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烧烤两用炉具,它有一个内凹的底座,底座内装设有燃烧器,底座上部为一开设有坐孔的桌面,一中部带孔的水盘坐卡在坐孔内,燃烧器与水盘中部孔口相对应并装放在孔口中,盆状的水盘上敞口部位可坐放烤制盘或锅具,其中烤制盘为中高外低的圆盘体,在盘体周边的环形凹槽中开设有漏油孔,盘体上表面上开设有网状的相互贯通的沟槽,沟槽与环形凹槽相贯通并可使油渍顺利排流出去,盘体的中部还可开设与锅具相套放的孔洞。(*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灶具,特别是一种既可坐放锅具,又可进行烤制的一种改进的烧烤两用炉具。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烧烤两用炉具的结构如下,它包括一个设有燃气炉的火锅,火锅放置在一个水盘内,水盘又置放在桌面上,通过在水盘上方放置烤盘或锅具来达到加热或烤制的目的。这类灶具所存在的问题如下1烤制盘置于桌面上方并与桌面留有两寸左右的距离,因此,热量极易由此空档散失而影响加热效果,同时,散发的热量则直接扩散到围灶旁就坐的人的胸部和面部,这在炎热的夏季极为不利,另外,外露且高于桌面的烤制盘很易烫伤取拿者的手部,尤其是热量的散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2因现有的烤制盘均为一个平板状的圆形盘面,在盘面的外周设有一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作用是收集油渍,但收集后的油渍却无法排除,当积存的油渍过多时,则会产生喷溅,既易烫伤人员,又会溅溢而污染桌面,使就食环境欠佳。3因水盘坐放在桌面上并与桌面直接接触,因而水盘的热量会传导给桌面,当温度较高时,易损坏桌面。4因现有的烧烤两用炉具在使用时是同时加热烤制盘和火锅,因此,其热量分散,不能做快速集中的加热,影响就食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保温加热效果好,油渍易排出、节省能源、安全实用的改进的烧烤两用炉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有一个内凹的底座,底座内装设有燃烧器,底座上部为一开设有坐孔的桌面,一中部带孔的水盘坐卡在坐孔内,燃烧器与水盘中部孔口相对应并装放在孔口中,盆状的水盘上敞口部位可坐放烤制盘或锅具,其中烤制盘为中高外低的圆盘体,在盘体周边的环形凹槽中开设有漏油孔,盘体上表面上开设有网状的相互贯通的沟槽,沟槽与环形凹槽相贯通并可使油渍顺利排流出去,盘体的中部还可开设与锅具相套放的孔洞。由上可见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1因烤制盘可直接放在盆状的水盘上敞口内,而水盘又卧装在桌面下部,因而,不存在热量散失的空档,所以,既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又具有较好的封闭掩装效果,不易将人手烫伤,还有很好的节能效果。2烤制盘环形凹槽中漏油孔及网状沟槽的开设,使油渍能够顺利地排入其下部的水盘中,避免了油渍的飞溅、污染以及不安全的因素。3因水盘与桌面坐孔相接触面积有限,而且其接触面设置有耐热环层,故桌子不易被烫坏。4可按烤制或烧煮的实际要求而使烤制盘的孔洞与锅具密吻坐放或间隔坐放,以达到压火或畅火的目的。本技术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图1组合后的结构剖面图。图3是图1所用烤制盘的第一种结构的俯视放大图。图4是图1的立体外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图。图6是图5的组合后的立体外形图。图7是本技术中烤制盘的第二种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使用效果图之一。图9是图7的使用效果图之二。图10是本技术中烤制盘的第三种结构的俯视放大图。下面将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有一桌面11,在桌面11下部固定有一底座12,在内凹的底座12内装设有燃烧器13,另外还有一水盘14和一烤制盘17,其特征在于盆状的水盘14坐沉出现在桌面11的坐孔111中并低于桌面11,在水盘14中部的孔眼内的燃烧器13的上方的水盘14的上敞口处搭放有被加热的器具。参见图1本技术的结构特征还在于在桌面11的阶梯形坐孔111的周缘及与盆状的水盘14上敞口外翻沿142相接触的部份设有一耐热层112。参见图1和图2盆状的水盘14的上敞口周圈开设有散热孔141。参见图1在烤制盘17的外周圈的环形凹槽176内间隔开设有漏孔172。参见图2和图3在中部高、外部逐渐低的烤制盘17的盘面上开设有相互贯通的网状沟槽171,网状沟槽171与环形凹槽176相贯通。参见图3、图7在烤制盘17的中部开设有一个与底周缘带有凸块181的锅具18相坐放的带缺口174的坐孔173,坐孔的缺口174与锅具18底周外凸的凸块181相对应密合坐放或相错转漏空坐放。参见图7至图9水盘14的上敞口处搭放的被加热器具是烤制盘17或置架锅具16的锅架15或直接坐放在带孔的烤制盘17上的锅具18。参见图1、图4至图7锅具18底部周缘的凸块181呈三角体并呈等间隔分布,齿环状的带缺口174的坐孔173的凹入部与各凸块181对应吻靠密封或脱离,坐孔173的凸起部175与锅具18的各凸块181相接触。参见图7至图9在烤制盘17上设有若干个扇形凹坑177,每个扇形凹坑177内均开设有与烤制盘17下部的水盘14相对应的孔洞1771。参见图10本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水盘14之上可放置上各种烤盘、煮锅或其它的附件,以用作为各种用途。本创作主要的特点,系在于该水盘14系以低于桌面11的方式设置于坐孔111中,而且其与上方的烤盘、锅具等装置间不留有缝隙,因此使得燃烧13加热的热量不易由桌面上方散失,而不致于影响到冷气效果,而且使得圆桌而坐的人不会感到烘热感。而且,该水盘14和桌面11仅有小面积接触,而该水盘14可有效降低其热度,且坐孔111的孔缘设有防热层112,因此更可避免桌面11烧焦损毁。另外,水盘14完全嵌设于开孔111之中,因此其上方所摆置的烤盘、锅架与煮锅等设备可较为贴近桌面,因而使用者的较不易被烫伤,且烤盘上的油渍喷溅的距离缩小,因此可保持桌面清洁。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至图4所示,系为本创作于水盘14上放置一烤盘17的实施例,该烤盘17上设有若干纵横交错的沟槽171,以及于周围设有一凹槽176,该凹槽176中设若干漏洞172,且其盘面中央凸起;该烤盘17主要特色系在于该沟槽171中可含置热油,因此可改善习用光滑平面烤盘盘面上热油喷溅的缺点。而当盘面上油量过多时,多余的油渍便由该沟槽171流入漏洞172并进入水盘14中,因此,更可防止热油喷溅。而当油渍进入水盘14之后,由于水盘14之中盛有水,因此油渍会漂浮于水面,因此有益于清理工作。如图5、图6所示,为本创作之另一变换应用,该水盘14上亦可放置锅架15及煮锅16,做为火锅使用,而该水盘14可承接煮锅16溢出的汤汁使汤汁不会污染到桌面11。如图7、图8所示,本创作的烤盘17于中央位置处亦可开设一开孔173供容置煮锅,于该烤盘17的周围可做烧烤,而煮锅18的汤汁及烧烤的油渍皆可由该烤盘17的沟槽171及漏洞172流入水盘内,达到防止油渍喷溅的效果。该实施例中一个相当大的特色,系在于该烤盘17中央的开孔173的孔缘设有若干的缺口174,而该煮锅18的底缘设有若干可与该若干缺口174相互密合的凸块181。如图8所示,当若干凸块181与若干缺口174相互密合时,该烤盘17的上煮锅18下方的加热器的火焰无法由该缺口174中窜出,因此,而向该烤盘17底面的周围扩散,因此使得大部份的热量皆集中在烤盘上,如此便可使得烤盘17的加热效果变得较为迅速集中。而当使用者要改用煮锅18时,则可如图9所示将该煮锅18旋转一角度,使得该若干凸块181与该若干缺口174脱离,如此便可使得一部份的火焰能上窜并使由该煮锅18的加热面积增大,而使其热度提高。藉由凸块181和缺口174配合,可使得使用者能够在使用烤盘17烤肉时,该热量集中在该烤盘17上,而当使用者改食火锅时,又可将热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烧烤两用炉具,有一桌面(11),在桌面(11)下部固定有一底座(12),在内凹的底座(12)内装设有燃烧器(13),另外还有一水盘(14)和一烤制盘(17),其特征在于:盆状的水盘(14)坐沉在桌面(11)的坐孔(111)中并低于桌面(11),在水盘(14)中部的孔眼内的燃烧器(13)的上方的水盘(14)的上敞口处搭放有被加热的器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铭,
申请(专利权)人:刘峰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