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7212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垂直升降装置,安装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立柱,所述升降立柱的侧壁上通过多个限位轮组滑动配合安装有对称布置的轮组固定板,在相邻的两个轮组固定板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通过多根连接杆固定安装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安装有螺母套结构,所述螺母套结构与传动丝杆构成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丝杆的底端支撑在固定在安装底座上的第一轴座上,其顶端支撑在固定在顶板上的第二轴座,所述传动丝杆的顶端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升降平台结构。此垂直升降装置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液压油缸垂直升降的传动方式,在保证升降平稳性的同时。

Vertical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垂直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升降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垂直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垂直升降装置是工程实际中经常用到的设备,现有的垂直升降装置大多采用类似于剪叉式的升降机构或者采用垂直升降油缸类的升降装置,上述升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的技术问题:对于剪叉式的升降装置,其采用倾斜铰接布置的油缸驱动剪叉杆转动,进而实现其升降,但是此种升降机构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对油缸的额定功率要求高,其成本大,此外其升降的行程有限;采用垂直升降油缸类的升降装置,主要通过垂直布置的油缸驱动工作台实现升降,上述结构的升降装置由于受到油缸行程的限制,导致整个升降平台的升降行程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垂直升降装置,此垂直升降装置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液压油缸垂直升降的传动方式,在保证升降平稳性的同时,实现了大行程的垂直升降作业过程,有效的降低了垂直升降装置的设计制造成本,同时有效的节省了占地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垂直升降装置,它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立柱,所述升降立柱的侧壁上通过多个限位轮组滑动配合安装有对称布置的轮组固定板,在相邻的两个轮组固定板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通过多根连接杆固定安装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安装有螺母套结构,所述螺母套结构与传动丝杆构成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丝杆的底端支撑在固定在安装底座上的第一轴座上,其顶端支撑在固定在顶板上的第二轴座,所述传动丝杆的顶端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升降平台结构。所述升降立柱的底部和安装底座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角板固定相连。所述限位轮组包括固定在轮组固定板上的第一限位轮,在轮组固定板上并位于第一限位轮的两侧对称布置的第二限位轮和第三限位轮,所述第一限位轮与升降立柱的边缘侧板的侧端面配合,所述第二限位轮和第三限位轮与边缘侧板的长边侧端面接触配合。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底座固定安装在顶板的侧壁上,所述电机的主轴上安装主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通过皮带与从动带轮啮合传动,所述从动带轮安装在传动丝杆的顶部。所述螺母套结构包括固定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横板,所述横板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螺母套安装座,所述螺母套安装座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和传动丝杆相配合的螺母套,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侧面设置有侧护板。所述升降平台结构包括固定在第二侧板侧壁上的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上固定安装有平台板,所述平台框架的底部和第二侧板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斜支撑杆。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升降装置能够实现垂直升降,其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液压油缸垂直升降驱动的方式。通过上述垂直升降装置,工作过程中,通过动力装置能够驱动传动丝杆,再由传动丝杆与螺母套结构相配合,最终通过螺母套结构驱动升降平台结构,并最终通过升降平台结构实现垂直升降。2、通过上述结构的限位轮组能够与升降立柱相配合,进而保证了升降平台结构能够沿着立柱升降。通过第二限位轮和第三限位轮能够将轮组固定板限位在边缘侧板之间,通过第一限位轮能够与边缘相配合,进而实现其侧端面相配合。3、通过上述的动力装置能够驱动传动丝杆转动,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电机能够驱动主动带轮,再由主动带轮驱动皮带,进而通过皮带驱动从动带轮,再由从动带轮驱动传动丝杆转动。4、通过上述结构的螺母套结构能够对螺母套进行固定,进而使其与传动丝杆相配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视角三维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视角三维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视角三维图。图中:安装底座1、连接角板2、升降立柱3、限位轮组4、轮组固定板5、第一限位轮6、第二限位轮7、第三限位轮8、边缘侧板9、传动丝杆10、顶板11、电机底座12、电机13、主动带轮14、皮带15、第二轴座16、从动带轮17、平台板18、平台框架19、斜支撑杆20、连接杆21、第二侧板22、螺母套结构23、第一侧板24、第一轴座25、侧护板26、横板27、螺母套安装座28、螺母套2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3,垂直升降装置,它包括安装底座1,所述安装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立柱3,所述升降立柱3的侧壁上通过多个限位轮组4滑动配合安装有对称布置的轮组固定板5,在相邻的两个轮组固定板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4上通过多根连接杆21固定安装有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2之间安装有螺母套结构23,所述螺母套结构23与传动丝杆10构成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丝杆10的底端支撑在固定在安装底座1上的第一轴座25上,其顶端支撑在固定在顶板11上的第二轴座16,所述传动丝杆10的顶端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第二侧板2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升降平台结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升降装置能够实现垂直升降,其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液压油缸垂直升降驱动的方式。通过上述垂直升降装置,工作过程中,通过动力装置能够驱动传动丝杆10,再由传动丝杆10与螺母套结构23相配合,最终通过螺母套结构23驱动升降平台结构,并最终通过升降平台结构实现垂直升降。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立柱3的底部和安装底座1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角板2固定相连。通过上述结构的连接角板2提高了升降立柱3的支撑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轮组4包括固定在轮组固定板5上的第一限位轮6,在轮组固定板5上并位于第一限位轮6的两侧对称布置的第二限位轮7和第三限位轮8,所述第一限位轮6与升降立柱3的边缘侧板9的侧端面配合,所述第二限位轮7和第三限位轮8与边缘侧板9的长边侧端面接触配合。通过上述结构的限位轮组4能够与升降立柱3相配合,进而保证了升降平台结构能够沿着立柱升降。通过第二限位轮7和第三限位轮8能够将轮组固定板5限位在边缘侧板9之间,通过第一限位轮6能够与边缘相配合,进而实现其侧端面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13,所述电机13通过电机底座12固定安装在顶板11的侧壁上,所述电机13的主轴上安装主动带轮14,所述主动带轮14通过皮带15与从动带轮17啮合传动,所述从动带轮17安装在传动丝杆10的顶部。通过上述的动力装置能够驱动传动丝杆10转动,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电机13能够驱动主动带轮14,再由主动带轮14驱动皮带15,进而通过皮带15驱动从动带轮17,再由从动带轮17驱动传动丝杆10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螺母套结构23包括固定在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2之间的横板27,所述横板27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螺母套安装座28,所述螺母套安装座28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和传动丝杆10相配合的螺母套29,所述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2之间的侧面设置有侧护板26。通过上述结构的螺母套结构23能够对螺母套29进行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垂直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安装底座(1),所述安装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立柱(3),所述升降立柱(3)的侧壁上通过多个限位轮组(4)滑动配合安装有对称布置的轮组固定板(5),在相邻的两个轮组固定板(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4)上通过多根连接杆(21)固定安装有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2)之间安装有螺母套结构(23),所述螺母套结构(23)与传动丝杆(10)构成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丝杆(10)的底端支撑在固定在安装底座(1)上的第一轴座(25)上,其顶端支撑在固定在顶板(11)上的第二轴座(16),所述传动丝杆(10)的顶端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第二侧板(2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升降平台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垂直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安装底座(1),所述安装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升降立柱(3),所述升降立柱(3)的侧壁上通过多个限位轮组(4)滑动配合安装有对称布置的轮组固定板(5),在相邻的两个轮组固定板(5)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4)上通过多根连接杆(21)固定安装有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2)之间安装有螺母套结构(23),所述螺母套结构(23)与传动丝杆(10)构成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丝杆(10)的底端支撑在固定在安装底座(1)上的第一轴座(25)上,其顶端支撑在固定在顶板(11)上的第二轴座(16),所述传动丝杆(10)的顶端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相连,所述第二侧板(2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用于升降平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垂直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立柱(3)的底部和安装底座(1)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角板(2)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垂直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轮组(4)包括固定在轮组固定板(5)上的第一限位轮(6),在轮组固定板(5)上并位于第一限位轮(6)的两侧对称布置的第二限位轮(7)和第三限位轮(8),所述第一限位轮(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巍王伟奇曾光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