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季华实验室专利>正文

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5908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及装置,所述电路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控制模块、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以及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以及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驱动模块还分别与交流电和伺服电机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均能够单独地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进行供电,在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其中一个停止输出供电电压时,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还能继续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伺服驱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突然断电时控制驱动部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了整个伺服驱动系统的安全性能。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device of servo driv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伺服电机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伺服电机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例如工业机器人就是一种由机器本体、伺服电机和控制部分组成的系统。由于伺服电机是工业生产中的执行器,因此为了得到优良的电机性能,就需要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高安全性的伺服电机系统。在现有的伺服电机系统中,通常采用一套供电系统为伺服电机系统的控制模块进行电源供电,在该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控制模块由于缺少供电而无法工作,从而导致伺服电机系统无法继续运行,这不仅会造成生产线停线,还会因控制模块突然断电而无法正常进行安全关闭流程,导致伺服电机系统的部件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供电系统突然断电时伺服电机系统无法实现正常关机流程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连接,用于接收交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出端以及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与直流电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三输出端和所述第四输出端输出;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连接;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还分别与交流电和伺服电机连接。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包括相互隔离的驱动地和控制地;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以及所述驱动模块接驱动地;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以及所述控制模块接控制地。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连接。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隔离模块,所述隔离模块包括隔离采样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分别通过所述隔离采样电路以及所述隔离驱动电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隔离采样电路用于对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性能参数进行采样并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以使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电性能参数发出控制信号;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用于将所述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驱动模块,以使所述驱动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号驱动伺服电机。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电压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隔离采样电路的低压侧以及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低压侧连接,以用于输出所述第一供电电压;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电压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隔离采样电路的高压侧以及所述隔离驱动电路的高压侧连接,以用于输出所述第二供电电压。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整流电路、预充电回路以及储能元件;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通过预充电回路与所述储能元件连接;所述储能元件还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与多个伺服电机连接,以用于驱动多个伺服电机;所述储能元件还通过所述驱动模块与多个伺服电机的电源端连接,以用于为多个伺服电机供电。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编码接口,所述编码接口分别与每个伺服电机通信连接,以用于获取每个伺服电机的运行参数。可选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抱闸控制模块,所述抱闸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直流电连接,所述抱闸控制模块用于在直流电断电时锁紧伺服电机。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装置,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装置包括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交流电和直流电连接,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被配置为如上所述的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来接收两路不同的能量输入,并且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能够输出两路不同的供电电压,以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进行供电。即,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均能够单独地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进行供电。即使两路供电输入其中一路断电导致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其中一个停止输出供电电压,也不影响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了伺服驱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突然断电时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了整个伺服驱动系统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第一电源63储能元件20第二电源70直流电30控制模块80抱闸控制模块31编码接口M伺服电机40驱动模块GND1驱动地50隔离模块GND2控制地51隔离采样电路D1第一二极管52隔离驱动电路D2第二二极管60交流电D3第三二极管61整流电路D4第四二极管62预充电回路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连接,用于接收交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n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出端以及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与直流电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三输出端和所述第四输出端输出;/n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连接;/n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还分别与交流电和伺服电机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连接,用于接收交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
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出端以及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与直流电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并转换为第一供电电压和第二供电电压后分别从所述第三输出端和所述第四输出端输出;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连接;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还分别与交流电和伺服电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包括相互隔离的驱动地和控制地;
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以及所述驱动模块接驱动地;
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以及所述控制模块接控制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源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源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系统供电电路还包括隔离模块,所述隔离模块包括隔离采样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通过所述隔离采样电路以及所述隔离驱动电路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剑温志庆王宏邓锦祥
申请(专利权)人:季华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