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组模块单体,模块单体包括开口朝上的圆弧形的支撑底座,支撑底座卡接设置有与之贴合的承插管,支撑底座开口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离铰接点的末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相互靠近的倾斜状态时,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位于承插管上方并相互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传导的方式将承插管上方的压力进行传导,减少了承插管上方受到的压力,对承插管进行保护,提高了该雨水管道组装模块的使用寿命,并且整个组装模块安装更加方便,相比现有的加装支撑装置的保护方式,支撑能力更强。
An assembly modul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unicipal rainwater pipe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管道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雨水排水管道一般沿城市公路走向的进行预埋,因此排水管道一般需要承载上方填埋的土方的重量,市政雨水管道施工一般采用圆形混凝土管材或其他圆形塑料管材,且大多数位于道路下方位置。其缺点是:位于道路内的部分管道经车辆长期的不规律荷载作用,有些部分还需要承载上方行人、杂物的重量等,使得排水管道容易疲劳破碎。现有的城市排水预埋管道一般只通过简单的支撑装置辅助支撑甚至不采用支撑,现有的一些支撑装置采用弹性件缓冲的方式对排水管进行支撑,容易使得排水管道受压时与相邻的排水管道发生错位,使相邻管道接驳处容易应力崩坏、泄漏或降低使用寿命,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具有提高对排水管的保护效果,减少上方作用在排水管上的压力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及施工方法,具有快速安装和提高排水管抵抗上方压力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组模块单体,所述模块单体包括开口朝上的圆弧形的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卡接设置有与之贴合的承插管,所述支撑底座开口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离铰接点的末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至相互靠近的倾斜状态时,所述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位于所述承插管上方并相互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模块单体之间相互连接并连通,实现对雨水管道的组网。其中支撑底座与承插管卡接,对承插管进行定位,从而在将模块单体吊装进沟槽内并相互连接时,相邻的模块单体的承插管更容易相互连接,不容易失位。其中支撑底座为圆弧形,通过圆弧形的设置使支撑底座与沟槽贴合更紧密,并且对支撑底座进行均匀支撑。其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离铰接点的一端相互靠近并呈倾斜状态,并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通过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对承插管上方的压力进行传导,从而在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有进一步相互靠近的趋势,而通过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的相互抵接实现限位,从而将上方的压力传递给支撑底座。圆弧底座开口两侧受压时有发生形变的趋势,圆弧形的设置增大了支撑底座与沟槽槽底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沟槽更好地对支撑底座进行支撑。进而通过传导的方式将承插管上方的压力进行传导,减少了承插管上方受到的压力,对承插管进行保护,提高了该雨水管道组装模块的使用寿命,并且整个组装模块安装更加方便,相比现有的加装支撑装置的保护方式,支撑能力更强。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插管外周面间隔固定有限位环,所述支撑底座的开口内开设有与所述限位环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环与所述限位槽卡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插管的外周面固定有若干限位环,限位环沿承插管的轴线方向排列,支撑底座的开口内的对应位置开设有与限位环卡接的限位槽,从而对承插管和支撑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吊装、运输以及对相邻的组装模块的安装。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互靠近时,第一承力板位于第二承力板上方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撑板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从而使第一承力板位于第二承力板的上方,并且设置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的长度满足使两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的部分,从而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将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相互连接,进而加强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使排水管上方的压力更好地向挡板和管槽侧壁传递。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承力板下端面凸出固定有与第二承力板抵接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承力板上端面凸出固定有与第一承力板抵接的第二限位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分别与第二承力板和第一承力板的末端抵接,因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呈相互靠近的倾斜状态,从而在重力作用下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有相互靠近的趋势,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稳定在承插管上方。当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受到上方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有进一步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进行限位,形成类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将上方收到的压力传导至支撑底座的两侧,通过圆弧形的支撑底座将压力分散在承插管下方的泥土里,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承插管的保护效果。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插管两端分别设置有伸出所述支撑底座的承口和插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组装模块之间通过承插管的承口和插口相互连接,且因为承口的直径较大,将承口和插口伸出支撑底座设置,从而减少与支撑底座发生碰撞的情况,并且也方便相邻的组装模块之间的连接。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相互远离的端部均延伸有插接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部的设置用于供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与管槽的侧壁插接,将插接部插入管槽侧壁的泥土内,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保持相离的状态,从而便于将支撑底座中的承插管取出及更换,或者在承插管发生局部破坏时,可以通过安装堵漏器或切割承插管破碎部分后通过甲管进行修补,从而起到便于修补承插管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承力板的插接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所述第二承力板的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承力板所在平面共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承力板的插接部和第二承力板的插接部共面设置,从而增大了承插管上方的支撑面积,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的受力更均匀,提高对承插管的保护效果。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均贯通开设有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的设置便于在管槽回填的时候使更多的泥土落入排水管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通过泥土增大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的承力能力和整体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插管上方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铺设有橡胶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橡胶垫的设置,当支撑底座发生形变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下端做相互远离的运动时,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向承插管施加压力,橡胶垫可以隔离承插管和第一承力板,并对承插管进行缓冲,减少被第一承力板直接挤压破碎的情况。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工厂内预制组装模块;b.现场测量放线、开挖沟槽;c.在沟槽内安装组装模块;d.沟槽回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组模块单体(1),所述模块单体(1)包括开口朝上的圆弧形的支撑底座(11),所述支撑底座(11)卡接设置有与之贴合的承插管(2),所述支撑底座(11)开口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远离铰接点的末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承力板(41)和第二承力板(42),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相互靠近的倾斜状态时,所述第一承力板(41)和第二承力板(42)位于所述承插管(2)上方并相互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组模块单体(1),所述模块单体(1)包括开口朝上的圆弧形的支撑底座(11),所述支撑底座(11)卡接设置有与之贴合的承插管(2),所述支撑底座(11)开口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远离铰接点的末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承力板(41)和第二承力板(42),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转动至相互靠近的倾斜状态时,所述第一承力板(41)和第二承力板(42)位于所述承插管(2)上方并相互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承插管(2)外周面间隔固定有限位环(21),所述支撑底座(11)的开口内开设有与所述限位环(21)对应的限位槽(12),所述限位环(21)与所述限位槽(12)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当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相互靠近时,第一承力板(41)位于第二承力板(42)上方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管道组装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承力板(41)下端面凸出固定有与第二承力板(42)抵接的第一限位板(5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茂鹏,罗鸿均,郑淑娟,杨丽军,张志海,朱丽娜,黄友友,陈深钻,彭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景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