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654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所述电锅炉包括水箱和至少一组加热组件;所述水箱内密封;所述加热组件一端插入所述水箱,另一端与暖气片组的回水管相连;所述加热组件为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电结构;所述加热组件的中空部分连通所述水箱和所述回水管;所述加热组件双层管壁之间具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电环,上下两个所述导电环通过两个所述导电结构分别连接电源两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升温快,能耗小,使用安全。

An electric boiler with heating front e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
本技术涉及采暖
,具体涉及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
技术介绍
暖气片取暖是传统的取暖方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取暖方式。暖气片取暖无论是集中供暖,还是独立供暖,都是通过前端锅炉加热并循环暖气片中的水介质来实现取暖。目前,集中供暖通常主要采用烧煤或燃气的方式加热,由于供热面积大,且运输管径多而复杂,损耗大,所需热量多,且热量转换效率低,升温慢,为保证供暖热量,能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独立供暖多用于家庭,可节省集中供暖中运输管径的热量损耗。独立供暖主要采用燃气壁挂炉、电锅炉、分散式取暖器、电热膜供热等供热设施,但燃气燃烧率低、污染大、安全性低,电热转换效率低,能耗大,且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且使用和维护成本大。同时,由于目前的取暖系统中水循环慢,热量利用率低,热量损失大;供热设施升温慢,有些家庭不得不选择大功率的供热设施,甚至在家中无人时,大多数家庭还会让其保持低温运行,以便回家后可尽快升温至舒适温度,不仅加大了能耗,提高了使用成本,还占用了更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用来改进暖气片前端的供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间升温慢,能耗大,热量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炉包括水箱和至少一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一端插入所述水箱,另一端与暖气片组的回水管相连;所述加热组件为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电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内层的中空部分连通所述水箱和所述回水管;所述加热组件双层管壁之间具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电环,上下两个所述导电环通过两个所述导电结构分别连接电源两极。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内密封;所述发热层为生长或附着在所述加热组件双层管壁间的碳基层。进一步地,所述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由外层发热管内套接内层发热管构成;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上部紧固件、连接件和下部紧固件,所述加热组件通过所述上部紧固件固定在所述水箱上;所述外层发热管在所述水箱内,所述外层发热管上下两端与所述上部紧固件和所述下部紧固件分别密封连接;所述内层发热管套接在所述外层发热管内,所述内层发热管上端密封嵌套在所述连接件下端,所述内层发热管下端密封嵌套在所述下部紧固件的中空凹槽中;所述连接件上端穿过所述上部紧固件与所述回水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结构包括外层电极接触圈、内层电极接触圈、并联导电杆和导电条,两个所述外层电极接触圈和两个所述内层电极接触圈分别紧贴所述外层发热管上下两端和所述内层发热管上下两端的所述导电环,所述外层电极接触圈和所述内层电极接触圈通过所述导电条电性并联,两个所述导电条分别通过所述并联导电杆与所述电源两极相连。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紧固件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外层发热管上下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上部紧固件和所述下部紧固件分别密封连接;所述内层发热管上下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下部紧固件分别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层设置在所述外层发热管的内壁和所述内层发热管的外壁上;在所述外层发热管和所述内层发热管上下两端的所述发热层上分别设有所述导电环。进一步地,所述电锅炉还包括补水管和导水管,所述水箱通过所述补水管与进水管相连,所述水箱通过所述导水管与所述暖气片组的进水水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管依次通过补水管检修阀和补水管防电墙与所述水箱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导水管依次通过导水管检修阀和导水管防电墙与所述水箱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电锅炉还包括分流管,多组所述加热组件分别与所述分流管相连,所述分流管依次通过循环水泵、止回阀、回水管检修阀和回水管防电墙与所述回水管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也可根据独立或集体供暖自由增减体量。加热组件两端密封,中间过水,在供暖过程中,加热组件对回流水持续预加热,从而缩短了水箱内的水加热升温的时间;通过循环水泵使热水快速循环进暖气片组,达到快速供暖升温的目的;通过防电墙、密封圈、绝缘材料等多重防漏电防短路结构或材料,保证了本技术使用的安全性。此外,本技术的加热组件热电转换效率高,能耗小,升温迅速,其通过远红外辐射热量,不发光不产生明火,使用安全且无污染,通过电路特殊设计,还可在低电压下或直流电压下运行,同样减少了耗电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暖气前端电锅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暖气前端电锅炉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新型纳米碳材料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曲线。其中:1、壳体;1.1、门体;1.2、操控区;2、水箱;3、加热组件;3.1、外层发热管;3.2、内层发热管;3.3、外层电极接触圈;3.4、内层电极连接圈;3.5、并联导电杆;3.6、上部紧固件;3.6.1、第一孔洞;3.6.2、第一凹槽;3.6.3、第一密封圈;3.7、螺纹;3.8、保护盖;3.8.1、第二孔洞;3.9、连接件;3.9.1、第二密封圈;3.10、大螺母;3.11、长螺杆;3.12、下部紧固件;3.12.1、第二凹槽;3.12.2、中空凹槽;4、回水管;4.1、循环水泵;4.2、止回阀;4.3、回水管检修阀;4.4、回水管防电墙;5、分流管;6、补水管;6.1、补水管检修阀;6.2、补水管防电墙;7、导水管;7.1、导水管检修阀;7.2、导水管防电墙;8、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申请文件中的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方位或位置关系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建立的。附图不同,则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故不能以此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定。本技术中,术语“安装”、“相连”、“相接”、“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也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器件内部的联通,也可以是两个元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记载了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电锅炉包括壳体1、水箱2和加热组件3。水箱2和加热组件3分别安装在壳体1内。壳体1上设有门体1.1和操控区1.2,门体1.1可打开壳体1,以方便对电锅炉内部检查、维修。操控区1.2内设置有按键和显示屏,用于实现对电锅炉的运行操作,并可显示运行参数等。水箱2内密封形成加热腔。加热组件3一端插入水箱2内,另一端与分流管5相连通,多组加热组件3通过分流管5并联连接,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炉包括水箱(2)和至少一组加热组件(3);所述加热组件(3)一端插入所述水箱(2),另一端与暖气片组的回水管(4)相连;/n所述加热组件(3)为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导电结构;所述加热组件(3)内层的中空部分连通所述水箱(2)和所述回水管(4);所述加热组件(3)双层管壁之间具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电环,上下两个所述导电环通过两个所述导电结构分别连接电源两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炉包括水箱(2)和至少一组加热组件(3);所述加热组件(3)一端插入所述水箱(2),另一端与暖气片组的回水管(4)相连;
所述加热组件(3)为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导电结构;所述加热组件(3)内层的中空部分连通所述水箱(2)和所述回水管(4);所述加热组件(3)双层管壁之间具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导电环,上下两个所述导电环通过两个所述导电结构分别连接电源两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内密封;所述发热层为生长或附着在所述加热组件(3)双层管壁间的碳基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双层加热管结构由外层发热管(3.1)内套接内层发热管(3.2)构成;所述加热组件(3)还包括上部紧固件(3.6)、连接件(3.9)和下部紧固件(3.12),所述加热组件(3)通过所述上部紧固件(3.6)固定在所述水箱(2)上;
所述外层发热管(3.1)在所述水箱(2)内,所述外层发热管(3.1)上下两端与所述上部紧固件(3.6)和所述下部紧固件(3.12)分别密封连接;所述内层发热管(3.2)套接在所述外层发热管(3.1)内,所述内层发热管(3.2)上端密封嵌套在所述连接件(3.9)下端,所述内层发热管(3.2)下端密封嵌套在所述下部紧固件(3.12)的中空凹槽(3.12.2)中;所述连接件(3.9)上端穿过所述上部紧固件(3.6)与所述回水管(4)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气前端电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包括外层电极接触圈(3.3)、内层电极接触圈(3.4)、并联导电杆(3.5)和导电条,两个所述外层电极接触圈(3.3)和两个所述内层电极接触圈(3.4)分别紧贴所述外层发热管(3.1)上下两端和所述内层发热管(3.2)上下两端的所述导电环,所述外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辰宇王慧慧李筝王志朋
申请(专利权)人:碳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