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2788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以及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驱动轮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副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包括无级变速器和第二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构造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其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并行地配备有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和第二动力传输路径。
技术介绍
已知存在有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并行地配备有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和第二动力传输路径的车辆动力传输装置,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构造为配备有第一离合器、齿轮机构以及牙嵌式离合器,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构造为配备有无级变速器和第二离合器。在WO2013/176208中描述的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为一个这样的示例。
技术实现思路
顺便提及地,在WO2013/176208描述的动力传输装置中,牙嵌式离合器设置在第一动力传输路径上。于是,当车辆假定第一离合器以高速旋转的行驶状态时,通过释放牙嵌式离合器来防止第一离合器以高速旋转。然而,由于WO2013/176208的牙嵌式离合器构造为配备有同步机构,所以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并且使制造成本变高。本专利技术使得能够减少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的制造成本,所述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并行的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和第二动力传输路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为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和第二动力传输路径,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设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驱动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与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副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包括无级变速器和第二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构造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第一模式确保传输沿正转方向作用的第一驱动力并且阻止沿反转方向作用的第二驱动力。所述第二模式确保至少传输沿所述反转方向作用的所述第二驱动力。通过上述构造,副离合器被构造为能够转换至至少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副离合器。因此,通过转换至第一模式,副离合器能够在第一动力传输路径中传输沿正转方向(车辆向前方向)作用的驱动力。此外,通过转换至第二模式,副离合器能够在第一动力传输路径中传输沿反转方向(车辆向后方向)作用的驱动力。此外,在车辆经由第二动力传输路径行驶的同时,通过转换至第一模式,副离合器能够阻止从驱动轮侧传递的旋转。因此,防止相对于副离合器位于发动机侧的第一离合器等以高速旋转。以这种方式,通过转换至副离合器的模式,能够使车辆经由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向前和向后行驶,并且防止第一离合器以高速旋转。因此,能够使车辆以与具有同步机构的牙嵌式离合器在第一动力传输路径中被设置为副离合器的情况相同的方式行驶。此外,副离合器不需要同步机构等,所以相比于在第一动力传输路径中设置具有同步机构的牙嵌式离合器的情况,部件的数量较小,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可以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在所述副离合器的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副离合器的所述第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所述致动器可以设置在与所述副离合器相同的旋转轴上。通过上述构造,用于转换第二离合器的模式的致动器布置在与副离合器相同的旋转轴上。因此,通过将组成致动器的部件在邻接副离合器的位置处聚集,能够紧凑地构造致动器。在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中,所述第二离合器可以设定为在没有工作流体供应至所述致动器的情况下转换至所述第一模式。通过上述构造,副离合器在没有工作流体供应至致动器的情况下转换至第一模式。因此,在车辆以第一模式行驶的同时,不需要向致动器供应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减少工作流体的消耗量。在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中,所述副离合器可以包括输入侧旋转构件、输出侧旋转构件以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输入侧旋转构件以能够实现驱动力的传输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发动机,所述输出侧旋转构件以能够实现所述驱动力的传输的方式联接至所述驱动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介于所述输入侧旋转构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构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架可以构造为: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当向所述副离合器传输沿所述正转方向作用的所述第一驱动力时,阻止所述输入侧旋转构件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构件相对于彼此旋转。所述第二支架可以构造为: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当向所述副离合器传输沿所述反转方向作用的所述第二驱动力时,阻止所述输入侧旋转构件和所述输出侧旋转构件相对于彼此旋转。通过上述构造,在副离合器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当向副离合器传输沿正转方向作用的驱动力时,阻止输入侧旋转构件和输出侧旋转构件相对于彼此旋转,所以能够向驱动轮传输沿正转方向作用的驱动力。此外,在副离合器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当向副离合器传输沿反转方向作用的驱动力时,阻止输入侧旋转构件和输出侧旋转构件相对于彼此旋转,所以能够向驱动轮传输沿反转方向作用的驱动力。在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中,所述致动器可以包括挤压活塞和弹簧。所述挤压活塞可以设置于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上与输出侧旋转构件邻接的位置处。所述弹簧可以构造为抵接在所述挤压活塞上并且朝向所述输出侧旋转构件对所述挤压活塞施力。所述弹簧可以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方向上介于所述挤压活塞与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中间轴齿轮之间。通过上述构造,弹簧介于挤压活塞与中间轴齿轮之间。因此,通过将中间轴齿轮用作产生弹簧的反作用力的构件,能够抑制部件的数量增加。在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中,当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方向外侧观看所述中间轴齿轮和所述挤压活塞时,所述挤压活塞的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中间轴齿轮重叠。通过上述构造,当从旋转轴的径向方向外侧观看时,挤压活塞的一部分与中间轴齿轮重叠。因此,能够沿旋转轴的轴向方向紧凑地构造致动器周围的机构。附图说明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益处以及技术和工业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为图示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图2为图1的双向离合器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双向离合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切掉的剖视图,并且为示出双向离合器已经改变成单向模式的状态的视图;图4为图2的双向离合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切掉的剖视图,并且为示出双向离合器已经改变成锁定模式的状态的视图;图5为图示出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图6为图示出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图7为图示出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以及图8为图示出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顺便提及地,在以下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变换,并且不需要精确地描绘各部件的尺寸比例、形状等。图1为图示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10的示意性构造。在图1中,车辆10配备有将用作驱动力源的发动机12的驱动力传输至驱动轮14的车辆动力传输装置16(在下文中称作动力传输装置16)。动力传输装置16设置在发动机12与驱动轮14之间。动力传输装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副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以及/n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驱动轮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并行设置,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包括无级变速器和第二离合器,/n所述副离合器构造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第一模式确保传输沿正转方向作用的第一驱动力并且阻止沿反转方向作用的第二驱动力,并且所述第二模式确保至少传输沿所述反转方向作用的所述第二驱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6 JP 2018-1954391.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副离合器,所述副离合器相对于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以及
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驱动轮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动力传输路径并行设置,所述第二动力传输路径包括无级变速器和第二离合器,
所述副离合器构造为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第一模式确保传输沿正转方向作用的第一驱动力并且阻止沿反转方向作用的第二驱动力,并且所述第二模式确保至少传输沿所述反转方向作用的所述第二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致动器,其用于在所述副离合器的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副离合器的所述第二模式之间进行所述转换,其中
所述致动器设置在与所述副离合器相同的旋转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离合器设定为在没有工作流体供应至所述致动器的情况下转换至所述第一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所述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离合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井昌之大形勇介大板慎司藤川惠原嶋照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