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连交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233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在针状电极上设置了防护部,在使用前,针状电极漏出在防护装置外,使用后,针状电极被收入到防护部中,并被针状电极尾端的限位块和防护部的限位通孔固定在防护部中,整个针状电极被完全套在防护部中,起到了安全防护的作用,医护人员在拔出电极后,只需要将针状电极直接套在防护部中即可,不需要其他的操作,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性,使用非常方便,也简化了针状电极安全操作手法,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性。

A safety needle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设置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
技术介绍
针电极是一种常用的医用传感器件。在检测生物电或行电刺激时,电极是仪器系统与生物体连接或耦合的环节。电极的用途是从生物体中直接取出电信号。应用电极在生物体上获取电信号时,被测对象的特点不同,采用的电极结构也不一样。在探测单个细胞或组织深部的电位时,采用微电极;测量组织局部区域的电活动时,采用针电极;测量生物体表的电位时,可采用体表电极。医用针电极主要用于有证执业医师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治疗和手术过程中对人体相应部分的生物电信号(脑电,心电,肌动电流)采集传送到神经监护仪、脑电记录仪(EEG)、心电记录仪(ECG)、及肌动电流记录仪(EMG),进行处理,分析诊断。也可将低频治疗仪发出的低频脉冲波送入患者皮肤下,对末梢神经进行刺激,激发和起搏患者麻痹末梢神经的潜能,以判定神经的生理状态。采集脑神经电生理信号的电极多为直针或折弯针电极,其操作方便、可靠、提高信号采集的准确性。目前使用的针状电极,多为直针,没有防刺伤装置,使用前、后容易出现刺伤其他人员的情况,增加职业暴露、交叉感染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解决现有技术中针电极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包括防护部、针状电极和导线,所述导线连接在针状电极的尾端,所述防护部套设在导线上并可自由滑动,所述防护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供导线和针状电极尾端穿过的限位通孔,所述针状电极的尾端或与针状电极尾端连接处的导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通孔相配合的限位块。为了实现对针状电极的限位作用,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沿针状电极针尖的延伸方向,第一限位块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限位块的设置位置,第一限位块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块的尺寸。为了借助限位块和限位通孔完成限位的作用,所述防护部的设有限位通孔的一端为可变形材料制成;第二限位块与所述限位通孔形成形状配合且单向穿过所述限位通孔,第一限位块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通孔的尺寸。为加工和使用方便,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为三角形或者楔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针状电极上设置了防护部,在使用前,针状电极漏出在防护装置外,使用后,针状电极被收入到防护部中,并被针状电极尾端的限位块和防护部的限位通孔固定在防护部中,整个针状电极被完全套在防护部中,起到了安全防护的作用,医护人员在拔出电极后,只需要将针状电极直接套在防护部中即可,不需要其他的操作,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性,使用非常方便,也简化了针状电极安全操作手法,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在使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状电极,2、防护部,3、第一限位块,4、第二限位块,5、限位通孔,6、导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本申请涉及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该电极包括防护部2、针状电极1和导线6,所述导线5连接在针状电极1的尾端,所述防护部套2设在导线5上并可自由滑动,所述防护部2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供导线6和针状电极1尾端穿过的限位通孔5,所述针状电极1的尾端或与针状电极1尾端连接处的导线6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通孔5相配合的限位块。防护部套设在导线上,整个防护部可以在导线上自由滑动,在使用前,即产品的出场初始状态下,防护部是位于导线上的,并没有套设到针状电极上,即,此时的针状电极是直接裸露在外的,这样的状态便于医护人员直接用针状电极进行穿刺工作,由于此时的电极都是被医护人员直接手持的,并没有随意摆放和处置,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此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防护。为了使得防护部能够在导线上滑动,防护部的尺寸一般只需要稍稍大于导线的尺寸即可,具体的防护部尺寸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导线尺寸进行适当调整,只要能够满足防护部可以在导线上滑动即可。为了实现对针状电极的限位作用,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3和第二限位块4,沿针状电极1针尖的延伸方向,第一限位块3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限位块4的设置位置,第一限位块3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块4的尺寸。第一限位块的尺寸可以通过并套入到防护部,但是不能穿过限位通孔。本技术的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设置在更靠近针状电极针尖的位置,第二限位块设置在第一限位块的下方,即更靠近针状电极尾端的位置。第一限位块的作用是将针状电极完全卡止在防护部中,第二限位块的作用是单向穿过限位通孔,并在单向穿过限位通孔之后与第一限位块配合,将使用后的针状电极完全限位在防护部中,起到对针状电极的安全防护作用。为了借助限位块和限位通孔完成限位的作用,所述防护部2的设有限位通孔5的一端为可变形材料制成;第二限位块4与所述限位通孔5形成形状配合且单向穿过所述限位通孔,第一限位块3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通孔5的尺寸。限位通孔需要能够供第二限位块单向通过,但是不能使供第一限位块通过,为了使第二限位块单向穿过限位通孔,本技术防护部设有限位通孔的一端采用可变性材料制成,或者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同时,第二限位块可以和限位通孔形成形状配合,为加工和使用方便,所述第二限位块5的为三角形或者楔形,或者是具有一端是大头、一端是小头的其他形状,都需要保证第二限位块能够单方向穿过限位通孔,而不能返回,即单向穿过所述限位通孔。本申请的使用过程为:在使用前,处于原始的出厂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的针状电极露出在外,供医护人员手持进行电极的针刺,此时的防护部是套设在导线上,由于防护部可以在导线上自由滑动,因此,可以将防护部滑移到距离针状电极具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以不影响医护人员的针刺动作为宜,此时的针状电极处于初始状态,准备进行针刺。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手持电极进行针刺工作,这与普通的针电极的操作一样。使用后,如图2所示,医护人员将针状电极从病人身体上拔出,将套设在导线上的防护部滑动到针状电极处,继续滑动防护部,将针状电极完全套在防护部中,此时,第二限位块穿过了防护部上的限位通孔,第一限位块由于其具有比较大的尺寸,不能穿过限位通孔,而且由于第二限位块的特殊形状,其只能单向穿过限位通孔,而不能回退,因此,此时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限位通孔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将限位通孔限制在它们两个之间,进而限制了防护部的位移,而此时的防护部刚好将针状电极完全套设在其中,结合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作用,此时的防护部一方面完全将针状电极套住,一方面又被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住不能发生位移,因此,这个时候的防护部就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有效避免了使用后的针状电极的尖锐针尖造成的二次伤害和医源性污染。即,针状电极的尖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包括防护部、针状电极和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在针状电极的尾端,所述防护部套设在导线上并可自由滑动,所述防护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供导线和针状电极尾端穿过的限位通孔,所述针状电极的尾端或与针状电极尾端连接处的导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通孔相配合的限位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防护针电极,包括防护部、针状电极和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在针状电极的尾端,所述防护部套设在导线上并可自由滑动,所述防护部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供导线和针状电极尾端穿过的限位通孔,所述针状电极的尾端或与针状电极尾端连接处的导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通孔相配合的限位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针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沿针状电极针尖的延伸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学强何连交
申请(专利权)人:何连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