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8897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导光板,对向基板,液晶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介质层,以及反射层;其中,介质层,包括:多个贯穿介质层厚度的取光口;取光口中填充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取光口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小于设定阈值,以使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在导光板和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播;反射元件,用于将对应的取光口取出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述显示面板采用反射式出光的方式,且无需设置偏光片,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

A display panel, its driv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指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CRT)显示器,并且,由于LCD显示器具有技术发展成熟且价格便宜的特点,已经成为显示
中的主流产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器的上下两侧需要设置偏光片,使光线在穿过偏光片时损失了大部分光线,从而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光透过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光透过率较低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导光板,与所述导光板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对向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介质层,以及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所述介质层,包括:多个贯穿所述介质层厚度的取光口;所述取光口中填充有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所述取光口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小于设定阈值,以使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播;所述反射元件,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取光口取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光源。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在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上,各所述取光口的宽度逐渐增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取光口在远离所述光源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液晶层的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光耦合元件;所述光耦合元件,用于将所述光源的出射光以满足所述导光板的全反射条件的入射角度准直耦合入射到所述导光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反射元件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光源;反射元件的反射面与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在30°~37°的范围内。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包括:支撑主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主体背离所述对向基板一侧的反射层;所述支撑主体在背离所述对向基板的一侧具有斜面,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斜面上。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反射层之间的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分别与各所述取光口一一对应的遮光单元;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透明区域和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一个所述取光口,与该取光口对应的反射元件和遮光单元。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分别向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施加电信号,以驱动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偏转,以改变所述液晶层的折射率,以控制光线无法从取光口处出射,实现显示面板的暗态显示;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电信号,以驱动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偏转,以改变所述液晶层的折射率,以控制光线能够从所述取光口处出射,实现显示面板的亮态显示。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导光板,与导光板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位于导光板与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导光板靠近液晶层一侧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层,位于对向基板与液晶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位于第一电极层靠近液晶层一侧的介质层,以及位于液晶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介质层,包括:多个贯穿介质层厚度的取光口;取光口中填充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取光口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小于设定阈值,以使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在导光板和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播;反射元件,用于将对应的取光口取出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通过在导光板靠近液晶层的一侧设置透明的第一电极层,且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因而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可以在导光板和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输,通过在第一电极层靠近液晶层一侧设置介质层,并且在介质层中设置多个取光口,取光口内填充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因而可以通过控制液晶层的折射率将导光板和第一电极层内的光线取出,并实现不同的灰阶显示,该显示面板采用反射式出光的方式,且无需设置偏光片,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反射元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取光口射向对应的反射元件的光线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液晶的等效折射率为最小值时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液晶的等效折射率为最大值时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液晶显示器的光透过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中各膜层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包括:导光板101,与导光板101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102,位于导光板101与对向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103,位于导光板101靠近液晶层103一侧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层104,位于对向基板102与液晶层103之间的第二电极层105,位于第一电极层104靠近液晶层103一侧的介质层106,以及位于液晶层103与第二电极层105之间的反射层(即反射元件M所在的膜层);其中,介质层106,包括:多个贯穿介质层106厚度的取光口V;取光口V中填充有液晶层103中的液晶分子;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取光口V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M;介质层106的折射率小于第一电极层104的折射率,介质层106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1的折射率,第一电极层104的折射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与所述导光板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对向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介质层,以及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n所述介质层,包括:多个贯穿所述介质层厚度的取光口;所述取光口中填充有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n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所述取光口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n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小于设定阈值,以使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播;/n所述反射元件,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取光口取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与所述导光板相对设置的对向基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透明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对向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介质层,以及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
所述介质层,包括:多个贯穿所述介质层厚度的取光口;所述取光口中填充有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
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分别与各所述取光口一一对应的反射元件;
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小于设定阈值,以使设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第一电极层内全反射传播;
所述反射元件,用于将对应的所述取光口取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光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上,各所述取光口的宽度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光口在远离所述光源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所述液晶层的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光耦合元件;
所述光耦合元件,用于将所述光源的出射光以满足所述导光板的全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训王倩董学赵文卿李忠孝陈小川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