地的部分的标高以形成一倾斜的斜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的坡度为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调蓄水池内且截面呈U形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与所述调蓄水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群任广欣程冠华都林崔鑫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