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217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装置,涉及油水分离技术领域,包括筒体,筒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设有开口,开口的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螺旋通道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接收斗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螺旋通道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油水分离工序难以连续化高效进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油水混合物连续化分离,分离效率高,并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分离出的油质的油沫含量。

An oil-water sepa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水分离
,特别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化工生产中,经常有半成品溶液中存在副产物油质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半成品溶液先进行油水分离,然后再进行后续工序。在油水分离过程中油质的密度小于溶液的密度,两者相差较大,现有的方式是采用静置分层的方式进行,具体是采用在静置池静置后分层导出,这样的方式需要静置的时间较长,无法实现快速且连续化的油水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油水分离工序难以连续化高效进行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筒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设有开口,开口的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螺旋通道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接收斗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螺旋通道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其中,开口的顶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流板。其中,第二导流板向着螺旋通道中心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导流板的同向延伸长度。其中,筒体内同轴设有通风管,通风管位于螺旋通道的中心,通风管上设有若干个进风口,进风口对应开口设置,进风口上设有隔油网,筒体的顶部设有风机,通风管的顶部端口连接于风机的进风口。其中,通风管的顶部内设有伞形板,伞形板上设有若干个通风口,通风管的底部设有出油口。其中,通风管的底部延伸至接收斗内。其中,通风管的内壁设有疏油涂层。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筒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设有开口,开口的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螺旋通道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螺旋通道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接收斗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螺旋通道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这样油水混合物进入螺旋通道后输送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会持续的出现分层,即油质持续的来到油水混合物的顶层上,该油质持续的通过开口以及第一导流板的导流作用进入螺旋通道内侧中,并且持续的流下,最终汇集到接收斗中,剩余混合液经过第一出料通道排出,从而实现油水的持续高效分离。由于开口的顶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对向下流动的油质形成阻挡,避免上方位置流出的油质部分通过下方位置的开口回到螺旋通道中,进一步提高了分离质量。由于第二导流板向着螺旋通道中心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导流板的同向延伸长度,避免了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形成通道,导致油质阻塞在通道中,保证油水分离的效率。由于筒体内同轴设有通风管,通风管位于螺旋通道的中心,通风管上设有若干个进风口,进风口对应开口设置,进风口上设有隔油网,筒体的顶部设有风机,通风管的顶部端口连接于风机的进风口,通过风机启动,使得进风口持续的进风,油质中的油沫会被吸力吸破,并随着油沫破碎的油质溅射到通风管外壁上会被隔油网阻挡,然后依靠重力作用而沿着通风管外壁进入到接收斗中,从而降低油质中的油沫含量。由于通风管的顶部内设有伞形板,伞形板上设有若干个通风口,通风管的底部设有出油口。进入通风管中的油质分子会汇集到伞形板的底面上,汇集到一定量后形成油珠,油珠的粘附力小于重力后,便会沿着通风管的内壁向下流动,并且通过出油口进入到接收斗内。由于通风管的底部延伸至接收斗内,使得接收斗内的油沫可以得到吸附,进一步降低油质中的油沫含量。由于通风管的内壁设有疏油涂层,疏油涂层降低油质与通风管内壁的粘附力,使得位于通风管内部的油质可以快速流出。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油水分离工序难以连续化高效进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现了油水混合物连续化分离,分离效率高,并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分离出的油质中的油沫含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筒体1,进料通道10,第一出料通道11,接收斗12,第二出料通道13,螺旋通道2,顶板20,第二导流板200,底板21,内侧板22,第一导流板220,开口23,通风管3,风机30,进风口31,伞形板32,出油口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技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竖向放置,筒体1的顶部设有顶盖,筒体1的底部为端口,筒体1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2,螺旋通道2包括均为螺旋状的顶板20、底板21以及内侧板22,顶板20与底板21的外侧均焊接在筒体1内壁上,底板21的内侧与内侧板22的外板面相焊接,内侧板22与顶板20之间形成螺旋状的开口23,内侧板22的顶部设有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220,第一导流板220为螺旋状设置,螺旋通道2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10,进料通道10连接储料槽,进料通道10上设有调速阀门,通过调速阀门调节螺旋通道2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11,第一出料通道11连接第一静置槽,螺旋通道2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12,接收斗12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13,第二出料通道13连接第二静置槽,螺旋通道2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使得螺旋通道2的存储高度逐渐降低,开口23的出料位置也便逐渐降低,使用时,油水混合物通过进料通道10进入螺旋通道2,在输送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会持续的出现分层,即有油质持续的来到油水混合物的顶层上,该油质持续的通过开口23以及第一导流板220的导流作用进入螺旋通道2内侧中,并且持续的流下,最终汇集到接收斗12中,再通过第二出料通道13进入第二静置槽,再进行油质的提纯,剩余混合液经过第一出料通道11进入第一静置槽,再进行溶液的提纯。优选地,开口23的顶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流板200,第二导流板200对向下流动的油质形成阻挡,避免上方位置流出的油质部分通过下方位置的开口23回到螺旋通道2中,进一步提高了分离质量。并且第二导流板200向着螺旋通道2中心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导流板220的同向延伸长度,避免第一导流板220与第二导流板200形成通道,导致油质阻塞在通道中,保证油水分离的效率。优选地,筒体1内同轴设有通风管3,通风管3与第一导流板220的外侧存在10~30cm的间隙,通风管3位于螺旋通道2的中心,通风管3上设有若干个进风口31,进风口31对应开口23设置,进风口31上设有隔油网,筒体1的顶部设有风机30,通风管3的顶部端口连接于风机30的进风口31,通过风机30持续的抽风,使得进风口31持续的进风,油质中油沫会被吸力吸破,并且随着油沫破碎的油质溅射到通风管3外壁上会被隔油网阻挡,并且依靠重力作用而沿着通风管3外壁进入到接收斗12中,从而降低油质中的油沫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内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所述螺旋通道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所述接收斗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螺旋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内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底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导流板,所述螺旋通道的顶部端口连接进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一出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的内侧底部设有接收斗,所述接收斗的底部端口连接第二出料通道,所述螺旋通道自上至下的通道深度逐渐降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顶部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流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向着所述螺旋通道中心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同向延伸长度。


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超李成杰胡静李国福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