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大气污染,全球范围内提倡绿色能源,各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电池迅速发展。由于车辆在正常行驶时产生的弱冲击作用以及发生碰撞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强冲击作用,都会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寿命。电池的抗冲击性能对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面向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必须高度重视动力电池的抗冲击性能的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减少外界冲击力对电池影响,提高了对电池的保护的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包括电池箱体内壳,电池箱体内壳为顶部开口的矩形箱体状结构,电池箱体内壳的内部设置有隔板,电池箱体内壳内设置有动力电池,电池箱体内壳的外部设置有电池箱体外壳装置,电池箱体内壳的顶部开口上活动设置有箱盖,电池箱体外壳装置包括外壳本体,外壳本体为顶部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内壳(1),电池箱体内壳(1)为顶部开口的矩形箱体状结构,电池箱体内壳(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2),电池箱体内壳(1)内设置有动力电池,电池箱体内壳(1)的外部设置有电池箱体外壳装置(3),电池箱体内壳(1)的顶部开口上活动设置有箱盖(4),电池箱体外壳装置(3)包括外壳本体(31),外壳本体(31)为顶部开口的矩形箱体状结构,电池箱体内壳(1)位于外壳本体(31)内,外壳本体(31)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加强装置(5),加强装置(5)包括加强杆安装槽(51),加强杆安装槽(51)设置在外壳本体(31)的侧壁上,且加强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内壳(1),电池箱体内壳(1)为顶部开口的矩形箱体状结构,电池箱体内壳(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2),电池箱体内壳(1)内设置有动力电池,电池箱体内壳(1)的外部设置有电池箱体外壳装置(3),电池箱体内壳(1)的顶部开口上活动设置有箱盖(4),电池箱体外壳装置(3)包括外壳本体(31),外壳本体(31)为顶部开口的矩形箱体状结构,电池箱体内壳(1)位于外壳本体(31)内,外壳本体(31)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加强装置(5),加强装置(5)包括加强杆安装槽(51),加强杆安装槽(51)设置在外壳本体(31)的侧壁上,且加强杆安装槽(51)的顶部与外壳本体(31)的顶部开口齐平,加强杆安装槽(51)内自上而下依次活动设置有若干加强杆(6),箱盖(4)包括盖本体(41),盖本体(41)位于电池箱体内壳(1)的顶部开口上,且盖本体(41)的形状与外壳本体(31)的顶部开口的形状相适配,盖本体(41)的四角上还均设置有若干紧固螺栓(42),且紧固螺栓(42)贯穿盖本体(41)至外壳本体(31)内,盖本体(41)的底面上还设置有主密封板(43)和四个密封条(44),主密封板(43)位于盖本体(41)的底面的中心位置上,且主密封板(43)位于电池箱体内壳(1)的顶部开口内,四个密封条(44)的位置分别与加强杆安装槽(51)的位置一一相对应,且密封条(44)分别位于相对应位置的加强杆安装槽(5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冲击的动力电池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杆(6)包括杆本体(61),杆本体(61)为中空状结构,杆本体(61)的底面上设置有矩形槽(62),杆本体(61)的后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定位销(63),定位销(63)两侧的杆本体(61)的后端面上对称设置有若干散热孔(64),且散热孔(64)均与矩形槽(62)之间相连通,杆本体(61)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左卡块(65)和右卡块(66),加强杆安装槽(51)的对立内壁上还分别设置有若干左杆槽(511)和若干右杆槽(512),且左杆槽(511)和右杆槽(512)均分别自上而下依次分布,杆本体(61)位于左杆槽(511)和右杆槽(512)之间的加强杆安装槽(51)内,且左卡块(65)和右卡块(66)分别位于左杆槽(511)和右杆槽(512)内,加强杆安装槽(51)两侧的外壳本体(31)上还分别活动设置有左销杆(67)和右销杆(68),且左销杆(67)的一端依次贯穿左杆槽(511)和左卡块(6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友信宏科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