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758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主传递路径减振的主减隔振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包括若干组环绕主减速器设置的反共振隔振机构,所述各反共振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撑杆、减振支臂、调频质量块。所述连接撑杆一端连接主减速器上端,另一端与减振支臂的支座铰接连接,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固定在机体上,所述减振支臂的运动摇臂一端连接支座,另一端设置有调频质量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取消了传统的弹簧板设计,结构更紧凑,同时使主减隔振装置零部件减少、提高了可靠性、使得拆装维护方便;另外设计了调频质量块,可以根据不同直升机的主旋翼转速频率,调整主减隔振装置的反共振频率,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减振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主传递路径减振的主减隔振装置。
技术介绍
直升机其特有的复杂气动环境和传动系统决定直升机振动问题的复杂性,振动问题一直是直升机在设计使用中的重要问题。直升机振动特点是典型的周期振动KnΩ与随机振动的叠加,振源主要是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其中旋翼的振动载荷在桨毂上合成六个分量的力和力矩,通过主减与机体的安装结构传递到机体上,是引起全机整体振动的最主要振源。直升机主减隔振主要是针对直升机主要激励源主旋翼,通过减小传递的机身的动载荷水平,改善直升机全机的振动水平,达到提升直升机驾乘舒适性以及机载设备振动环境的目的。主减隔振装置在主旋翼激励下产生与旋翼经主减传递至机身相反的动载荷,从而抵消旋翼的激励动载荷降低直升机全机振动。现有直升机主减隔振方案主要采用弹簧板提供支撑刚度达到减振目的,然而弹簧板需要主减速器连接,增加主减速器结构复杂度,同时弹簧板受载复杂,容易产生非线性影响,减低减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维护方便,通用性强的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包括若干组环绕主减速器设置的反共振隔振机构,所述各反共振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撑杆、减振支臂、调频质量块,其中,所述连接撑杆一端连接主减速器上端,另一端与减振支臂的支座铰接连接,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固定在机体上,所述减振支臂的运动摇臂一端连接支座,另一端设置有调频质量块。所述反共振隔离机构共四组,其中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一侧,另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另一侧。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为弧形框架结构,其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撑杆的连接耳片,其弧形框架结构内部设置有上下相对的倾斜耳片,且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之间保留相对运动间隙,其中,所述上倾斜耳片与框架上部结构为一体,下倾斜耳片与框架下部结构为一体,且面向运动摇臂倾斜,所述上下倾斜耳片均与运动摇臂连接。所述弧形框架结构的正视面和侧视面均为开口结构,且左右两侧面均开有槽口。所述上倾斜耳片与下倾斜耳片之间的运动间隙至少为1~10mm。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与运动摇臂连接点均在运动摇臂的轴线上。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与运动摇臂之间为铰接连接。所述运动摇臂之间设置有减重槽。所述调频质量块为能够套接在运动摇臂端部的多片独立质量片,并通过螺母锁定。所述的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当旋翼载荷经过主减速器往下传递时,再通过连接撑杆传递,带动支座反复压缩或拉伸,再由支座带动运动摇臂产生上下运动,调频质量块随着运动摇臂上下运动产生运动惯性力,并经过运动摇臂的放大作用抵消主减速器载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别于现有弹簧板式主减隔振方案,本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取消了传统的弹簧板设计,结构更紧凑,更广泛适用于不同的直升机主减安装方式;同时无弹簧板设计使主减隔振装置零部件大大减少、提高了可靠性、使得拆装维护方便;另外,本专利技术主减隔振装置设计了调频质量块,可以根据不同直升机的主旋翼转速频率,调整主减隔振装置的反共振频率,可适用于不同频率要求的多型直升机,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减振支臂的正视图;图3为减振支臂的零件分解图,其中,1-连接撑杆、2-调频质量块、3-减振支臂、4-支座、5-运动摇臂、6-主减速器、7-上倾斜耳片、8-下倾斜耳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包括四组环绕主减速器设置的反共振隔振机构,所述各反共振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撑杆1、减振支臂、调频质量块,其中,所述连接撑杆一端连接主减速器上端,另一端与减振支臂的支座铰接连接,其中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一侧,另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另一侧,从而使得各组反共振隔振机构的连接撑杆的几何虚焦点位于主减速器轴心,可有效降低主减速器安装频率。请同时参阅图2、图3,所述减振支臂主要由支座和运动摇臂构成。其中,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为弧形框架结构,固定在机体上,由钢材料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所述弧形框架结构的正视面和侧视面均为开口结构,且左右两侧面均开有槽口,以减重,及便于运动摇臂安装。所述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撑杆的连接耳片,其弧形框架结构内部设置有上下相对的倾斜耳片,其中,所述上倾斜耳片与框架上部结构为一体,下倾斜耳片与框架下部结构为一体,所述上下倾斜耳片均与运动摇臂连接,且下倾斜耳片面向运动摇臂倾斜,以便于带动运动摇臂。另外,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之间保留相对运动间隙,上倾斜耳片与下倾斜耳片之间的运动间隙为1~10mm,使得在连接撑杆所传递的载荷作用下,支座变形可带动上下倾斜耳片相对运动时,具有足够的间隙,使得运动摇臂产生杠杆运动,同时避免上下倾斜耳片接触传递载荷。同时,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与运动摇臂之间为铰接连接,且连接点均在运动摇臂的轴线上,使得运动摇臂的具有足够大的杠杆放大作用,以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所述运动摇臂中部设置有减重槽,一端连接支座内的上下倾斜耳片,另一端设置有调频质量块。所述调频质量块为能够套接在运动摇臂端部的多片独立质量片,并通过螺母锁定,通过增加质量片,可以调节反共振频率,满足不同减振需求,提高减振性能。本专利技术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实际工作时,当旋翼动载荷经过主减速器以及连接撑杆往下传递时,支座在旋翼动载荷作用下支座上下安装面之间产生反复压缩或拉伸变形,支座上下安装面相对变形引起上下倾斜耳片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并进一步使得运动摇臂上下运行,从而带动调频质量块上下运动,产生惯性力,惯性力经过运动摇臂与支座组成的杠杆放大作用下,抵消旋翼动载荷向机身传递,达到隔振的效果,经试验验证,可以达到80%以上的隔振效果。有别于现有弹簧板式减振机构,本专利技术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除了连接撑杆外,与主减速器无直接连接,因此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通用性强,可适合不同类型的主减速器,同时隔振性能好,因此相对现有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未详尽部分为常规技术。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组环绕主减速器设置的反共振隔振机构,所述各反共振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撑杆、减振支臂、调频质量块,其中,所述连接撑杆一端连接主减速器上端,另一端与减振支臂的支座铰接连接,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固定在机体上,所述减振支臂的运动摇臂一端连接支座,另一端设置有调频质量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组环绕主减速器设置的反共振隔振机构,所述各反共振隔振机构包括连接撑杆、减振支臂、调频质量块,其中,所述连接撑杆一端连接主减速器上端,另一端与减振支臂的支座铰接连接,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固定在机体上,所述减振支臂的运动摇臂一端连接支座,另一端设置有调频质量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共振隔离机构共四组,其中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一侧,另两组的连接撑杆相互临近设置在主减速器上端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支臂的支座为弧形框架结构,其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撑杆的连接耳片,其弧形框架结构内部设置有上下相对的倾斜耳片,且所述上下倾斜耳片之间保留相对运动间隙,其中,所述上倾斜耳片与框架上部结构为一体,下倾斜耳片与框架下部结构为一体,且面向运动摇臂倾斜,所述上下倾斜耳片均与运动摇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反共振主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框架结构的正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续兴沈安澜张鹏杰伍特辉王宇奇陈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