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包括给油系统主体、给油系统主体上端所设的负压进油系统与给油系统主体下端所设的注油系统,所述给油系统主体的左上端开设有负压孔I,所述给油系统主体的右上端设有进油腔,且在进油腔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负压进油系统,所述负压进油系统的上端设有负压盖,所述负压盖的中间设有腔体结构的真空室,所述负压盖的左上端开设有与真空室相连通的负压孔II,所述负压孔II的左下端与负压孔I的右上端通过连接孔相连通,所述真空室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上膜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发动机启动时的手拉次数,由注油系统代替,更佳省时省力,并且还能够有效解决工况恶劣情况下的油液面不平衡的漏油现象。
A new type of oil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化油器
,具体为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
技术介绍
化油器是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化油器会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需求,自动配比出相应的浓度,输出相应的量的混合气,为了使配出的混合气混合的比较均匀,化油器还具备使燃油雾化的效果,以供机器正常运行。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小型汽油机系列化油器大都采用油压差进行直接进油,油箱燃油通过油箱与化油器的高度差进入浮子室腔内,当发动机将处于长时间不工作状态下,带油开关结构的化油器,需手动关闭油开关将进油管道关闭,不带油开关结构的化油器,进油管道无法关闭,燃油直接与浮子室腔相通。上述两种结构,关闭、开启油开关,操作繁琐、不便捷;持续进油无法调整,易漏油。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包括给油系统主体、给油系统主体上端所设的负压进油系统与给油系统主体下端所设的注油系统,所述给油系统主体的左上端开设有负压孔I,所述给油系统主体的右上端设有进油腔,且在进油腔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负压进油系统,所述负压进油系统的上端设有负压盖,所述负压盖的中间设有腔体结构的真空室,所述负压盖的左上端开设有与真空室相连通的负压孔II,所述负压孔II的左下端与负压孔I的右上端通过连接孔相连通,所述真空室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上膜片,所述真空室的下端并且在进油腔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下膜片,所述真空室上膜片与真空室下膜片之间设有真空室膜片弹簧;优选的,所述油杯内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的下端面上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注油系统的底部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的端面上固定设有进油单向阀组件与两个出油单向阀组件,所述进油单向阀组件与进油腔侧面所开设的进油孔I相连通,且在进油孔I的端口处固定连通有进油管,且其中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相连通,所述另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I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真空室上膜片的下端贴合有上膜片弹簧定位板,所述真空室下膜片的上端贴合有下膜片弹簧定位板,所述真空室膜片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膜片弹簧定位板、下膜片弹簧定位板相抵。优选的,所述真空室上膜片的上端开设有均布排列的通气孔I,所述上膜片弹簧定位板的中间开设有通气孔II。优选的,所述进油单向阀组件的中间设有进油槽,且进油槽的上端开设有与进油孔I相连通的进油孔II,所述进油槽的端口处固定安装有进油单向阀,所述进油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膜片密封阀座,所述膜片密封阀座的下端面上贴合有单向阀膜片I,所述单向阀膜片I与进油单向阀之间设有单向阀膜片弹簧I。优选的,所述出油单向阀组件的中间设有出油槽,且出油槽的底部开设有出油孔III,所述出油槽的端口处固定安装有出油单向阀,且在出油单向阀的下端贴合有单向阀膜片II,所述单向阀膜片II与出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单向阀膜片弹簧II。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减少发动机启动时的手拉次数,由注油系统代替,更佳省时省力;2.能够有效解决工况恶劣情况下的油液面不平衡的漏油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D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4中B-B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C-C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D-D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中I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6中II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给油系统主体;2、负压进油系统;3、注油系统;4、进油管;5、进油单向阀组件;6、出油单向阀组件;102、负压孔I;103、连接孔;104、进油腔;105、进油孔I;106、出油孔I;107、出油孔II;201、负压盖;202、负压孔II;203、真空室;204、真空室上膜片;205、真空室下膜片;206、上膜片弹簧定位板;207、下膜片弹簧定位板;208、真空室膜片弹簧;209、通气孔I;210、通气孔II;301、油杯;302、复位弹簧;501、进油槽;502、进油孔II;503、膜片密封阀座;504、进油单向阀;505、单向阀膜片I;506、单向阀膜片弹簧I;601、出油槽;602、出油孔III;603、出油单向阀;604、单向阀膜片II;605、单向阀膜片弹簧I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9,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包括给油系统主体1、给油系统主体1上端所设的负压进油系统2与给油系统主体1下端所设的注油系统3,给油系统主体1的左上端开设有负压孔I102,给油系统主体1的右上端设有进油腔104,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负压进油系统2,负压进油系统2的上端设有负压盖201,负压盖201的中间设有腔体结构的真空室203,负压盖201的左上端开设有与真空室203相连通的负压孔II202,负压孔II202的左下端与负压孔I102的右上端通过连接孔103相连通,真空室203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上膜片204,真空室203的下端并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下膜片205,真空室上膜片204与真空室下膜片205之间设有真空室膜片弹簧208;注油系统3的外侧设有与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的油杯301,且在油杯301内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上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302,注油系统3的底部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端面上固定设有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两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进油腔104侧面所开设的进油孔I105相连通,且在进油孔I105的端口处固定连通有进油管4,且其中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106相连通,另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I107相连通,其中,出油孔I106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的高速进气孔相连通,而高速进气孔的端部与发动机的主喷管安装孔道相连通,出油孔II107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的浮子式储油箱相连通,这种结构能够维持注油系统3内油位的平衡,保证整个给油系统不会因油位过高而发生泄漏。进一步的,真空室上膜片204的下端贴合有上膜片弹簧定位板206,真空室下膜片205的上端贴合有下膜片弹簧定位板207,真空室膜片弹簧208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膜片弹簧定位板206、下膜片弹簧定位板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包括给油系统主体(1)、给油系统主体(1)上端所设的负压进油系统(2)与给油系统主体(1)下端所设的注油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油系统主体(1)的左上端开设有负压孔I(102),所述给油系统主体(1)的右上端设有进油腔(104),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负压进油系统(2),所述负压进油系统(2)的上端设有负压盖(201),所述负压盖(201)的中间设有腔体结构的真空室(203),所述负压盖(201)的左上端开设有与真空室(203)相连通的负压孔II(202),所述负压孔II(202)的左下端与负压孔I(102)的右上端通过连接孔(103)相连通,所述真空室(203)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上膜片(204),所述真空室(203)的下端并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下膜片(205),所述真空室上膜片(204)与真空室下膜片(205)之间设有真空室膜片弹簧(208);/n所述注油系统(3)的外侧设有与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的油杯(301),且在油杯(301)内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上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302),所述注油系统(3)的底部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端面上固定设有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两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所述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进油腔(104)侧面所开设的进油孔I(105)相连通,且在进油孔I(105)的端口处固定连通有进油管(4),且其中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106)相连通,所述另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I(107)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给油系统,包括给油系统主体(1)、给油系统主体(1)上端所设的负压进油系统(2)与给油系统主体(1)下端所设的注油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油系统主体(1)的左上端开设有负压孔I(102),所述给油系统主体(1)的右上端设有进油腔(104),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负压进油系统(2),所述负压进油系统(2)的上端设有负压盖(201),所述负压盖(201)的中间设有腔体结构的真空室(203),所述负压盖(201)的左上端开设有与真空室(203)相连通的负压孔II(202),所述负压孔II(202)的左下端与负压孔I(102)的右上端通过连接孔(103)相连通,所述真空室(203)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上膜片(204),所述真空室(203)的下端并且在进油腔(104)的上端设有真空室下膜片(205),所述真空室上膜片(204)与真空室下膜片(205)之间设有真空室膜片弹簧(208);
所述注油系统(3)的外侧设有与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的油杯(301),且在油杯(301)内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下端面上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302),所述注油系统(3)的底部并且在给油系统主体(1)的端面上固定设有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两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所述进油单向阀组件(5)与进油腔(104)侧面所开设的进油孔I(105)相连通,且在进油孔I(105)的端口处固定连通有进油管(4),且其中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106)相连通,所述另一个出油单向阀组件(6)的下端与给油系统主体(1)内所开设的出油孔II(1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明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大立通用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