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939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属于煤矿用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包括外套管、内管、顶板、底板和消音填充层,所述外套管和内管同轴设置且一端对齐,所述外套管和内管对齐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所述内管的穿出端连通输出带压新风的软管;所述消音填充层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一透气孔,所述内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二透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压风稀释消音装置,既能够满足稀释瓦斯的需要,又能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A pressure wind dilution silenc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
本技术涉及煤矿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
技术介绍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煤矿都有瓦斯,高瓦斯矿井不是少数。井下巷道内的一些硐室或密闭空间为了防止瓦斯积聚,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大型通风系统,对上述区域内积聚的瓦斯进行抽、排、放处理。采用压风稀释系统进行稀释瓦斯,然而由于压风气流较急促,因此稀释瓦斯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不利于作业人员监听顶板压力显现或设备故障异响等声音,同时在避难硐室内使用的压风稀释系统,由于噪音达到106dB超过标准规定(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运行标准为不大于85dB),对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容易造成听力损伤。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既能够满足稀释瓦斯的需要,又能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包括外套管、内管、顶板、底板和消音填充层,所述外套管和内管同轴设置且一端对齐,所述外套管和内管对齐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所述内管的穿出端连通输出带压新风的软管;所述消音填充层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外套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一透气孔,所述内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二透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在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错开排布。进一步的,所述消音填充层具体采用泡沫颗粒或者纤维丝绵材料填充到所述外套管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所述泡沫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软管套接在所述内管的穿出端上,并使用喉箍进行紧固。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穿出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防滑槽,所述防滑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三角形或者半圆形。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的长度为300~800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通过带有透气孔的外套管和内管同轴装配,新鲜空气组成的压风经过软管进入内管,通过若干第二透气孔对压风进行分散释放,然后进入到消音填充层,消音填充层对压风进行进一步的阻尼衰减,降低了噪音,最后压风通过若干第一透气孔分散释放到硐室或密闭空间内进一步降低了噪音。此外,通过相互错开的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能够增加压风的管内行程,降低压风气流的涌出速度,有利于降低压风释放时的噪音;通过防滑槽的设置能够增加软管和内管的穿出端的连接强度,避免了软管受到压风压力脱落的情况。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压风稀释消音装置主视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I部位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套管;101、第一透气孔;2、内管;201、第二透气孔;202、防滑槽;3、顶板;4、底板;5、消音填充层;6、软管;7、喉箍。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的托架送回空行程,减少时间和能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均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包括外套管1、内管2、顶板3、底板4和消音填充层5,外套管1和内管2同轴装配且一端对齐,外套管1和内管2对齐的一端焊接顶板3,底板4焊接在外套管1的另一端,内管2的另一端穿出底板4的中孔,底板4的中孔焊接在内管2的外壁上,内管2的穿出端连通输出带压新风的软管6。消音填充层5设置在外套管1内壁与内管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外套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一透气孔101,内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二透气孔102。通过带有透气孔的外套管1和内管2同轴装配,新鲜空气组成的压风经过软管6进入内管2,通过若干第二透气孔102对压风进行分散释放,然后进入到消音填充层5,消音填充层5对压风进行进一步的阻尼衰减,降低了噪音,最后压风通过若干第一透气孔101分散释放进一步降低了噪音。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透气孔101和第二透气孔102在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错开。通过相互错开的第一透气孔101和第二透气孔102,能够增加压风的管内行程,降低压风气流的涌出速度,有利于降低压风释放时的噪音。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消音填充层5具体采用泡沫颗粒或者纤维丝绵材料填充到外套管1内壁与内管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泡沫颗粒的粒径大于第一透气孔101和第二透气孔102的孔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包装设备的普通泡沫填充到外套管1和内管2之间的夹缝中,压风通过消音填充层5冲击碰撞柔性的泡沫颗粒,对气流阻滞做功,起到衰减气流能量的作用。并且,原材料成本低,比较容易得到。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软管6套接在内管2的穿出端上,并使用喉箍7进行紧固。进一步的,内管2的穿出端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防滑槽202,防滑槽20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三角形或者半圆形。通过防滑槽202的设置能够增加软管6和内管2的穿出端的连接强度,避免了软管6受到压风压力脱落的情况。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套管1的长度为300~800毫米,外套管1的直径为50毫米,内管2采用四分管。原材料比较容易获得,制作成本低,而且在不影响压风通过量的情况下,能取得较好的降低噪音的效果。采用本技术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后,实地测量表明,噪声仪在第一透气孔101附近测量,噪音值在20~60dB,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技术的压风稀释消音装置,通过带有透气孔的外套管1和内管2同轴装配,新鲜空气组成的压风经过软管6进入内管2,通过若干第二透气孔102对压风进行分散释放,然后进入到消音填充层5,消音填充层5对压风进行进一步的阻尼衰减,降低了噪音,最后压风通过若干第一透气孔101分散释放到硐室或密闭空间,进一步降低了噪音。此外,通过相互错开的第一透气孔101和第二透气孔102,能够增加压风的管内行程,降低压风气流的涌出速度,有利于降低压风释放时的噪音;通过防滑槽202的设置能够增加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1)、内管(2)、顶板(3)、底板(4)和消音填充层(5),所述外套管(1)和内管(2)同轴设置且一端对齐,所述外套管(1)和内管(2)对齐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3),所述底板(4)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套管(1)的另一端,所述内管(2)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4),所述内管(2)的穿出端连通输出带压新风的软管(6);/n所述消音填充层(5)设置在所述外套管(1)内壁与所述内管(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外套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一透气孔(101),所述内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二透气孔(2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1)、内管(2)、顶板(3)、底板(4)和消音填充层(5),所述外套管(1)和内管(2)同轴设置且一端对齐,所述外套管(1)和内管(2)对齐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3),所述底板(4)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套管(1)的另一端,所述内管(2)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底板(4),所述内管(2)的穿出端连通输出带压新风的软管(6);
所述消音填充层(5)设置在所述外套管(1)内壁与所述内管(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内,所述外套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一透气孔(101),所述内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第二透气孔(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风稀释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孔(101)和第二透气孔(201)在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错开排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华营张道文李勇强台洪斌卢林张建威刘二层王广森丁可可汪超
申请(专利权)人: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