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台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88245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台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桥台进洞隧底一次开挖到底,开挖高度大,施工场地大,如果边坡松散容易造成溜坍的问题,其技术要点在于包括清理隧道外侧仰坡危石,对隧道外侧边坡进行锚喷支护,对桥台及台前梁槽两侧二衬部位施做锁脚锚管,对隧道二衬左、右边墙加设临时支撑,隧道内桥台施工采用分步开挖,先左后右,挖孔桩采用混凝土护壁开挖方案,分节开挖,开挖一节支护一节,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下钢筋笼,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承台砼一次浇筑,承台四个侧面设置护面筋;台身砼分两次进行浇筑,第一次浇筑高度为垫石底面高度,第二次浇筑至设计标高。优点是施工场地小,分段施工不会出现溜坍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台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桥台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隧道出口内桥台施工都是桥台进洞隧底一次开挖到底,开挖高度大,施工场地大,如果边坡松散则会造成溜坍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桥台进洞隧底一次开挖到底,开挖高度大,施工场地大,如果边坡松散容易造成溜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桥台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桥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理隧道外侧仰坡危石,然后对其进行素喷C25砼封闭,喷射的厚度为8cm;S2、对隧道外侧边坡由上至下进行锚喷支护,锚杆采用φ22mm砂浆锚杆,砂浆锚杆长度为4.5m,间、排距为0.8m×0.8m,用φ8mm钢筋制作钢筋网,钢筋网的网格间距为20cm×20cm,将钢筋网连接在砂浆锚杆上,在钢筋网上喷C25砼,喷砼的厚度为15cm;S3、对桥台及台前梁槽两侧二衬部位施做一排φ42×3.5mm的锁脚锚管,锁脚锚管的长度为4m,锁脚锚管的纵向间距为0.8m,锁脚锚管和隧道侧面的接触处与水沟底面的距离为0.3m,并施做锚垫板,锁脚锚管与水平线之间成10~15度夹角;S4、对隧道二衬左、右边墙,加设φ140mm的钢管横梁进行临时支撑,钢管间的纵向间距为1.0m;钢管两端分别顶在左、右边墙上;S5、隧底开挖:隧道内桥台施工采用分步开挖,先左后右,在桥台基坑对应岩体左侧在开挖前先施做一排φ42mm注浆锁脚锚管进行加固,注浆锁脚锚管长度为4m,所述注浆锁脚锚管间的纵向间距为0.8m,注浆锁脚锚管与水平线成45度夹角,并施做锚垫板,注浆浆液采用重量比为1:1的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5~2.0Mpa,每层开挖高度不大于1m,开挖后及时浇筑边墙微膨胀、具有补偿收缩性能的C35钢筋砼,浇筑厚度为79cm,环向主筋为HRBφ20mm钢筋,相邻环向主筋的间距为25cm,纵向钢筋为HRBφ12mm钢筋,相邻纵向钢筋的间距为25cm,保护层厚6cm,预留长度不小于50cm的接茬筋,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直到该侧开挖至承台底;然后采用相同开挖方法施工另一侧桥台;开挖左侧基坑时,右侧临时开挖边坡,坡度不小于1:0.5,若边坡不稳定时采用锚喷支护;对右侧二衬边墙保护平台宽度不小于1m,基坑右侧采用放坡开挖;基槽开挖采用破碎锤开挖;S6、挖孔桩施工:挖孔桩采用混凝土护壁开挖方案,分节开挖,开挖一节支护一节,孔壁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选择1m步距施工,护壁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砼集中拌制,护壁厚度为15cm,护壁中主筋采用HRBφ12mm钢筋,各相邻主筋的间距为25cm,螺旋箍筋为φ8mm光面钢筋,螺旋箍筋的间距为30cm,待浇灌混凝土完毕后24h即可拆除护壁混凝土模板,为缩短拆模时间,在护壁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早强剂、减水剂,当开挖距基底设计标高0.3m时,采用人工清底,以免破坏原自然地基;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下钢筋笼,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桩基施工完成后,对桩的完整性采用超声波无破损法或动测法进行检测;S7、承台、台身施工: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砼集中拌制、运输,滑槽入模,承台砼一次浇筑,承台四个侧面设置间距为12cm的HRBφ12mm护面筋;台身砼分两次进行浇筑,第一次浇筑高度为垫石底面高度,第二次浇筑至设计标高。可选地,所述桥台包括承台,所述承台的上方设有台身,所述台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承台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若干根搭接筋,所述搭接筋沿着所述承台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排布且位于所述承台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搭接筋的下半部分固定于所述承台内,且所述台身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搭接筋的上半部分;位于所述承台内的搭接筋外部套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一侧设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与所述波纹管平行设置且两者外侧套设有加强筋。可选地,所述波纹管一侧设有注浆孔,其另一侧设有排气孔,所述注浆孔和排气孔延伸通至所述承台外。可选地,所述波纹管两端设有封口橡胶塞,并且所述波纹管内通过注浆孔压力灌注高强度、无收缩的灌浆料。可选地,所述加强筋为螺旋状或封闭圆环状,所述加强筋外径大于波纹管和预埋钢筋的总外径。可选地,螺旋状的所述加强筋为弹簧箍筋,根据浆锚搭接处的约束作用要求,调整弹簧箍筋的螺旋间距。可选地,所述搭接筋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台身之间设有防止台身被破坏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裹套在所述搭接筋上半部分的若干层保护套和固定套设在所述保护套顶部的保护帽。可选地,所述保护套为至少三层牛毛毡,所述保护帽为橡胶套。可选地,所述承台与所述台身之间夹设有软垫层,所述软垫层铺满所述台身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软垫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搭接筋两侧的氯丁橡胶垫块和设置在所述氯丁橡胶垫块外侧的海绵橡胶垫块。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桥台施工方法,施工场地小,分段施工不会出现溜坍现象,保证施工安全。2.本专利技术的桥台结构,台身和承台铰接,可以转移上部结构(即台身)对桩基础(即承台)的影响,释放部分转动动能,避免桩基础发生大的侧移,影响桩基础的承载能力;由于台身和承台背墙处有填土,因此台身与承台之间做成铰接,在稳定性方面能够满足要求;通过将台身和承台之间做成铰接以避免整体桥或者传统半整体桥因温度荷载作用,在连接处形成塑性铰的问题,当上部结构受到温度荷载影响时,能量在铰接处释放,因此可以避免轴向荷载承载能力的降低,同时降低了承台的侧向位移;另外,在温度荷载作用下铰接结构也进一步降低了承台连接处的开裂,增强了承台的耐久性。3.本专利技术的桥台结构,搭接筋的上半部分与台身之间设有防止台身被破坏的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包括裹套在钢筋上半部分上的若干层保护套和固定套设在保护套顶部的保护帽,保护装置可避免搭接筋的端头对台身的混凝土产生局部破坏。4.本专利技术的桥台结构,通过台身与承台铰接处填充的氯丁橡胶垫块和海绵橡胶垫块所产生的变形,可以进一步的调节外界环境对承台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吸收部分桥梁上部结构所产生的能量,有效的提高半整体式无缝桥的整体性能。5.本专利技术的桥台结构,施工时,预埋钢筋事先安装在承台内,其次在承台内相对预埋钢筋一侧设置波纹管,从而把搭接筋插入固定在波纹管内并在其另一侧固定连接台身,波纹管与预埋钢筋平行设置,其外侧套设有加强筋,可有效约束搭接钢筋间的横肋斜向挤压锥楔作用,防止造成纵向劈裂裂缝的发展,以配置相应的横向约束,缩减钢筋搭接的长度。6.本专利技术的桥台结构,通过注浆孔进行灌浆操作,将坐浆层灌满的同时,浆料会从排气孔溢出,即代表波纹管已被浆料灌满,并且在注浆完成的二十四小时内不应有扰动,最后封堵排气孔,继而封堵注浆孔,确保波纹管内浆料密实。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清理隧道外侧仰坡危石,然后对其进行素喷C25砼封闭,喷射的厚度为8cm;/nS2、对隧道外侧边坡由上至下进行锚喷支护,锚杆采用φ22mm砂浆锚杆,砂浆锚杆长度为4.5m,间、排距为0.8m×0.8m,用φ8mm钢筋制作钢筋网,钢筋网的网格间距为20cm×20cm,将钢筋网连接在砂浆锚杆上,在钢筋网上喷C25砼,喷砼的厚度为15cm;/nS3、对桥台及台前梁槽两侧二衬部位施做一排φ42×3.5mm的锁脚锚管,锁脚锚管的长度为4m,锁脚锚管的纵向间距为0.8m,锁脚锚管和隧道侧面的接触处与水沟底面的距离为0.3m,并施做锚垫板,锁脚锚管与水平线之间成10~15度夹角;/nS4、对隧道二衬左、右边墙,加设φ140mm的钢管横梁进行临时支撑,钢管间的纵向间距为1.0m;钢管两端分别顶在左、右边墙上;/nS5、隧底开挖:隧道内桥台施工采用分步开挖,先左后右,在桥台基坑对应岩体左侧在开挖前先施做一排φ42mm注浆锁脚锚管进行加固,注浆锁脚锚管长度为4m,所述注浆锁脚锚管间的纵向间距为0.8m,注浆锁脚锚管与水平线成45度夹角,并施做锚垫板,注浆浆液采用重量比为1:1的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5~2.0Mpa,每层开挖高度不大于1m,开挖后及时浇筑边墙微膨胀、具有补偿收缩性能的C35钢筋砼,浇筑厚度为79cm,环向主筋为HRBφ20mm钢筋,相邻环向主筋的间距为25cm,纵向钢筋为HRBφ12mm钢筋,相邻纵向钢筋的间距为25cm,保护层厚6cm,预留长度不小于50cm的接茬筋,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直到该侧开挖至承台底;然后采用相同开挖方法施工另一侧桥台;开挖左侧基坑时,右侧临时开挖边坡,坡度不小于1:0.5,若边坡不稳定时采用锚喷支护;对右侧二衬边墙保护平台宽度不小于1m,基坑右侧采用放坡开挖;基槽开挖采用破碎锤开挖;/nS6、挖孔桩施工:挖孔桩采用混凝土护壁开挖方案,分节开挖,开挖一节支护一节,孔壁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选择1m步距施工,护壁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砼集中拌制,护壁厚度为15cm,护壁中主筋采用HRBφ12mm钢筋,各相邻主筋的间距为25cm,螺旋箍筋为φ8mm光面钢筋,螺旋箍筋的间距为30cm,待浇灌混凝土完毕后24h即可拆除护壁混凝土模板,为缩短拆模时间,在护壁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早强剂、减水剂,当开挖距基底设计标高0.3m时,采用人工清底,以免破坏原自然地基;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下钢筋笼,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桩基施工完成后,对桩的完整性采用超声波无破损法或动测法进行检测;/nS7、承台、台身施工: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砼集中拌制、运输,滑槽入模,承台砼一次浇筑,承台四个侧面设置间距为12cm的HRBφ12mm护面筋;台身砼分两次进行浇筑,第一次浇筑高度为垫石底面高度,第二次浇筑至设计标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清理隧道外侧仰坡危石,然后对其进行素喷C25砼封闭,喷射的厚度为8cm;
S2、对隧道外侧边坡由上至下进行锚喷支护,锚杆采用φ22mm砂浆锚杆,砂浆锚杆长度为4.5m,间、排距为0.8m×0.8m,用φ8mm钢筋制作钢筋网,钢筋网的网格间距为20cm×20cm,将钢筋网连接在砂浆锚杆上,在钢筋网上喷C25砼,喷砼的厚度为15cm;
S3、对桥台及台前梁槽两侧二衬部位施做一排φ42×3.5mm的锁脚锚管,锁脚锚管的长度为4m,锁脚锚管的纵向间距为0.8m,锁脚锚管和隧道侧面的接触处与水沟底面的距离为0.3m,并施做锚垫板,锁脚锚管与水平线之间成10~15度夹角;
S4、对隧道二衬左、右边墙,加设φ140mm的钢管横梁进行临时支撑,钢管间的纵向间距为1.0m;钢管两端分别顶在左、右边墙上;
S5、隧底开挖:隧道内桥台施工采用分步开挖,先左后右,在桥台基坑对应岩体左侧在开挖前先施做一排φ42mm注浆锁脚锚管进行加固,注浆锁脚锚管长度为4m,所述注浆锁脚锚管间的纵向间距为0.8m,注浆锁脚锚管与水平线成45度夹角,并施做锚垫板,注浆浆液采用重量比为1:1的水泥浆,注浆压力为0.5~2.0Mpa,每层开挖高度不大于1m,开挖后及时浇筑边墙微膨胀、具有补偿收缩性能的C35钢筋砼,浇筑厚度为79cm,环向主筋为HRBφ20mm钢筋,相邻环向主筋的间距为25cm,纵向钢筋为HRBφ12mm钢筋,相邻纵向钢筋的间距为25cm,保护层厚6cm,预留长度不小于50cm的接茬筋,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直到该侧开挖至承台底;然后采用相同开挖方法施工另一侧桥台;开挖左侧基坑时,右侧临时开挖边坡,坡度不小于1:0.5,若边坡不稳定时采用锚喷支护;对右侧二衬边墙保护平台宽度不小于1m,基坑右侧采用放坡开挖;基槽开挖采用破碎锤开挖;
S6、挖孔桩施工:挖孔桩采用混凝土护壁开挖方案,分节开挖,开挖一节支护一节,孔壁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选择1m步距施工,护壁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砼集中拌制,护壁厚度为15cm,护壁中主筋采用HRBφ12mm钢筋,各相邻主筋的间距为25cm,螺旋箍筋为φ8mm光面钢筋,螺旋箍筋的间距为30cm,待浇灌混凝土完毕后24h即可拆除护壁混凝土模板,为缩短拆模时间,在护壁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早强剂、减水剂,当开挖距基底设计标高0.3m时,采用人工清底,以免破坏原自然地基;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下钢筋笼,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曼葛纪平白松侯兆隆康笠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