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372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灌注桩二次清孔的技术领域,公开了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包括经过一次清孔的桩孔、潜水电泵、旋流器、沉降箱、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回流管,桩孔内设有灌注导管,灌注导管的下部延伸嵌入桩孔内的泥浆中,潜水电泵与灌注导管的上部呈连接布置;第一输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旋流器以及潜水电泵,第二输送管分别连通旋流器以及沉降箱,回流管分别连通沉降箱以及桩孔。采用潜水电泵和旋流器,重量轻,连接方便,大大降低了二次清孔施工对平台施加的荷载,安全可靠,且清孔效率高,避免了长时间清孔导致塌孔的不利影响,保证成桩质量,另外,清孔时间短,泥浆使用量小,综合成本大大降低,满足水上作业平台实现灌注桩二次清孔施工。

Secondary hole cleaning structure of cast-in-place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
本技术专利涉及灌注桩二次清孔的
,具体而言,涉及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
技术介绍
灌注桩二次清孔是成桩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序,传统的二次清孔结构有正循环、泵吸反循环、气举反循环等清孔方式,二次清孔系统包括泥浆循环沟槽、沉淀池、泥浆池等。正循环二次清孔需要3PN泥浆泵抽吸产生泥浆循环,泵吸反循环清孔需要大型的6BS砂石泵产生真空形成反循环,气举反循环清孔需要使用空压机抽吸产生真空形成反循环。泥浆沉淀池和泥浆循环池一般为桩孔理论体积的1.5~2.0倍,需占用大量的场地。为提高泥浆循环的效果,二次清孔时常常会使用大型泥浆净化器进行浆渣过滤分离。对于在水上平台上施工桥梁、码头及海上设施的基础工程灌注桩,由于受水上平台搭设及作业平台受限的影响,其操作平台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型清孔设备以及泥浆循环系统的设置;在水上作业平台,缺乏安全、绿色、便捷、可靠的完成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且无法满足清孔质量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水上作业平台无法实现灌注桩二次清孔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包括经过一次清孔的桩孔、潜水电泵、旋流器、沉降箱、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回流管,所述桩孔内设有灌注导管,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延伸嵌入所述桩孔内的泥浆中,所述潜水电泵与所述灌注导管的上部呈连接布置;所述第一输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潜水电泵,所述第二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沉降箱,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沉降箱以及所述桩孔。进一步的,所述潜水电泵包括出渣套,所述出渣套具有排出口以及排入口,沿所述排入口至所述排出口方向,所述出渣套呈前小后大锥形状布置;所述灌注导管连通所述排入口,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进一步的,所述出渣套设有通电加热的加热环,所述加热环设在所述出渣套的前端。进一步的,所述旋流器包括筒体以及锥体,所述筒体与所述锥体呈一体成型,所述筒体连通所述锥体,所述锥体的上部连接所述筒体,沿自上而下,所述锥体呈上大小下锥形状布置,所述筒体的上部形成溢出口,所述锥体的下部形成排渣口。进一步的,所述旋流器包括进浆管,所述进浆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进浆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筒体;所述进浆管的另一端形成连通段,沿所述筒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连通段呈倾斜嵌入连通所述筒体;所述筒体包括筒壁,所述连通段包括连通壁,所述筒壁贴合所述连通壁。进一步的,所述锥体包括锥壁,所述锥壁与所述筒壁对接布置;所述旋流器的内部设有凸条,自上而下,所述凸条沿所述旋流器的圆周呈螺旋环绕布置;所述凸条固定所述筒壁,且环绕螺旋延伸至所述锥壁。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呈圆柱状布置,且所述筒体具有第一中心轴线,所述溢出口与所述筒体的第一中心轴线呈正对布置;所述锥体具有第二中心轴线,所述排渣口与所述筒体的第二中心轴线呈正对布置;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呈对齐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沉降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进浆口、第一溢流口、第二溢流口以及出浆口,所述进浆口连通所述第二输送管,所述出浆口连通所述回流管;所述箱体包括第一沉降槽、第二沉降槽以及第三沉降槽,所述第二输送管通过所述进浆口连通所述第一沉降槽,通过所述第一溢流口使经过所述第一沉降槽沉淀处理后的泥浆进入所述第二沉降槽,通过所述第二溢流口使经过所述第二沉降槽沉淀处理后的泥浆进入所述第三沉降槽,经过所述第三沉降槽沉淀处理后的泥浆通过所述出浆口进入所述回流管。进一步的,所述箱体设有第一分隔板以及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分隔所述箱体形成互不连通的所述第一沉降槽、所述第二沉降槽以及所述第三沉降槽,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上部形成所述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上部形成所述第二溢流口;沿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溢流口与所述第二溢流口呈错位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降槽内设有呈水平布置的第一升降板、第一弹簧以及第一出渣口,所述第一升降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呈垂直布置,所述第一沉降槽具有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呈围合布置形成第一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升降板封堵所述第一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呈固定布置,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升降板呈固定布置,当所述第一升降板移动处于所述第一出渣口下方时,沉淀后泥渣通过所述第一出渣口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启动二次清孔时,潜水电泵启动,潜水电泵通过灌注导管,将桩孔内的泥浆,抽吸输送至第一输送管,然后输送至旋流器,通过旋流器实现泥浆分离,泥渣从排渣口排出,分离后的泥浆从溢出口溢出,再通过第二输送管输送至沉降箱,经过沉降箱沉淀处理后的优质泥浆通过回流管流回桩孔内;采用潜水电泵和旋流器,重量轻,连接方便,大大降低了二次清孔施工对平台施加的荷载,安全可靠,且清孔效率高,避免了长时间清孔导致塌孔的不利影响,保证成桩质量,另外,清孔时间短,泥浆使用量小,综合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满足水上作业平台实现灌注桩二次清孔施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潜水电泵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旋流器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旋流器的凸条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沉降箱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第一挡板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第一升降板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的电路连通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8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用于解决水上作业平台无法实现灌注桩二次清孔的问题。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包括经过一次清孔的桩孔10、潜水电泵20、旋流器30、沉降箱40、第一输送管91、第二输送管92以及回流管90,桩孔10内设有灌注导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经过一次清孔的桩孔、潜水电泵、旋流器、沉降箱、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回流管,所述桩孔内设有灌注导管,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延伸嵌入所述桩孔内的泥浆中,所述潜水电泵与所述灌注导管的上部呈连接布置;所述第一输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潜水电泵,所述第二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沉降箱,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沉降箱以及所述桩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经过一次清孔的桩孔、潜水电泵、旋流器、沉降箱、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以及回流管,所述桩孔内设有灌注导管,所述灌注导管的下部延伸嵌入所述桩孔内的泥浆中,所述潜水电泵与所述灌注导管的上部呈连接布置;所述第一输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潜水电泵,所述第二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旋流器以及所述沉降箱,所述回流管分别连通所述沉降箱以及所述桩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电泵包括出渣套,所述出渣套具有排出口以及排入口,沿所述排入口至所述排出口方向,所述出渣套呈前小后大锥形状布置;所述灌注导管连通所述排入口,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渣套设有通电加热的加热环,所述加热环设在所述出渣套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包括筒体以及锥体,所述筒体与所述锥体呈一体成型,所述筒体连通所述锥体,所述锥体的上部连接所述筒体,沿自上而下,所述锥体呈上大小下锥形状布置,所述筒体的上部形成溢出口,所述锥体的下部形成排渣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包括进浆管,所述进浆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进浆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筒体;所述进浆管的另一端形成连通段,沿所述筒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连通段呈倾斜嵌入连通所述筒体;所述筒体包括筒壁,所述连通段包括连通壁,所述筒壁贴合所述连通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桩二次清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包括锥壁,所述锥壁与所述筒壁对接布置;所述旋流器的内部设有凸条,自上而下,所述凸条沿所述旋流器的圆周呈螺旋环绕布置;所述凸条固定所述筒壁,且环绕螺旋延伸至所述锥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斌高子建李波李洪勋吴涵鲍万伟申小平张国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