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废水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091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软化废水的系统,包括:反应装置、内循环泵、第一管道混合器、水射器、第二管道混合器和沉降装置,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内循环泵与进水区相连;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废水进口与内循环泵相连;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第三混合液出口与穿孔布水管相连;沉降装置内沿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供水区与反应区相连。

Softened wastewat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化废水的系统
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废水处理中常用二氧化碳作为软化剂,将其溶解于水并与废水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达到降低废水硬度的目的。二氧化碳通常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在槽内二氧化碳与废水中钙离子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而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同时由于曝气产生的气泡较大,使得软化反应槽中必须设置机械搅拌减小气泡,提高了设备成本,同时槽内需要采用机械搅拌防止碳酸钙沉淀,软化反应槽出水排入后续的絮凝槽及沉淀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因此,现有软化废水的设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采用该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废水的硬度,并且二氧化碳利用率高且不需要设置搅拌装置,从而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系统包括: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所述进水区的下部和所述反应区的下部连通,并且所述进水区设有废水入口,所述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内循环泵,所述内循环泵与所述进水区相连;第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所述废水进口与所述内循环泵相连;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一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相连;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二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混合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与所述穿孔布水管相连;沉降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所述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所述供水区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沉降区设有斜板填料,所述沉降区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沉泥区底部设有排泥口。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通过采用循环泵将供给至反应装置的进水区的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中与氢氧化钠混合,调整废水的pH,将第一管道混合器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与吸入的二氧化碳混合,该过程中,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与废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将水射器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中与絮凝剂混合,使其充分接触,并将第二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喷射至反应装置的反应区且形成搅拌使其进行絮凝反应,然后将絮凝后的废水供给至沉降装置的沉降区进行沉降分离。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通过循环泵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然后再经穿孔布水管将第三混合液供给至反应区,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单独设置搅拌装置。由此,采用该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并且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的,所述穿孔布水管包括:主布水管,所述主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在所述反应装置的下方,所述主布水管与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相连;支布水管,所述支布水管沿垂直所述主布水管方向间隔布置且与所述主布水管连通,所述支布水管自所述反应装置底部伸入且延伸至所述反应区,所述每个支布水管上沿其高度方向布置多层开孔,并且相邻两层开孔交错分布。由此,可以提高絮凝反应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优选的,位于所述支布水管上最下方的开孔高出所述反应区底部的距离不低于300mm。优选的,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沉泥区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可以顺利将沉降得到的渣泥排出。优选的,上述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处;第一pH检测仪,所述第一pH检测仪设在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处,并且所述第一pH检测仪与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一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调整氢氧化钠溶液的流量。由此,不仅可以实现氢氧化钠溶液供给量的自动调节,而且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优选的,上述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二氧化碳入口处;第二pH检测仪,所述第二pH检测仪设在所述供水区,并且所述第二pH检测仪与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二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调整二氧化碳的流量。由此,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供给量的自动调节,而且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泵通过吸水盘与所述进水区相连。由此,可以提高废水软化效果。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中的穿孔布水管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所述进水区的下部和所述反应区的下部连通,并且所述进水区设有废水入口,所述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n内循环泵,所述内循环泵与所述进水区相连;/n第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所述废水进口与所述内循环泵相连;/n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一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相连;/n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二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混合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与所述穿孔布水管相连;/n沉降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所述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所述供水区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沉降区设有斜板填料,所述沉降区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沉泥区底部设有排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所述进水区的下部和所述反应区的下部连通,并且所述进水区设有废水入口,所述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
内循环泵,所述内循环泵与所述进水区相连;
第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所述废水进口与所述内循环泵相连;
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一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相连;
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二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混合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与所述穿孔布水管相连;
沉降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所述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所述供水区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沉降区设有斜板填料,所述沉降区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沉泥区底部设有排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布水管包括:
主布水管,所述主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在所述反应装置的下方,所述主布水管与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相连;
支布水管,所述支布水管沿垂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亮吴国平饶剑锋王小艳胥永张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