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移动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6338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无人移动体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其中,该无人移动体具有:马达;充电式的蓄电部,其向马达提供电力;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其与蓄电部电连接;供电控制单元,其对从受电线圈向蓄电部的供电进行控制;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其对无人移动体进行控制;以及箱体,其收纳蓄电部、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至少蓄电部、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电路部。电路部为了接地而与箱体电连接。箱体中的与电路部电连接而使该电路部接地的部位仅有一个部位。

Unmanned mobil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无人移动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移动体。
技术介绍
公知有以非接触的方式被提供充电用电力的无人搬运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电磁感应耦合而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交流电力的无人搬运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74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那样的无人搬运车中,在采用了利用磁场的方法作为非接触的供电方法时,当来自送电装置的磁通穿过无人搬运车的箱体时,有时在箱体中产生涡电流。在该情况下,在箱体的部分彼此之间产生电位差。其中,收纳于箱体的内部的无人搬运车的电路部为了接地而与箱体电接触。因此,当在箱体中产生电位差时,有时不必要的电流经由箱体而流到电路部,导致电路部进行错误动作。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电路部进行错误动作的无人移动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无人移动体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其中,所述无人移动体具有:马达;充电式的蓄电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其与所述蓄电部电连接;供电控制单元,其对从所述受电线圈向所述蓄电部的供电进行控制;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其对所述无人移动体进行控制;以及箱体,其收纳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至少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电路部,所述电路部为了接地而与所述箱体电连接,所述箱体中的与所述电路部电连接而使所述电路部接地的部位仅有一个部位。本专利技术的的一个方式的无人移动体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其中,所述无人移动体具有:马达;充电式的蓄电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其与所述蓄电部电连接;供电控制单元,其对从所述受电线圈向所述蓄电部的供电进行控制;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其对所述无人移动体进行控制;箱体,其收纳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以及电路部,其是至少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所述箱体具有包围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的框部,所述框部具有多个梁部,所述箱体的与所述电路部电连接而使所述电路部接地的部位仅是一个所述梁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电路部进行错误动作的无人移动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系统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的示意图。图4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无人移动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XYZ坐标系是以各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为基准的三维直角坐标系。Z轴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方向。将Z轴方向简称为“铅垂方向Z”。X轴方向和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并且相互垂直的方向。将X轴方向称作“前后方向X”,将Y轴方向称作“左右方向Y”。另外,将Z轴方向的正侧、即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即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将X轴方向的负侧称作“前后方向一侧”,将X轴方向的正侧称作“前后方向另一侧”。将Y轴方向的负侧称作“左右方向一侧”,将Y轴方向的正侧称作“左右方向另一侧”。左右方向Y相当于规定的方向。左右方向一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一侧。左右方向另一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另一侧。另外,“铅垂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第1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人移动体系统10具有送电装置30和无人移动体20,该无人移动体20是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装置30例如设置于地面。如图2所示,送电装置30具有送电线圈31和送电单元32。送电线圈31是能够对后述的受电线圈61送电的非接触供电用的线圈。送电线圈31例如呈以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在图1所示的配置关系中,送电线圈31例如呈以与左右方向Y平行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从外部的电源36对送电单元32提供电力。电源36可以是DC电源,也可以是商用电源等交流电源。送电单元32具有送电电源部33、送电通信部35以及送电控制部34。送电电源部33根据送电控制部34的控制而将从电源36提供的电力输出给送电线圈31。送电通信部35例如具有红外线传感器等,接收从设置于无人移动体20的后述的受电通信部65射出的通信用的红外线。并且,送电通信部35也可以向无人移动体20的受电通信部65射出通信用的红外线。送电控制部34根据送电通信部35所接收的红外线而对基于送电线圈31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如图1至图4所示,无人移动体20具有箱体20a、顶板22、推进单元40、从动车轮44、受电装置60、蓄电部50、供电控制单元51、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80、第1绝缘部件24、第2绝缘部件25以及磁通屏蔽部件23。如图1和图3所示,箱体20a整体上呈在上侧开口的箱状。如图3所示,箱体20a收纳蓄电部50、供电控制单元51以及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80。箱体20a具有包围蓄电部50、供电控制单元51以及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80的框部21。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框部21呈矩形框状。框部21是金属制的。框部21具有多个梁部21a、21b、21c、21d。如图1所示,梁部21a和梁部21b呈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方筒状。梁部21a和梁部21b彼此在左右方向Y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梁部21c和梁部21d沿左右方向Y延伸,彼此在前后方向X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梁部21c将梁部21a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端部和梁部21b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端部连起来。梁部21d将梁部21a的前后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和梁部21b的前后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连起来。顶板22呈板状,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从上侧观察顶板22时的形状例如是在前后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形状。顶板22配置于箱体20a的上侧。顶板22封闭箱体20a的上侧的开口。顶板22是金属制的。能够在顶板22的上侧的面即装载面22a上例如装载无人移动体20所搬运的对象物。装载面22a是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长方形状的面。另外,从上侧观察顶板22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长方形状以外的形状。从上侧观察顶板22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推进单元40沿着左右方向Y设置有两个。两个推进单元40关于左右方向Y而对称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推进单元40具有马达41、驱动车轮42以及马达控制部43。即,无人移动体20具有马达41、驱动车轮42以及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移动体,其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其中,/n所述无人移动体具有:/n马达;/n充电式的蓄电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n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其与所述蓄电部电连接;/n供电控制单元,其对从所述受电线圈向所述蓄电部的供电进行控制;/n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其对所述无人移动体进行控制;以及/n箱体,其收纳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n至少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电路部,/n所述电路部为了接地而与所述箱体电连接,/n所述箱体中的与所述电路部电连接而使所述电路部接地的部位仅有一个部位。/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19 JP 2017-1793221.一种无人移动体,其通过非接触供电而被提供电力,其中,
所述无人移动体具有:
马达;
充电式的蓄电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
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其与所述蓄电部电连接;
供电控制单元,其对从所述受电线圈向所述蓄电部的供电进行控制;
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其对所述无人移动体进行控制;以及
箱体,其收纳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
至少所述蓄电部、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电路部,
所述电路部为了接地而与所述箱体电连接,
所述箱体中的与所述电路部电连接而使所述电路部接地的部位仅有一个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移动体,其中,
所述受电线圈安装于所述箱体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
所述一个部位位于所述箱体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人移动体,其中,
所述电路部还具有:
第1接地部,其将所述蓄电部接地;
第2接地部,其将所述供电控制单元接地;以及
第3接地部,其将所述无人移动体控制单元接地,
所述第1接地部、所述第2接地部以及所述第3接地部彼此电连接,
所述第1接地部、所述第2接地部以及所述第3接地部中的仅任意一个接地部与所述一个部位电连接,
所述第1接地部、所述第2接地部以及所述第3接地部中的其他接地部经由所述一个接地部而与所述一个部位电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平康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