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511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所述剪抽纱设备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抽纱装置、第二裁纱装置以及控制模块,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由右向左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有织片行走通道,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的第一驱动器,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连接所述抓握件并驱动所述抓握件呈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以便于不依赖人力自动将连接线裁断并抽离织片。

Cutting and drawing equipment of knitting flat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剪抽纱设备,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针织横机的剪抽纱设备,属于纺织机械

技术介绍
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织片,参图1所示,相邻两个织片1之间需要采用连接线a缝合在一起,另外,在横机编织中,因连续编织使得相邻两个织片1之间还具有至少一条纱线b(通常称为经线或纬线)相连。在织片1离开横机之后需要将连接线a和编织线b裁断,以使两个织片1各自独立开来,目前连接线a和编织线b的裁断方式都是人工裁剪,例如,将连接线a一端剪断且另一端人工不断抽拉直至连接线a从两个织片1上抽出,这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且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已经严重无法适应当前高自动化和高节奏的生产需求。因此,研究一种可以不依赖人力即可自动进行相邻织片之间的纱线裁断作业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能够不依赖人力自动进行连接线裁断和抽离织片的作业,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效率低和人力成本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抽纱装置、第二裁纱装置以及控制模块,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由右向左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有织片行走通道,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的第一驱动器,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连接所述抓握件并驱动所述抓握件呈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抓握件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驱动下绕轴线转动,所述轴线平行于与左右方向相垂直的前后方向,并且,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上方。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设置于所述抽纱装置的左上方,且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刀口自下而上向右倾斜延伸。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当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后,所述抓握件保持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绕所述轴线向左下方转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刀口位置相对应且位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右下方,所述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收端子连接所述第四传感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裁纱装置还包括第三导向件,所述第三导向件布设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和所述第四传感器之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抓握件绕所述轴线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所述抓握件均可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且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下方。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纱装置还包括出纱导向件,所述出纱导向件包括两个出纱导向板,两个所述出纱导向板由上至下逐渐趋近彼此直至合围形成出纱口。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包括枢转连接的两个剪刀片,所述第二裁纱装置还包括第三传动机构,所述剪刀片通过所述第三传动机构连接至所述第三驱动器,所述第三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三传动机构驱动所述两个所述剪刀片的张开角度增大或减小,以使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的刀口张开或闭合。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传动机构包括与两个所述剪刀片一一对应连接的两个传动轮,两个所述传动轮彼此啮合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器与两个所述传动轮的其中之一配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抽纱装置,能够将连接线从织片上抽离,并通过在抽纱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第二裁纱装置,可以使连接线从针织横机上裁断,以保证抽纱装置所抽拉的连接线具有自由的两端,进而保证抽纱装置对连接线的抽拉效果,避免连接线在抽离织片后依然牵连在针织横机和剪抽纱设备之间而导致后续需人工清理。附图说明图1是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相邻两个织片的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剪抽纱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剪抽纱设备的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裁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裁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及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及防护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a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第一外壳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第二外壳的正视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转盘的内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转盘的外侧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驱离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抓握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抽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裁纱装置与第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断纱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2a至图15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剪抽纱设备100进行详细描述。示出的为一较佳实施例,该剪抽纱设备100可应用在针织横机中,具体可以用于对针织横机编织出的如图1中的相邻两个织片1进行分离,在后文中结合图1进行对剪抽纱设备100进行说明。参看图2a和图2b,剪抽纱设备100包括支架、第一裁纱装置20、第二裁纱装置30、抽纱装置40、断纱装置50、防护装置60和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支架用于支撑剪抽纱设备100的其它部件并使剪抽纱设备100整体安装于针织横机上,以使针织横机编织出的织片1能够纵向穿过剪抽纱设备100。第一裁纱装置20、断纱装置50、防护装置60、抽纱装置40、第二裁纱装置30在纵向相垂直的横向上沿第一方向(图中箭头x所示)依次排布。第一裁纱装置20和抽纱装置40之间形成织片行走通道,断纱装置50位于所述织片行走通道上,也即织片1从第一裁纱装置20和抽纱装置40穿过剪抽纱设备100并且织片1可经过断纱装置50。为清楚地表达本申请内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定义所述第一方向(图中箭头x所示)为“左”,定义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为“右”;定义织片的行走方向(图中箭头z所示)为“下”,定义织片的行走方向的反方向为“上”;定义与所述左右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均相垂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图中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抽纱装置、第二裁纱装置以及控制模块,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由右向左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有织片行走通道,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的第一驱动器,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连接所述抓握件并驱动所述抓握件呈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裁纱装置、抽纱装置、第二裁纱装置以及控制模块,所述第一裁纱装置、所述抽纱装置、所述第二裁纱装置由右向左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和所述抽纱装置之间形成有织片行走通道,所述第一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一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一裁刀的第一驱动器,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抓握件和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连接所述抓握件并驱动所述抓握件呈连接线抓握状态和连接线释放状态,所述第二裁纱装置包括连接线第二裁刀和驱动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第三驱动器,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件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驱动下绕轴线转动,所述轴线平行于与左右方向相垂直的前后方向,并且,所述抓握件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时,所述抓握件位于所述轴线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设置于所述抽纱装置的左上方,且所述连接线第二裁刀的刀口自下而上向右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当由所述连接线释放状态变化为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后,所述抓握件保持所述连接线抓握状态绕所述轴线向左下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横机剪抽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剪抽纱设备还包括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与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芳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星科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