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0039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隔墙竖立在基座上,隔墙的一端将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隔开,第一闸门的一边与隔墙的一侧贴合且第二闸门的一边与隔墙的另一侧贴合;隔墙的根部与基座之间设有止水垫,止水垫填充隔墙的根部与基座之间的间隙。有益效果:当开启第一闸门或第二闸门的其中一个时,隔墙可使河道内的水流形成单向流,可改善感潮河段的水动力条件,可用于冲淤。止水垫可加强隔墙根部与基座之间的防水密封性,止水垫结构易于维护,有利于加强潮汐动力调节装置的耐久性。本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运动即可实现潮汐动力调节,有利于减少电能消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A device for regulating tidal power in tidal 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感潮河道,是指受到潮汐影响的河道,特别是指位于潮区界以下的河段。感潮河道中的水位会随潮汐变化。平原感潮河道具有径流和潮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复杂水动力条件。在河口区,潮汐动力造成河道内的水流往复流动。往复运动的低流速水流造成河口区污染物聚集且不易扩散,容易造成泥沙淤积。为避免感潮河道的河口区污染物聚集并早成泥沙淤积,需要开发一种可以改善感潮河道潮汐动力条件的装置。现有技术中,改善平原感潮河道的径流动力一般采用在河口建闸和泵站的方法,其技术缺陷在于:泵站规模大且运行的耗电量大,工程运行的耐久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可克服一般泵站耗电量大且耐久性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隔墙;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并排竖立在基座上;隔墙竖立在基座上,隔墙的一端将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隔开,第一闸门的一边与隔墙的一侧贴合且第二闸门的一边与隔墙的另一侧贴合;隔墙的根部与基座之间设有止水垫,止水垫填充隔墙的根部与基座之间的间隙。作为改进,止水垫为条状,止水垫的材质为弹性材质;基座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止水垫镶嵌在基座的顶面上凹槽内,隔墙的根部与止水垫贴合。作为改进,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为翻板闸门。作为改进,隔墙的材质为铝合金。作为改进,隔墙的墙顶高程比河道的景观水位低0.5米。作为改进,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还包括若干支撑构件,支撑构件的一端与基座相交且支撑构件的另一端与隔墙的侧面相交。作为改进,各个支撑构件分别布置在隔墙的两侧。作为改进,支撑构件与隔墙之间设有锁扣机构,隔墙通过锁扣机构与各个支撑构件可拆卸地连接。有益效果:当开启第一闸门或第二闸门的其中一个时,隔墙可使河道内的水流形成单向流,可改善感潮河段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加强水流的冲刷力,可用于冲淤,可防止河口处污染物聚集并淤积泥沙。止水垫可加强隔墙根部与基座之间的防水密封性,止水垫结构易于维护,有利于加强潮汐动力调节装置的耐久性。本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运动即可实现潮汐动力调节,有利于减少电能消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的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闸门偏转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的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潮水流入河道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潮水流出河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6,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闸门2、第二闸门3和隔墙4;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并排竖立在基座1上;隔墙4竖立在基座1上,隔墙4的一端将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隔开,第一闸门2的一边与隔墙4的一侧贴合且第二闸门3的一边与隔墙4的另一侧贴合;隔墙4的根部与基座1之间设有止水垫5,止水垫5填充隔墙4的根部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作为优选,止水垫5为条状,止水垫5的材质为弹性材质;基座1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止水垫5镶嵌在基座1的顶面上凹槽内,隔墙4的根部与止水垫5贴合。作为优选,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为翻板闸门。作为优选,隔墙4的材质为铝合金。作为优选,隔墙4的墙顶高程比河道的景观水位低0.5米。作为优选,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还包括若干支撑构件6,支撑构件6的一端与基座1相交且支撑构件6的另一端与隔墙4的侧面相交。作为优选,各个支撑构件6分别布置在隔墙4的两侧。作为优选,支撑构件6与隔墙4之间设有锁扣机构,隔墙4通过锁扣机构与各个支撑构件6可拆卸地连接。关于基座1,本实施例的基座1设在河床上。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基座1的高程与河床同高,且基座1一端的墙头部上设置圆形倒角。本实施例的基座1的材质为混凝土,基座1的材质还可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具有防水性能的建筑材料替代。关于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本实施例的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共面布置,隔墙4垂直于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隔墙4与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形成图1所示的T字形布局。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之间的角度可根据河床实际形状调整,并不限于共面布置。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安装在河道中,河道的侧壁、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可围成相对封闭的储水空间,隔墙4可将储水空间分隔成U字形,使水流可围绕隔墙4的一端改变流动方向。当涨潮时,同时打开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使水流如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沿隔墙4的两侧同时流入河道。当潮水涨至最高控制水位后,关闭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当落潮时开启第一闸门2或第二闸门3中的其中一个,使水流如图6所示绕隔墙4的一端流转并从第一闸门2或第二闸门3中的其中一个出口流出。当开启第一闸门2或第二闸门3的其中一个时,隔墙4可使河道内的水流形成单向流,可改善感潮河段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加强水流的冲刷力,可用于冲淤,可防止河口处污染物聚集并淤积泥沙。止水垫5可加强隔墙4根部与基座1之间的防水密封性,止水垫5结构易于维护,有利于加强潮汐动力调节装置的耐久性。本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运动即可实现潮汐动力调节,有利于减少电能消耗。关于止水垫5,本实施例的止水垫5的材质为橡胶。止水垫5的材质可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具有弹性的防水材质替代。本实施例的隔墙4与基座1分别从止水垫5的顶面和底面挤压止水垫5并形成密封结构。止水垫5镶嵌在基座1的顶面,有利于避免止水垫5错位。隔墙4与止水垫5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分体式结构,有利于检查和更换止水垫5,使隔墙4与基座1之间保持良好的防水密封性。关于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本实施例的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为翻板闸门,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还可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水闸替代。翻板闸门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见闸门,常见类型为水力自控型翻板闸门。水力自控型翻板闸门的工作原理是杠杆平衡与转动。水力自控型翻板闸门可利用水力和闸门重量相互制衡,并通过增设阻尼反馈系统来达到调控水位的目的。本实施例的翻板闸门可沿图3所示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涨潮时水流可流入到隔墙4周围。当第一闸门2和第二闸门3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时,潮水与河道相对隔绝。关于隔墙4,本实施例的隔墙4可拆卸地竖立在基座1上,隔墙4的材质为高强度铝合金,有利于安装和维护,能使隔墙4的根部与基座1之间保持良好的止水性能,可提高潮汐动力调节装置的耐久性。关于隔墙4,本实施例的隔墙4的墙顶高程比河道的景观水位低0.5米。在一个潮汐周期中,隔墙4有大约一般的时间淹没在水下,有利于提高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对水流的调节效果。关于支撑构件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隔墙;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并排竖立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隔墙竖立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隔墙的一端将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隔开,所述第一闸门的一边与所述隔墙的一侧贴合且所述第二闸门的一边与所述隔墙的另一侧贴合;所述隔墙的根部与所述基座之间设有止水垫,所述止水垫填充所述隔墙的根部与所述基座之间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和隔墙;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并排竖立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隔墙竖立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隔墙的一端将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隔开,所述第一闸门的一边与所述隔墙的一侧贴合且所述第二闸门的一边与所述隔墙的另一侧贴合;所述隔墙的根部与所述基座之间设有止水垫,所述止水垫填充所述隔墙的根部与所述基座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垫为条状,所述止水垫的材质为弹性材质;所述基座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所述止水垫镶嵌在所述基座的顶面上凹槽内,所述隔墙的根部与所述止水垫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感潮河道的潮汐动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为翻板闸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本胜刘达谭超邱静郭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