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42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破窗器,包括第一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侧壁且与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撞击件、以及引爆装置,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壳体内活动设置有板体,板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撞击件包括本体和收纳室,收纳室内设置有可燃物,收纳室的一端设置有底火,引爆装置包括与底火对应的击针,击针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一壳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拍击击打部,使得击针撞击底火而引爆可燃物,利用可燃物燃烧产生的压力将撞击件弹出实现对窗户玻璃进行击打,利用第二弹簧和板体将第二壳体内的撞击件逐个移动至第一壳体内,在将撞击后的撞击件取出后,可以实现对窗户玻璃的连续击打,破窗效果更好且效率更高。

A window brea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破窗器
本技术涉及破窗器
,尤其涉及一种破窗器。
技术介绍
破窗器是一种安装在封闭舱室里的辅助逃生工具,它一般安装于汽车等封闭舱室内容易取到的地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方便取出并砸碎玻璃窗门以顺利逃生。现有的破窗器,采用弹簧作为动力,利用弹簧的弹力瞬间将撞击件弹出,将玻璃窗击碎,达到破窗的目的。但是这种破窗器利用弹簧的弹力,对弹簧进行压缩需要人力,由于人力有限,所采用的弹簧弹力也有限,在对象是较厚的玻璃窗时,会存在由于其撞击力不足而无法击破玻璃窗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破窗器因撞击力度不足而无法击破玻璃窗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破窗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破窗器,包括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撞击件、以及引爆装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大于所述撞击件的截面,所述第二壳体内活动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撞击件包括本体和置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收纳室,所述收纳室内设置有可燃物,所述收纳室的一端设置有底火,所述引爆装置包括与所述底火对应的击针,所述击针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正对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活动设置有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置有按压部。优选的,所述杆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抵持,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按压部抵持。优选的,所述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圆柱段和圆锥段,所述圆柱段设置有卡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活动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的一端设置有拉环。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内活动设置有所述击针,所述击针的一端设置有击打部,所述击针的外部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抵持,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击打部抵持。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优选的,所述抵持部的一侧设置有盖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拍击击打部,使得击针撞击底火而引爆可燃物,利用可燃物燃烧产生的压力将撞击件弹出实现对窗户玻璃进行击打,利用第二弹簧和板体将第二壳体内的撞击件逐个移动至第一壳体内,在将撞击后的撞击件取出后,可以实现对窗户玻璃的连续击打,破窗效果更好且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破窗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破窗器在击针与底火撞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破窗器在撞击件弹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破窗器在按压部被按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二壳体、2板体、3第二弹簧、4撞击件、41本体、411卡槽、42收纳室、43可燃物、44底火、5击针、6第三弹簧、7击打部、8卡块、9拉环、10第一壳体、101凹槽、102第一通孔、103第四通孔、104第二通孔、105第三通孔、106腔体、11抵持部、111凸起、12盖体、13限位部、14第一弹簧、15杆体、16按压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破窗器,包括第一壳体10、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且与第一壳体10连通的第二壳体1、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内的多个撞击件4以及引爆装置。所述第一壳体10为圆柱体,第一壳体10的一端沿轴向设置有凹槽101,凹槽101的槽口内壁设置有限位部13,第一壳体1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102,第一通孔102的截面大于撞击件4的截面,第一壳体10的侧壁正对第一通孔102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04,第二通孔104内活动设置有杆体15,杆体15的一端设置有按压部16,杆体15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的外壁抵持,第一弹簧14的另一端与按压部16抵持,第一壳体10侧壁还设有第三通孔105,第三通孔105内活动设置有卡块8,卡块8的一端设置有拉环9。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一端还设置有与窗户玻璃抵持的抵持部11,抵持部11的一侧设置有凸起111,抵持部11的一侧设置有盖体12。所述第二壳体1为长条形,第二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板体2,板体2与第二壳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3,第二弹簧3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的内壁抵持,第二弹簧3的另一端与板体2抵持。所述撞击件4有多个,多个撞击件位于板体的一侧且沿第二壳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使得其中一个撞击件4位于第一壳体10的内部,撞击件4能够沿第二壳体1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滑动,撞击件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位于第一壳体10内的撞击件4为一个,且位于第一壳体10内的撞击件4与凹槽101之间形成腔体106。具体的,撞击件4包括本体41、设置在本体41一端的收纳室42、设置在收纳室42内的可燃物43、以及设置在收纳室42一端的底火44。本体41包括相互连接的圆柱段和圆锥段,圆柱段的侧壁设置有与卡块8相配合的卡槽411,卡槽411为环形结构。可燃物43具体为火药。所述引爆装置包括击针5、击打部7和第三弹簧6,第一壳体10的凹槽101的槽底设置有第四通孔103,第四通孔103内活动设置有与底火44配合的击针5,击针5的一端设置有击打部7,击针5的外部套设有第三弹簧6,第三弹簧6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的外壁抵持,第三弹簧6的另一端与击打部7抵持。请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中,撞击件4的数量为三个,需要使用本技术提出的破窗器时,去除盖体12,转动破窗器,使得第二壳体1位于第一壳体10的上方,且第一通孔102朝下,将抵持部11与窗户玻璃抵持后,通过拉环9将卡块8与卡槽411相互分离,然后拍打击打部7,第三弹簧6压缩,并使得击针5撞击底火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撞击件、以及引爆装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大于所述撞击件的截面,所述第二壳体内活动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撞击件包括本体和置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收纳室,所述收纳室内设置有可燃物,所述收纳室的一端设置有底火,所述引爆装置包括与所述底火对应的击针,所述击针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撞击件、以及引爆装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大于所述撞击件的截面,所述第二壳体内活动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撞击件包括本体和置于所述本体一端的收纳室,所述收纳室内设置有可燃物,所述收纳室的一端设置有底火,所述引爆装置包括与所述底火对应的击针,所述击针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正对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活动设置有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置有按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抵持,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维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赢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