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光束控制部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6519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背面、反射面、出射面、第一凹部。第一凹部包含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以随着远离光轴而靠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第一倾斜面的正面侧端部在沿着光轴的方向上,与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心射出、由入射面入射并由反射面反射而朝向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背面侧的位置,且与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端部射出、由入射面入射、不经由反射面而直接朝向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正面侧的位置。

Light 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beam control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光束控制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光束控制部件。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透射式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使用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作为背光源。近年来,开始使用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例如,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光束控制部件(透镜)及光漫射部件。发光元件例如是白色发光二极管等发光二极管(LED)。多个发光元件以矩阵状配置于基板上(例如,将包含多个发光元件的列配置多列)。在各发光元件之上配置有将从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向基板的面方向扩展的光束控制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被光漫射部件漫射,呈面状地照射被照射部件(例如液晶面板)。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光模块(发光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专利文献1的光模块具有发光元件40及光方向转换元件10(光束控制部件)。光方向转换元件10具有:使从发光元件40射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12b、12c、使从光入射面12b、12c入射的光全反射的光反射面12d、使由光反射面12d反射后的光向侧方射出的光出射面12e。在专利文献1的光模块中,通过利用包含光漫射剂14的透明树脂成型光方向转换元件10,来使一部分的光从光反射面12d射出,提高从光方向转换元件10射出的光的辉度的均匀性。然而,近年来,从廉价地制造大型的面光源装置的观点来看,要求减少发光元件的数量(例如减少包含多个发光元件的列的数量)。即,要求即使减少包含多个发光元件的列的数量,也使光遍布至面光源装置的每个角落。伴随于此,要求光束控制部件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尽可能地到达远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11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光模块中,从光反射面12d朝上射出的光和从光出射面12e朝下射出的光较多。从光出射面12e朝下射出的光由光出射面12e附近的基板和面光源装置的内侧底面的反射面的表面进行漫射反射,并朝上行进。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光模块中,存在以下问题:不仅从发光元件40到达远处的光较少,而且光方向转换元件10附近的辉度较高,容易产生辉度不均。另外,在近年的面光源装置中,为了使光遍布至每个角落,期望即使在减少了发光元件的数量(减少了包含多个发光元件的列的数量)的情况下,光束控制部件也具有在长度方向(两个光出射面12e相对的方向)上使光扩展的配光特性(配光特性具有各向异性)。但是,若在长度方向上使光过度扩展(配光特性具有过度的各向异性),则光难以向宽度方向(光出射面12e延伸的方向)扩展。由此,还存在以下问题:光难以到达面光源装置的各个角落,在面光源装置的中央部的辉度与各个角落的辉度之间容易产生辉度不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从出射面朝下射出的光所引起的辉度不均,使光到达远处的发光装置。优选地,还提供能够在维持配光特性的同时,将面光源装置的中央部的辉度与角落部的辉度之间的辉度不均减小的发光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发光装置及具有发光装置的面光源装置、以及用于发光装置的光束控制部件。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该发光装置中,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入射面,其以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背面,以包围所述入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入射面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反射面,配置于与所述背面相反一侧的正面侧,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反射;出射面,以将所述背面和所述反射面连上的方式配置,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外部射出;以及第一凹部,在所述背面开口,配置于比所述入射面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所述第一凹部包含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以随着远离所述光轴而逐渐靠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正面侧端部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心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并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而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背面侧的位置,且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端部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不经由所述反射面而直接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正面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多个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以及光漫射板,该光漫射板使从所述发光装置射出的光漫射并透射。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具有: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件,该显示部件被照射从所述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能够抑制从出射面朝下射出的光所引起的辉度不均,使光到达远处的发光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A~图2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图3A、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A~图4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5A~图5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6A~图6E是表示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7A~图7C是发光装置中的一部分的光路图。图8是表示光漫射板上的照度分布的结果的曲线图。图9A~图9C是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央部及端部射出的光的光路图。图10A~图10D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剖面图。图12A~图12F是表示变形例3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3A~图13D是表示变形例4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4A~图14G是包含变形例3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中的光路图。图15A~图15G是包含变形例4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中的光路图。图16是标绘了图14及图15的结果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1](面光源装置的结构)图2A~图2C、图3A、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2A是面光源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主视图。图3A是将图2A中的光漫射部件140取下后的俯视图,图3B是图2A的A-A线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光漫射部件140中包括光漫射板或光学片等。如图2A~图2C、图3A、图3B所示,面光源装置100具有:壳体110、基板120、多个发光装置130、以及光漫射板140。另外,如图2B及图2C所示,面光源装置100通过与液晶面板等显示部件(被照射部件)107(图2B、图2C中以虚线表示)组合,还能够作为显示装置100’使用。壳体110是用于在其内部容纳基板120及多个发光装置130的、至少一部分开口的箱。壳体110具有:水平面111;两个第一斜面112,以隔着水平面111的方式配置,且向光漫射板140倾斜;以及两个第二斜面113,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该发光装置中,/n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n入射面,其以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n背面,以包围所述入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入射面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n反射面,配置于与所述背面相反一侧的正面侧,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反射;/n出射面,以将所述背面和所述反射面连上的方式配置,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外部射出;以及/n第一凹部,在所述背面开口,配置于比所述入射面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n所述第一凹部包含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以随着远离所述光轴而逐渐靠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n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正面侧端部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心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并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而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背面侧的位置,且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端部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不经由所述反射面而直接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正面侧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22 JP 2017-159739;20180809 JP 2018-1502281.一种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该发光装置中,
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
入射面,其以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
背面,以包围所述入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入射面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反射面,配置于与所述背面相反一侧的正面侧,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反射;
出射面,以将所述背面和所述反射面连上的方式配置,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外部射出;以及
第一凹部,在所述背面开口,配置于比所述入射面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
所述第一凹部包含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以随着远离所述光轴而逐渐靠近正面侧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正面侧端部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中心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并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而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背面侧的位置,且与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端部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不经由所述反射面而直接朝向所述出射面的光相比,位于更靠正面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还在所述出射面开口,
所述第一倾斜面还作为所述出射面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恭平泷泽昌代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